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22年的幼教感悟: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第39節:一、是教育,不是招數(5)      李躍兒 Li Yueren

  2?孩子的快樂是教師走出職業的慣性
  再來說說教師的職業,什麽樣的人能當老師,能吃教師這碗飯,那一定是熱愛孩子熱愛教育的人。我們可以不熱愛服裝而去賣服裝,可以不喜歡種地而繼續種莊稼,但是如果我們不喜歡教育,不喜歡孩子而去教孩子,那一定是一件極其糟糕的事。
  因為教師的職業關係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未來,關係到從教師手裏經過的每一個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人,過什麽樣的生活。不僅每一個人的一生對他們自己來說衹有一次,而且每一個孩子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傢人的天--儘管對教師來說,他可能衹是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
  當某個教師忽視或者憎恨某一個孩子時,對教師來說,似乎他犯的錯誤並不是很大,但是對那個孩子和他的家庭來說卻意味着全部。所以,一定是要有良知的,並且必須是熱愛教育和孩子的人才能當教師。這樣,我們才能像給孩子果凍那樣為孩子捧來心靈的果凍。
  第19層地獄
  說起老師,讓我想起一則笑話:一殺人犯死後被打入18層地獄,傷心得不得了。正在傷感之際,忽然聽到腳底下有人唉聲嘆氣。殺人犯很吃驚,就問:下面什麽人?你住在什麽地方?下面的人回答:我是教師,住在地獄的第19層。殺人犯更吃驚了,說:地獄不是衹有18層嗎?怎麽出了個第19層?下面說:這是閻王特設的。殺人犯說:殺人就是最重的罪了,你的罪難道比殺人還要重嗎?那人說:這你就不知道了,人有兩條命,一是性命,一是慧命,殺性命僅傷肉體,殺慧命毀掉的可是靈魂啊。就因我生前誤人子弟,殺了許多孩子的慧命,所以就被下到第19層了…… 雖是一則笑話,卻道出了教師這個職業的全部內涵。
  如果從人的本質上講,慧命的確要比性命重要。為什麽說有的人死了還在活着,有的人活着卻死了?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那個雖然活着但卻死了的人,就是沒有慧命。
  這就是說,教師之所以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原因是在呵護、培植孩子智慧、情感的生命,要是做不到這一點,他就不配當一名老師。
  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
  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能夠寓教於樂也不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於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還是不夠。做一個合格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種手段,一種具體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識化為智慧、把品格滲進心靈纔行。否則,衹是喊口號。古人講,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這個道理。
  操作,那種技巧,靈敏度,怎麽說呢?我常常對老師說:在課堂上你是什麽?你就是崔永元,就是張越。要像他們主持節目那樣,靈敏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進行深入地挖掘,打開一片天地,使課堂高潮迭起,使孩子得到一次又一次品格與智慧的洗禮。你說難不難?太難了。所以,在我們教育中心,來應聘的教師很多,能留下來的很少。培養成功的,根據目前的統計,比率大概是60∶1。
  中國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內成功,它必定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傳統的勢力太強大了。教育不像工業産品,引進一條生産綫就能很快出産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經定型了的人,絶不會一蹴而就。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比如要改掉自己身上的一個小小毛病,需要反反復復還不一定能夠改掉。那麽教育呢?一旦你被傳統的、應試的方式塑造了,改起來談何容易!要是定型的老師無法改變,我們衹好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的老師身上。可是,未來的老師誰在培養?傳統老師。當那些培養傳統老師的老師老了、退下去了,那些成長起來的老師仍然成了傳統。就是這麽一個怪圈。
  當然,我也不是完全否認未來的老師會受到現代觀念的影響,就是已經定型的老師多多少少也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太慢,影響的力量太小。要是我沒有搞過現代教育,沒有親自進行過教師培訓,沒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我就不會這樣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1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1)第2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2)
第3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3)第4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4)
第5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5)第6節:一、做天使,不做上帝(6)
第7節:二、放下棍棒(1)第8節:二、放下棍棒(2)
第9節:二、放下棍棒(3)第10節:二、放下棍棒(4)
第11節:二、放下棍棒(5)第12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
第13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2)第14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3)
第15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4)第16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5)
第17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6)第18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7)
第19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8)第20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9)
第21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0)第22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1)
第23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2)第24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