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39节: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1)      王纪卿 Wang Jiqing

  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
  1852年,四十一岁的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任上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身处战火连天的湖南,他听到乡邻们整天都在议论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战况。
  曾国藩守制在家,身份等同于一介庶民,也就是平民百姓。在此以前,尽管他在长达十二年的京官生涯中,好学不倦,广泛地交结名人、学者和大臣,学识大增,提高了个人声望,并且以道德文章赢得了好的官声,但他仍然只是一个二品京官而已,功名前程,离封疆大吏的位置还有遥远的距离。至于带兵打仗,对于他这样一名连武器都没有摸过的书生,恐怕连他自己也是做梦都没有想过的。
  然而,带兵打仗,就是这样一种似乎与他一生根本无缘的事情却偏偏在他身上发生了。而且,他一开始带兵,就带出了一支强悍的湘军,并且打出了一个无湘不成军的局面。在他身上,湖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霸蛮精神,以及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的骡子般的倔强和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之所以会去做这件自己几乎是不可能做好的事情,大约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看到另一个湖南的书生江忠源,在他引荐之下,被皇上调去支援清军绿营阻击太平军的进攻。江忠源带领着自己从家乡宁远县招募训练的楚勇,居然在湘江边的蓑衣渡成功地堵住了太平军的攻势,迫使太平军改道北上,然后又在长沙城配合清军绿营守住了城防,并且造成太平军名将萧朝贵阵亡,而太平军只好再次绕道北上。曾国藩从这里看出,书生带兵打仗,是可以胜任的。既然他向朝廷推荐的人才江忠源能够带兵打仗,他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咸丰皇帝下了谕旨,命令他协助办理湖南团练。办团练,败相入阁,对曾国藩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咸丰皇帝让汉人组建和训练军队,是有不少顾虑的。那年夏天,曾国藩的老师唐鉴奉召进京,两个月内,咸丰皇帝召见十四次,向他垂询学问与兵事。唐鉴非常欣赏江忠源的楚军,便向咸丰建议各省效仿嘉庆朝组建团练,并推荐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请皇上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唐鉴对曾国藩信任有加,以自己的身家为曾国藩担保,打消了咸丰皇帝让汉人统兵的顾虑。
  书生带兵打仗开了成功的先例,而曾国藩又有了难得的机会,现在能不能在军事上建功立业,就在乎他本人的选择了。他平静的心情开始了剧烈的震荡。他知道,一旦迈出这一步,如果失败,就会败得
  很惨。不仅多年研习的学问文章都会付之一炬,而且性命也难保住,若非死在战场上,就是死于朝廷的诛杀。而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书生要上战场,又能有多大的胜算把握呢?
  曾国藩当时的处境,就是要他去选择做一件他几乎根本就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如果换了别人,也许早就退缩了。然而,曾国藩是湖南人。明知很难做成的事情,他都要去试一试,而不愿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出山了。
  然而,曾国藩毕竟不是军人,毕竟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他率领湘军出征以后,屡屡遭遇狼狈的失败,多次险些丢掉性命。在最为困难的处境中,他会绝望,会投水自尽,会写好遗书等待死亡。这时候,他就需要湖南人那种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的精神来支撑,才能从逆境中奋起,继续去做这种难做的事情。
  曾国藩第一次遭受挫折,是在他招募和训练湘军的陆军和水师之后的第一次出征。
  1854年初,湘军水陆两军从衡州开抵长沙,正遇太平军从湖北向南进攻湖南,连续攻克了岳州和湘阴,进逼宁乡。太平军杀死了宁乡的县官,却不逗留,又撤出湖南。曾国藩率领湘军追击,陆军在羊楼司与太平军接战,吃了败仗,退进岳州城。曾国藩派水师救出陆军,退到长沙以求自保。太平军见湘军败退,便乘胜溯湘江而上,把战船停靠在距长沙城六十里的靖港,再次占领宁乡,并派一支部队走小路袭击湘潭,企图占据湘江上游,完成对长沙的包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书海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湖南少年歌第3节:欢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节:湖南人的尊严(1)第5节:湖南人的尊严(2)第6节:湖南人的尊严(3)
第7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1)第8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2)第9节:什么是血性?(1)
第10节:什么是血性?(2)第11节:什么是血性?(3)第12节:风水育人才(1)
第13节:风水育人才(2)第14节:风水育人才(3)第15节: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节: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节: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1)
第19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2)第20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1)第21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2)
第22节:霸蛮和灵泛(1)第23节:霸蛮和灵泛(2)第24节:霸蛮和灵泛(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