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不唯上,不唯書,衹唯實(2)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攻乎異端”是對事物發展動嚮的考察,“知之為知之”是對决策者自身實事求是品德的考察,正好是主、客觀的兩面。中國近二十年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就是“實事求是”,與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謀而合,而孔子更將“實事求是”的品德具述為對事、對人兩個方面的要求,何等睿智啊!
『18』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quē)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學習求取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不明白的地方先保留意見,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就能少犯錯誤。多看,太冒險的事先有所保留,其他有把握的事情也要慎重處理,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犯錯,做事少後悔,官位俸祿就在其中了。”
子張,孔子的學生。姓顓(zhuān)孫名師,字子張,生於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幹祿,幹是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
這裏承接上文,強調實事求是品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運用效果。“闕疑”就是不糾纏“姓資姓社”的問題;“闕殆”就是“摸着石頭過河”。“言寡尤,行寡悔”指實事求是帶來的真實利益。
說起慎言,我們就想起有些愛發言的人,開始的時候說“我簡單講一點”,結果那一點說了一個小時,最後還“補充一點”,又花掉半個小時,聽得人云山霧海,全不着調。言多必失,話不在多,而在清晰精練,官員們對下屬佈置工作,也宜清晰明了,話說多了反易弄巧成拙。
『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讓老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罷黜心術不正的人,老百姓就會擁護。反之,提拔那些心術不正的人,罷黜正直的人,就無法讓老百姓信服。”
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謚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孔子對曰”有人理解為是孔子在國君問政時表示尊敬的用語。後來季康子問政也用“孔子對曰”,便有人以此認定上半部《論語》的編輯出自孔子一傳弟子,下半部則出自再傳弟子。可在孟懿子問孝一章。孔子自己說:“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可見,“對曰”未必是對國君的尊重。實際上整部《論語》的整體構思是十分統一的,我認為僅憑這樣的幾處用詞就下一個風牛馬不相及的結論比較兒戲。
當時的政治局面是“三傢”當權,孔子似乎是針對這一局勢而作答的。“舉直錯諸枉”指實事求是的品德在國傢治理上的實際運用。《曾國藩傢書》說:“愛禾者必去稗(bài),愛賢者必去邪,愛民必去害民之吏,治軍必去蠹(dù)軍之將,一定之理也。”提拔官員的嚴重性在於:提拔了君子,未必會帶動一幫君子掌政;可提拔了小人,就一定會形成一幫小人相互勾結的局面。現在打擊貪官污吏,往往一挖一窩,就是因為小人好結黨營私的緣故。賣官案就是小人營私最露骨的表現。所以,小人最好是用來對付其他小人,用完就撤,或一腳踢上樓——調去“高而虛”的職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
|
|
| 作者簡介 | 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 《論語》今註逐個捉(2) | | 《論語》今註逐個捉(3) | 《論語》今註逐個捉(4)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 | 《論語》今註逐個捉(7) | 目錄(1) | 目錄(2) | 目錄(3) | | 學以致用(1) | 學以致用(2) | 本立而道生(1) | 本立而道生(2) |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 | 態度决定一切(1) | 態度决定一切(2) | | 態度决定一切(3) | 態度决定一切(4) | 知人識禮(1) | 知人識禮(2)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