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中國的新革命 》
第39節:民族品牌(5)
凌志軍 Ling Zhijun
不管是"背水一戰"還是"高舉大旗",當時似乎衹有聯想敢說這個大話,因為它第一次成為計算機行業的"銷售第一"。中央政府發佈的統計公報表明,它在1993年保持了驚人的成長,銷售額達到301520萬元,超過國內所有最著名的企業--賽格、長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長江、科海和福建實達。對於一個公司來說,這有歷史意義。對於整個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幸運。柳傳志儘管心情緊張,擔心滿盤皆輸,手上卻還擁有最後一個賭註,正是那個29歲的楊元慶。柳傳志後來承認,當時推出楊元慶是"拼命賭一把",楊元慶則認為,"這是放手一搏,不是賭博。"無論怎麽說,這對於楊元慶個人歷史和整個國傢的歷史來說,都是最具刺激性的時刻。
1994年3月19日,楊元慶倉促上陣。柳傳志再次說服他打消出國留學的念頭留下來,就像當年說服倪光南帶着漢卡技術加盟聯想一樣。他在關鍵時刻選賢任能的本領簡直是登峰造極。他把與微機有關的研發、生産、銷售、物流供應和財務運作全都交給楊元慶。在以後的幾年中,柳傳志用既傑出而又符合中國現實的哲學思想指揮着公司航嚮,楊元慶則利用手中大權和他代理惠普産品時獲得的經驗,徹底改造了公司的商務體製。這一老一少構成相輔相成的搭檔,導演了國産微機的絶地反擊戰。
楊元慶全力以赴,像個上足了發條的鬧鐘一樣滴滴答答轉個不停。命運不允許他去接受西方教育,卻迫使他在市場上與西方列強一爭高下。他並不擅長技術,但卻是個商業奇才。此人的出現標志了聯想微機的轉折點,而且也是整個中國微機事業的轉折點。這一點大多數人是在兩年以後纔意識到的,而在當時,人們都拿懷疑的眼光打量他,就連他自己也覺得信心不足。就任新職之時,他是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味道的。他對多年的助手林揚說,代理惠普業務的前途光明,而聯想微機很難再有作為。不過,他是那種衹要認準彼岸的目標就會豁出命來划船、就算明知這船要沉下去也不會罷手的人。
這個註定要承擔起"微機革命"的人,既不是公司研究部門的資深科學家,也不是老一代的管理者,他甚至與公司傳奇般的漢卡開發歷史沒有任何聯繫。他1964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祖籍卻是浙江定海,那裏是中國最大的漁場。不過,這個傢族的打魚為生的歷史到他的上一輩結束。楊元慶在安徽長大,在上海完成大學學業,又回到安徽,進了中國科技大學讀研究生。這就是他進入聯想之前的全部履歷。那段生活儘管簡單,但卻在他的性格中留下兩道深深的軌跡,並行不悖:一道是嚴謹和註重邏輯;另一道是自由、開放、雄心勃勃。
楊元慶比柳傳志小21歲,是屬於晶體管時代的一代新人。他的外表令人印象深刻,身高1?81,寬肩,面色白淨,棱角分明。無論在當時還是成名之後,他都不是那種喜歡張揚的人。他的性格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敏捷卻又內斂、剛硬卻又含蓄。他有一種過人的智慧,但卻並不善於與人溝通。他在行動的時候總是帶着一種強烈的霸氣,鋒芒畢露,對任何事任何人,包括對他的老闆柳傳志,都是一副堅决、固執和不肯妥協的態度。但在表達思想的時候,他總是露出一絲羞澀。他在公開場合講話總是顯得不夠自信,因而帶着難改的口頭語:"我覺得……我覺得……",或者"這個……這個……"。以當時情形來看,柳傳志身邊的年輕人中,有很多比楊元慶更聰明,更機敏,更善於表達,也更早地進入公司的權力核心。但是毫無疑問,楊是當時公司裏面業績最為突出的經理之一。
現在,他想像着和那些跨國公司的競爭是一件多麽刺激的事,决心大刀闊斧地改變公司。他在白頤路南端的科技貿易中心大樓裏買下1000平方米的樓層,開闢了他的指揮中心。這地方朝市中心的方向靠近了大約3公裏。分散的管理體係開始嚮新的部門集中,楊元慶將與微機有關的一切權力集於一身,把歸在他名下的300多人一舉削減三分之二,衹留下112個人,個個都是精兵強將。楊在公司的年輕人中有一大批支持者,但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些元老的支持。轉眼之間,人人都像回到創業的年代,克勤克儉而又充滿激情,還很有想像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1) | 第2節:前言(2) | 第3節:前言(3) | 第4節:試驗區(1) | 第5節:試驗區(2) | 第6節:試驗區(3) | 第7節:試驗區(4) | 第8節:試驗區(5) | 第9節:試驗區(6) | 第10節:試驗區(7) | 第11節:試驗區(8) | 第12節:試驗區(9) | 第13節:試驗區(10) | 第14節:試驗區(11) | 第15節:試驗區(12) | 第16節:轉變的年代(1) | 第17節:轉變的年代(2) | 第18節:轉變的年代(3) | 第19節:轉變的年代(4) | 第20節:轉變的年代(5) | 第21節:轉變的年代(6) | 第22節:轉變的年代(7) | 第23節:轉變的年代(8) | 第24節:轉變的年代(9)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