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四郊分傳世宗名(1)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在今日北京城中,原明、清帝王祭祀大典用的天壇、地壇等場所己開闢為公園,成為供遊客遊覽參觀和普通市民休閑鍛煉的場所。這些壇墒象徵着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念,在分佈上極為對稱。其中的天、地、日、月四壇,處於今天北京城內環城地鐡綫外圍的四個方位:天壇位於南面的正陽門外,地壇位於北面的安定門外,日壇位於東南角的朝陽門外,月壇公園則位於西南角的阜城門站外(月壇在民國初已嚴重損毀,今在原址上建了月壇公園,而壇已不存)。作為文化象徵符號及帝製時期政權和神權象徵的遺存,天、地、日、月壇和社稷壇(位於天安門廣場)、先農壇(位於正陽門外,與天壇隔街相望)等已經失去了帝製時期的功用,不再有昔日那份神秘和神聖的光環,顯現歷史變遷及人類社會政權形態演化的歷程。
  北京郊祀建築本來是在永樂十八年修建起來的。原建於京師南郊,名天地壇,將天地祭祀合在一起舉行,而沒有現在的地壇、日壇和月壇。現有的方位格局,是在明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1566在位)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中經過天地分祀的討論後確定,並據此興建而成(四郊與先農壇);而今日天壇中之祈年殿,本是永樂十八年用來舉行天地合祀場所,原先為方形。現所見圓形構製,是經歷嘉靖十七年明堂(用來祭祀皇帝的生父或祖先)配享爭議後,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確定為明堂配享場所後改建而成的。
  由明嘉靖皇帝在嘉靖朝(1522-1566)主導的天地分祀和明堂配享爭議,二者緊密聯繫,是作為旁支入繼的明嘉靖皇帝,出於追尊生父朱佑杬(1476-1519,憲宗朱見深〔1465-1488在位〕第三子)心思,為從未君臨天下的生父建立起一個虛構的睿宗帝係而積極加以推動的結果。
  作為繼統於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1521在位)的嘉靖皇帝,是按照洪武祖製“兄終弟及”的原則繼位。但嘉靖皇帝實為武宗堂兄弟,武宗的父親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8-1506在位)僅是嘉靖皇帝的伯父。嘉靖皇帝在即位之初,朝廷大臣按照繼統兼繼嗣的原則,給他擬定尊孝宗為皇考的方案,但嘉靖皇帝執意要尊自己的父親(憲宗第三子朱佑杬)為皇考,而稱孝宗為伯考。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嘉靖皇帝纔完成為自己親生父親稱宗祔廟的心願。他自即位起就在為從未擁有過皇帝名份的生父建構“憲宗──睿宗(嘉靖皇帝的生父)──嘉靖皇帝本人”這樣一個實際並不存在的帝係,花了較長的時期。嘉靖皇帝的舉動遭到了朝廷大多數官員的反對,因為他們並不願意見到“憲宗──孝宗──武宗+嘉靖皇帝”這樣一個符合正統觀念的帝係的中斷。群臣和嘉靖皇帝的抗爭引發了震動整個朝野的“大禮議”事件。在嘉靖三年七月的左順門哭諫事件後,明嘉靖皇帝通過錦衣衛對衆多朝臣的廷杖逮係,以武力贏得了議禮的階段性勝利,終於如願地稱自己的生父為皇考,而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然而,這離嘉靖皇帝希望把自己生父靈位名正言順地置於太廟,還有相當的距離。這以後,嘉靖皇帝繼續以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超出常規的熱情,着手一係列的禮製改革,伺機逐步清除為完成生父稱宗立廟的心願所面對的障礙。在嘉靖九年修建和改建起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在嘉靖皇帝的主導下,為自己推尊生父所進行的一個步驟。
  從嘉靖六年(1527年)起,嘉靖皇帝就一直在關註明堂禮製、廟製,以及作為大祀的郊祀禮儀,希望能夠從中找出某種聯繫,以便為他尊稱生父尋求到禮製上的突破機會。嘉靖六年五月,他與當時首輔大學士楊一清進行了討論,首次提出原來的天地壇中的大祀殿即是明堂的想法。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嘉靖皇帝對各種祭儀發生了強烈興趣,開始與大學士張璁探討祭祀儀式。在嘉靖九年(1530年)的討論中,他認為,由明太祖製定並已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合祭天地的禮儀把明堂祭祀和郊祀混淆在一起,而且特意指出,在南郊大祀殿舉行的祭祀皇室祖先的儀式,類似於周代的明堂。並提議天壇與地壇應在南郊和北郊分開修建。官員夏言事先結交宮中道士,探知嘉靖皇帝心意,於是上疏建議天子應親耕南郊,皇后親耕北郊為古禮,這道奏疏正好於嘉靖皇帝提倡南北郊分祀的意圖暗合。在皇帝授意下,廷臣進行了討論。並最終將天地壇分開,在北郊建起了地壇,又在東西郊分別建起了日壇和月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