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八佾第三(5)      李裏 Li Li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禘”讀dì,是天子祭祀歷代祖宗的大禮;“灌”,是這個盛大的祭祀典禮開始時第一次嚮太祖亡靈獻酒的儀式。在灌的時候,君臣一片肅穆,把酒灑到地上。“既灌”就是行完了灌禮。孔子說從把酒灑了以後的其他禮節,我就不想再看了。孔子說這以後我就不想再看了,因為大傢已經沒有祭祀那種虔誠之心了,所以這種祭祀就沒有意義了。孔子說這話的意思是什麽呢?這裏要補充講一下周朝的歷史。周朝建立天下不久,周武王就得重病去世了。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當時成王衹有八歲,八歲怎麽治理天下呢?周武王去世前就命周公做攝政王,輔佐成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周武王叫姬發,他們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文王叫姬昌。周公輔佐成王八年,期間製禮作樂,天下太平。成王長大主政,覺得攝政王叔叔周公對周朝的功績太大了,及周公離世,就賜魯國天子之祭,可以在魯國的周公廟舉行禘這種祭祀典禮。魯國是周武王賜給周公的封地,是一個諸侯國。而諸侯國衹能供奉本國的創始人,就魯國來說就是衹能供奉周公,不能夠供奉周文王,可是因為周公的功績大,所以成王就允許魯國禘於周公廟,以周文王為始祖,但以周公配饗。這種做法已經是非禮,但是由於是成王對周公的褒奬,故孔子參加了這個儀式,但是這種祭祀應該嚴肅、莊重,而你們在祭祀的時候還吊兒郎當的,沒有誠意,所以孔子說我不想再看了。孔子一心想正禮樂,他想恢復夏朝的禮儀制度,但夏朝的制度已無法考證了;他想恢復商朝的禮儀制度,但商朝的制度也無法考證了。本來魯國保存了周朝全部的禮儀制度,可是魯國也已經禮樂混亂了,所以孔子說“吾不欲觀之矣”。這是孔子對當時禮崩樂壞、古禮不存的現狀的深沉哀嘆。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有人問孔子,這個禘禮是怎麽回事啊?孔子就說不知道。孔子怎麽會不知呢,他是禮學專傢,他應該很清楚,可他為什麽要說他不知呢?因為,禘是天子之禮,知道這個禮的人就能怎麽樣呢?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說,知道禘這種禮儀的人,他治理天下就像把東西放在手掌上一樣容易,易如反掌。易如反掌這個詞就出自這裏。“示”,放置、展示,“斯”,這,指手掌。真正知道禘禮意義的人,治理天下對他來說簡直易如反掌啊。禘禮的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夠誠敬,因為天子在祭祀祖宗的時候,是應該十分莊嚴肅穆懷有誠敬之心的。儒傢的核心就是要正人心,你要使天下老百姓都能治理的話,你自己要先有這顆誠敬之心。就像做老師的,你要使學生學好,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則。老師都昏二昏三,學生就更昏。要正人就要先正己,要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風氣,抖擻的精神面貌,可是老師在上邊都陰死倒陽的,講一講的要睡着了,學生怎麽會有興趣呢?你要學生精神好,首先老師精神要好。儒傢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統治天下的話,你首先要懂祭祀的禮,要使老百姓民風淳樸,首先你天子的心就要正。如果天子祭祀的禮都搞不好,那天下就治不好,如果你把禘禮搞好了,那麽天下自然就好治理了,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了。這句話也反映了孔子認為禮對於治理天下的重要意義。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如在”,就是祭拜祖先的時候,好像你死去的親人就在你的面前(這樣你就會更誠敬)。有些人在清明節掃墓的時候,一邊燒香,一邊有說有笑,這怎麽行呢?“祭神如神在”,祭祀鬼神的時候,好像鬼神就在你面前一樣。比如說,課堂上老師在和不在肯定不一樣,有老師在這裏大傢就鴉雀無聲,老師不在的時候,大傢就比較輕鬆,說說笑笑。如師在,就是說你們在教室的時候,好像老師就在你們面前一樣,是同理。“吾不與祭,如不祭”,孔子說,如果我不能親自參加祭祀的話,就不如不祭。比如說祭祀這一天,我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到場,我就派一個人去祭。孔子說,我不能親自去祭祀的話,就不能真正地表達我的誠敬之心,因為我祭祀的時候是如同我的祖先都在我的面前,而代替我去祭祀的人,他肯定不能像我那樣誠敬。所以我與其派人去,不如不去。孔子的意思是說,你都派一個人去了,你的心多不誠啊。再大的事有祭祀重要嗎?你真正有誠敬之心的話,不管有什麽大的事,都可以推掉來參加祭祀。這實際還是講的禮的核心是誠敬,無誠敬則無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