作家评传 哈利·波特的“母亲”:J.K.罗琳传   》 创作伊始(1)      Connie Ann Kirk

  1990年是新千年到来前的最后10年的开始。环顾全球,那些年里发生了不少大事件,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苏联首脑戈尔巴乔夫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纳尔逊·曼德拉从南非监狱中获释。一幅凡高的画创纪录地被拍到了8250万的高价。凯文·科斯特纳凭借在《与狼共舞》中的表演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格里安·克劳斯的《狼》赢得了“卡内基奖”,路易斯·罗瑞的《数字星》赢得了“纽伯利奖”。保罗·马克卡内出版了《快乐神奇旅》,这部作品中收录了很多他在1989年“泥中小花”活动中甲壳虫乐队现场演奏的怀旧歌曲。美国宇航局也在这时推出了能让科学家更加深入地探测宇宙空间的哈勃望远镜。
  或许了解一下在1990年的那个夏天,哈利·波特这个小男孩如何进入乔·罗琳的头脑中,并由此引出她源源不断的想象,会对我们有所帮助。那时的她刚刚与男友约会完,正从曼彻斯特乘火车赶往伦敦。他们用了整个周末的时间,想在附近找一处合适的公寓。她的男友已经好几次提出来想让罗琳搬到曼彻斯特来住,这样他们可以离得近一些,但是当时罗琳仍要赶回伦敦,开始下一周的工作。
  从曼彻斯特乘火车回伦敦行程150英里,历时40多分钟,乔安娜·罗琳已经不是第一次乘坐这趟列车了,所以那天的旅程对她来说丝毫没有特别之处———既没有什么不同一般的创作冲动,头脑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灵感。事实上,火车上的她觉得百无聊赖。那天的火车开得非常慢,很长时间连动都没动一下。这一耽误,40分钟的行程就需要两个小时了。乔安娜·罗琳坐在车里,眼睛盯着窗外的牛群,这时一个有着一头凌乱的黑发、长着绿色眼睛、带着一副已经破了的圆眼镜的11岁小男孩哈利·波特突然出现在罗琳的脑海里。她知道这个以为自己和普通人别无两样的孩子正乘火车赶往魔法寄宿学校。哈利的形象一映入她的脑海,她便知道这个孩子是个魔法师,但哈利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还是个非常厉害的魔法师。他一出场便没有了父母,而罗琳并不清楚为什么他会成为孤儿,他的父母又是如何去世的。她静静地坐在车上,通过想象力塑造着这个小男孩,一个又一个的想法从她头脑中蹦了出来,让她来不及理出个头绪。此时的罗琳就好像被人施了魔咒,或者就像在霍格沃茨寄宿学院的那成百只落木而栖的送信猫头鹰哗然而至,或者像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开始,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寄给哈利的邀请信从德思礼家每一个缝里飞进他的家。乔安娜说自己从未因为一种创作冲动而产生过类似的兴奋。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就像是与一个陌生人相见恨晚;你知道自己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想了解他的更多事情。乔安娜·罗琳说,自己第一次在想象中见到哈利·波特这个形象时,内心的那种狂喜是一种自然的冲动,这种冲动使得她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引领着她去探寻他们之间更多的故事;在她看来,这种感觉就如同坠入爱河一样甜蜜,让人充满期待和幻想。
  和很多作家一样,罗琳走到哪里都带着纸和笔,随时记录下一些想法。但那天很奇怪,她翻遍了书包,却只找到一枝写不出字来的笔。当时,她不但没有一枝铅笔,就连一枝能在紧要关头让她当笔用的眉笔都没有,所以她只好四下张望,用脑子努力记住那些冒出来的想法,而不能把那些细微的内容马上用笔记录下来。她自称如果当时自己不是老老实实地坐在位子上,无所事事地任由思绪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恐怕当时自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想象冒出来。之后她让自己放松下来,这个时候她意识到如果不能记住之前在她脑海里闪现出的那些片段,这就说明那些片段根本就不值得记下来。
  火车依旧缓慢前行,转动的车轮不断发出扎扎的声音,车窗外夏日里的曼彻斯特和伦敦乡村的景致让人尽收眼底,乔安娜·罗琳发现自己脑海中出现的不仅仅是哈利·波特,还有哈利的朋友罗恩·韦斯莱、海格、差点没头的尼克、皮皮鬼。她还看见一座以前从没见过的城堡———这就是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在她的想象里,这里一定是一处位于苏格兰远离城市喧嚣的僻静之地———罗琳对这点非常肯定。罗琳自己的父母就是在一趟开往苏格兰的火车上相遇并坠入爱河的,这样的经历尽管当时并没有在她自己的身上发生,却同样成为她的一次奇妙之旅。在火车上的这些神奇的想象让罗琳觉得自己恐怕至少要用7本书的篇幅才能把哈利的故事全部讲完。在回伦敦的路上,罗琳一直在思考着这个故事,但是在回到她位于克拉彭路口的公寓以前,她什么也没有写下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九州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哈利·波特狂潮(1)(图)哈利·波特狂潮(2)(图)
哈利·波特狂潮(3)(图)哈利·波特狂潮(4)孩提时代的足迹(1)(图)孩提时代的足迹(2)(图)
孩提时代的足迹(3)(图)孩提时代的足迹(4)(图)孩提时代的足迹(5)(图)孩提时代的足迹(6)
孩提时代的足迹(7)孩提时代的足迹(8)孩提时代的足迹(9)学生时代
小学(1)小学(2)小学(3)中学(1)
中学(2)中学(3)中学(4)中学(5)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