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周思源看紅樓   》 香麻潑酸毒五辣俱全(2)      周思源 Zhou Saiyuan

  在正式受命之後,王熙鳳沒有馬上就去寧府,而是覺得自己“須得先理出一個頭緒來”。於是來至一個安靜環境,細細思考,很快就歸納出寧府五大積弊:“頭一件是人口混雜,遺失東西;第二件,事無專執,臨期推諉;第三件,需用過費,濫支冒領;第四件,任無大小,苦樂不均;第五件,傢人豪縱,有臉者不服鈐束,無臉者不能上進。”(十三回)王熙鳳是榮國府人,居然對寧國府積弊如此清楚,固然有寧、榮一傢之故,但主要是因為她平時在榮府的管理中積纍了豐富的經驗,明白哪些事情影響最大。我們從她協理寧國府中就可以看出她平時是怎麽管理榮國府的。關於寧府的一些情形,她肯定早有所知,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這五件事,分別從總體、職責、浪費、賞罰、特權等方面反映了寧府的重要問題。正因為王熙鳳胸有成竹,所以上任伊始首先從清點人員、整頓紀律入手,“即命彩明釘造簿册。即時傳來升媳婦(總管來升之妻),兼要傢口花名册來查看,又限於明日一早傳齊傢人媳婦進來聽差等語”。次日起每日卯正二刻即早晨六時整她就來寧府“點卯”。公開表示,“既托了我,我就說不得要討你們嫌了”。強調今後“可要依着我行”,如有半點差錯,不論何人,一律“清白處治”。接着親自分派任務,職責分明,一切“都有定規”,即使有“三四輩子的老臉”的有身份的奴僕,凡有偷懶、違規、賭錢、損物、徇私者,皆罰不論。一日有個迎送親客的僕人遲到,立即被鳳姐當衆下令打二十板子,革去一月銀米。鳳姐威重令行,寧國府“衆人不敢偷懶,自此兢兢業業,執事保全”。本來這寧國府亂得真夠可以的,正如冷子興所言,被賈珍弄得“翻了過來”,以至於寧府都總管來升傳齊各方面僕役頭領說:“那是個有名的烈貨,臉酸心硬,一時惱了,不認人的。”有一個就說:“論理,我們裏面也須得他來整治整治,都忒不像(話)了。”但就是如此之亂的寧國府,經過王熙鳳三下五除二這麽一整頓,沒幾天,藉用一個現代術語來說就是,迅速由大亂到了初步大治。
  我之所以說“迅速”,是因為王熙鳳並非秦可卿剛死就來協理寧國府的,而是過了好些日子以後。我們不妨將王熙鳳來寧國府的時間做個小小的考證。由於尤氏托病不出,本來就亂的寧府,遇到這種大事,內務自然就更亂,賈珍實在招架不住了,受到賈寶玉的啓發,纔來請鳳姐出馬。那是什麽時候呢?十四回寧國府都總管來升要求大傢寧可辛苦這一個月,不要在鳳姐面前丟了老臉。從前喪事都要辦“七七”,總共49天。因此王熙鳳走馬上任應當是秦可卿去世後19天左右。十四回寫到的一個細節十分耐人尋味:那日是五七正五之日,也就是王熙鳳上任大約十四日。她卯正二刻又準時來到寧府,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着。鳳姐直接走入會芳園中的登仙閣靈前,小廝及各色人等燒紙、鑼鳴、奏樂。“早有人端過一張大圈椅來,放在靈前,鳳姐坐了,放聲大哭。於是裏外男女上下,見鳳姐出聲,都忙忙接聲嚎哭”。酸鳳姐大鬧寧國府這裏外上下的男女僕役,喪事已經經過個把月了,即使真正熱愛秦可卿者也未必還能夠馬上被鳳姐的大哭感染而真哭。但是不管真哭假哭,鳳姐大哭,誰也不敢不哭,而且個個不敢耽誤片刻,都“忙忙接聲”哭,而且還是大聲喊着的“嚎哭”。鳳姐之威,由此可見一斑。
  王熙鳳整頓寧國府成功的關鍵在於,她主要不是靠厲害,而是進行制度化管理。她上任伊始就指出了寧府混亂是由於尤氏“好性兒,由着你們去”。接着頒布了一係列規定,職責明確,賞罰分明,不講情面,自己身體力行。這種管理方法與現代管理具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在協理寧國府這件事上,王熙鳳充分顯示出其“辣”的潑辣,其果斷、幹練、嚴格、雷厲風行,實屬罕見。
  酸辣 、毒辣六十五回興兒對尤二姐有一段話很生動:“人傢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甕。凡丫頭們二爺多看一眼,他有本事當着二爺打個爛羊頭。”四十四回“變生不測鳳姐潑醋”自然是表現她酸辣的一面。由於賈璉和鮑二傢的通姦,鳳姐之酸固然情有可原,但是她兩掌就打得小丫頭“兩腮紫漲起來”,用簪子嚮那丫頭嘴上亂戳,威脅要“燒了紅烙鐵來烙嘴”,還遷怒大打平兒。這樣,王熙鳳的酸辣就由通常的吃醋變為行事的狠毒。六十八回“酸鳳姐大鬧寧國府”前後的一係列事件,就是這樣一個由酸辣變為毒辣的典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序(1)序(2)序(3)序(4)
賈寶玉神遊太虛境秦可卿的文化基因秦可卿的受教育與為人秦可卿死封竜禁尉
三個女性的疊合形象對秦可卿評價的關鍵相當嚴厲的批評恣意奢華辦喪事
賈珍事必躬親賈赦、賈璉、賈蓉、薛蟠充滿矛盾的賈寶玉兩個神話與四個文化基因(1)
兩個神話與四個文化基因(2)訓劣子李貴承申飭清人為寶玉題詩林黛玉在賈府受白眼嗎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1)接外孫賈母惜孤女(2)曹雪芹對黛玉的批評(1)曹雪芹對黛玉的批評(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