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诠释古代经典 》
第27节
何新 He Xin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①,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②。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3}。是谓袭明{4}。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⑤。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⑥是谓要妙{7}。
①傅本、范本、帛书《老子》甲乙本“善行”下均有“者”字,以下“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并同。河上公本、景龙本如王本无“者”字。
辙,车迹。辙迹,车辙迹。无,不见。
瑕谪(读暇哲),《管子·水地》:“瑕适皆见,情也。”尹知章注:“瑕适,玉病也。”高亨曰:“瑕谪”,皆玉疵也。《管子·水地》:“夫玉,瑕适皆见,精也。”尹注:“瑕适,玉疵也。”
善计,王弼作“善数”。筹策,御注本作“筹算”。英伦二本“策”作“筭”。河上公本、景龙本、御注本“数”作“计”。数,计算。
朱骏声曰:“筭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会意,言常弄乃不误也。”
{2}关键,范应元说:“楗,拒门木也。或从金旁,非也。横曰关,竖曰楗。”关门之具,即门闩。
结,结系,结束。约,以绳束物曰约。又称“要”。
朱谦之按:“绳约”为连文。《说文》“绳,索也。”“约,缠束也。”《庄子·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约”字亦是索,绳约犹今言绳。《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挥曰“人寻约,吴发短”,杜注:“约,绳也。”旧注谓约为约束之约,当非《老子》古义。
{3}“是以”,景龙本、遂州本、帛书《老子》甲乙本作“而”,河上公本、傅本、范本作“故”。
傅本、范本“无弃人”作“人无弃人”,《淮南子·道应训》引文亦然。傅本、范本“无弃物”作“物无弃物”,帛书《老子》甲乙本作“物无弃财”。
救,拯救。
物,《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赵岐注:“物,事也。”救,读为就,使用也。
④何按:袭,夕也。袭明即夕照,指月亮。《礼记·祭法》:“夜明,祭月也。”月,古称夜明即夕明(夕即夜之本字)。
旧注多释袭为因。谬。
{5}河上公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林希逸说:“善人可以师范一世,虽异于不善之人,而天下若无不善之人,则谁知善人之为善,是不善人乃为善人之资也。资者,言其赖之以自别也。”高亨说:“资,教育的对象,等于学生。……圣人既有此五善,又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常善于挽救物,所以没有废弃的物。圣人光明,人与物也光明,这叫做两方面光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教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学生。”任继愈说:“资,凭借,借鉴。老子认为善人固然可以作恶人的老师,而恶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恶人不是不可以转变的,所以说‘无弃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淮南子·道应训》:“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楚市偷也,愿以技赍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礼之?’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夕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夕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将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故曰:伎无细而能无薄(原作‘无细而能薄’,据王念孙校改),在人君用之耳。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6}此句有两种相反的解释:一为师资双遣,既不贵师,也不爱资;一为师资并重,既贵其师,又爱其资。成玄英说:“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知分别,虽似大道,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薛君采说:“善人不善人之师,若不善人顾自绝于善人,不知亲附以求益,是不贵其师也。不善人善人之资,若善人者弃绝不善之人,不知爱惜而教之,是不爱其资也。二者之所为皆过矣,虽曰智者,未免大惑也。”
高亨说:“如果不善人不尊敬他的教师,善人不喜爱他的学生,虽然很聪明,却是大糊涂。”
{7}要妙,高亨说:“‘要’疑当读为‘幽’,幽妙,犹言深妙也。要、幽古通用。”按:其说是。
朱谦之说:“要妙”即幼妙,亦即幽妙。《汉书·元帝纪》“穷极幼眇”,师古曰:“‘幼眇’读曰‘要妙’。”刘台拱曰:案幼,幽也;眇,微也。古字“幼”“窈”通。《尔雅》“冥,幼也”,或作“窈”。孙炎注云:“深之窈也。”《淮南子·本经训》:“以穷要妙之望。”《楚辞·远游》“神要眇以淫放”,《集注》:“要妙,深远貌。”是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
新版序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序(5) | 序(6) | 序(7) | 序(8) | 序(9) | 序(10) | 序(11) | 第1节 | 第2节 | 第3节 | 第4节 | 第5节 | 第6节 | 第7节 | 第8节 | 第9节 | 第10节 | 第11节 | 第12节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