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记 》 我是湖南人 》
第39節:失敗加失敗等於勝利(1)
王紀卿 Wang Jiqing
失敗加失敗等於勝利
1852年,四十一歲的湖南湘鄉人曾國藩,從禮部侍郎任上回到家乡,為母親守孝。身處戰火連天的湖南,他聽到鄉鄰們整天都在議論太平軍攻打長沙的戰況。
曾國藩守製在傢,身份等同於一介庶民,也就是平民百姓。在此以前,儘管他在長達十二年的京官生涯中,好學不倦,廣泛地交結名人、學者和大臣,學識大增,提高了個人聲望,並且以道德文章贏得了好的官聲,但他仍然衹是一個二品京官而已,功名前程,離封疆大吏的位置還有遙遠的距離。至於帶兵打仗,對於他這樣一名連武器都沒有摸過的書生,恐怕連他自己也是做夢都沒有想過的。
然而,帶兵打仗,就是這樣一種似乎與他一生根本無緣的事情卻偏偏在他身上發生了。而且,他一開始帶兵,就帶出了一支強悍的湘軍,並且打出了一個無湘不成軍的局面。在他身上,湖南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霸蠻精神,以及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的騾子般的倔強和韌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曾國藩之所以會去做這件自己幾乎是不可能做好的事情,大約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看到另一個湖南的書生江忠源,在他引薦之下,被皇上調去支援清軍緑營阻擊太平軍的進攻。江忠源帶領着自己從家乡寧遠縣招募訓練的楚勇,居然在湘江邊的簑衣渡成功地堵住了太平軍的攻勢,迫使太平軍改道北上,然後又在長沙城配合清軍緑營守住了城防,並且造成太平軍名將蕭朝貴陣亡,而太平軍衹好再次繞道北上。曾國藩從這裏看出,書生帶兵打仗,是可以胜任的。既然他嚮朝廷推薦的人才江忠源能夠帶兵打仗,他自己為什麽不能呢?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鹹豐皇帝下了諭旨,命令他協助辦理湖南團練。辦團練,敗相入閣,對曾國藩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這個機會來之不易。鹹豐皇帝讓漢人組建和訓練軍隊,是有不少顧慮的。那年夏天,曾國藩的老師唐鑒奉召進京,兩個月內,鹹豐皇帝召見十四次,嚮他垂詢學問與兵事。唐鑒非常欣賞江忠源的楚軍,便嚮鹹豐建議各省效仿嘉慶朝組建團練,並推薦曾國藩出任湖南團練大臣,請皇上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權力。唐鑒對曾國藩信任有加,以自己的身傢為曾國藩擔保,打消了鹹豐皇帝讓漢人統兵的顧慮。
書生帶兵打仗開了成功的先例,而曾國藩又有了難得的機會,現在能不能在軍事上建功立業,就在乎他本人的選擇了。他平靜的心情開始了劇烈的震蕩。他知道,一旦邁出這一步,如果失敗,就會敗得
很慘。不僅多年研習的學問文章都會付之一炬,而且性命也難保住,若非死在戰場上,就是死於朝廷的誅殺。而從來沒有打過仗的書生要上戰場,又能有多大的勝算把握呢?
曾國藩當時的處境,就是要他去選擇做一件他幾乎根本就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如果換了別人,也許早就退縮了。然而,曾國藩是湖南人。明知很難做成的事情,他都要去試一試,而不願放棄這千載難逢的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他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出山了。
然而,曾國藩畢竟不是軍人,畢竟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他率領湘軍出徵以後,屢屢遭遇狼狽的失敗,多次險些丟掉性命。在最為睏難的處境中,他會絶望,會投水自盡,會寫好遺書等待死亡。這時候,他就需要湖南人那種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的精神來支撐,才能從逆境中奮起,繼續去做這種難做的事情。
曾國藩第一次遭受挫折,是在他招募和訓練湘軍的陸軍和水師之後的第一次出徵。
1854年初,湘軍水陸兩軍從衡州開抵長沙,正遇太平軍從湖北嚮南進攻湖南,連續攻剋了嶽州和湘陰,進逼寧鄉。太平軍殺死了寧鄉的縣官,卻不逗留,又撤出湖南。曾國藩率領湘軍追擊,陸軍在羊樓司與太平軍接戰,吃了敗仗,退進嶽州城。曾國藩派水師救出陸軍,退到長沙以求自保。太平軍見湘軍敗退,便乘勝溯湘江而上,把戰船停靠在距長沙城六十裏的靖港,再次占領寧鄉,並派一支部隊走小路襲擊湘潭,企圖占據湘江上遊,完成對長沙的包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書海出版社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湖南少年歌 | 第3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 | 第4節:湖南人的尊嚴(1) | 第5節:湖南人的尊嚴(2) | 第6節:湖南人的尊嚴(3) | 第7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1) | 第8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2) | 第9節:什麽是血性?(1) |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 | 第11節:什麽是血性?(3) | 第12節:風水育人才(1) | 第13節:風水育人才(2) | 第14節:風水育人才(3) | 第15節:不重名利重功名(1) | 第16節:不重名利重功名(2) | 第17節:不重名利重功名(3) | 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 第19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2) | 第20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1) | 第21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 第22節:霸蠻和靈泛(1) | 第23節:霸蠻和靈泛(2) | 第24節:霸蠻和靈泛(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