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名家走世界:塞纳河 莱蒙湖   》 第39节:文学批评的新媒介(3)      Guo Hongan

  “有人说法国的文学批评目前正处于低潮或曰情况不妙,您以为如何?”
  “就大学教授的批评而论,也许可以这么说,但就新闻记者的批评而言,情况或有不同。同20年前相比,批评(我这里说的是新闻记者的批评或称日常批评)的声望的确下降了许多,不过,在记者群中,负责文学批评的记者仍然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们也确实被称为文学批评家。再说现在批评的地位不似先前,可能是因为有了电视等其他传播媒介,人们不再单靠文字来了解应该读哪些书了。总的来说,我认为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是良好的,当然可以希望更好。《世界报》的贝特朗?布瓦洛一德尔佩什、《快报》的安杰罗?黎纳蒂都是很好的批评家,莫里斯?纳多更是大手笔。当然,也有不少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批评家。”
  “那么您认为造成批评地位下降除了传播媒介增多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在法国,往往是作者、批评家和出版者一身而三任,出版家出版自己的小说,小说的批评者又多为作者本人的朋友或同行,而他们也有书要出版,出版者、作者、批评者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连环,这样如何能做到客观和公正?即使出版者不出版自己的东西,他们也往往在小说家中挑选批评家。这种现象在英国则很少见。我要是继续搞《新书对话》,我就绝不搞出版,也不写书,因为现在的我若是写一本拙劣的小说,也会有人出版的。”类似的话我在菲利普?索莱尔斯那里也听到过,意思是搞创作的人兼搞批评甚至出版,容易形成小团体,彼此串通一气,使批评丧失距离感。贝尔纳?比沃先前也写过一本小说和一本批评随笔,而自从他主持《新书对话》以来,果然就搁笔了,只出过一本摄影集和一本关于他非常喜爱的一支足球队的书。
  在法国,新书的评论通常是由记者撰写的,报纸和周刊往往设有专人担任文学记者,号称文学批评家,由他们主持批评专栏,一般是每周刊出一次。在大学任教的文学教授或研究人员则主要对已有定评的作家进行研究,这种作家多数当然早已作古,近年来虽有改革,但在世的作家进入大学课堂成为研究对象者仍属凤毛麟角。
  一般地说,重大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和阐发是教授们的擅长,有关文学及其批评的新观念新方法自然也多出自他们之手(与报刊的文学批评家相比)。如果说他们是两类批评家的话,我感觉到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贝尔纳?比沃可以把学者们的批评讥为“把一根头发分成四瓣”,某一著名教授也可以用“闪光的不都是金子”一类的话打发掉记者的批评。那么这两类批评之间就没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不能说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关系的确很少。我本人很少读学者们的大部头著作,有时读一点,那是为了介绍某一本书。”
  “那么,记者们在进行批评时,是否有一种方法论意识,即是否遵循一定的批评方法?因为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批评的方法论问题曾经热闹了十来年。”
  “关于方法的争论已经是历史了,只有专家才感兴趣。记者们的批评是一种情绪批评,主要谈他们对某一本书的感觉,很难设想报纸上的一篇书评是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写成的,因此可以说,从事日常批评的批评家们并不遵循什么一定的方法。”
  “可以说那是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吗?”
  “姑且这么说吧。”
  我所以提到印象主义的批评,是因为我觉得多年来人们过分地冷落了它,正当批评家们纷纷以某种所谓科学的方法画地为牢,从而使大片绿洲沙化的时候,印象的批评无疑是一股清凉的泉水,既可解批评家的灵魂上的干渴,又可使土地湿润重新长出绿荫。须知所谓“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所得的并非无根的游谈,形诸文字的印象已经进过了思维的熔炉,只不过这种批评家特别地珍视他们的直觉的领悟和生动的感受罢了。再说冒险的灵魂不同,所得的印象也自有异。大批评家的印象固然有可能使人顿开茅塞,就是小批评家也容有一得之见,甚至普通的读者也有权表达其独特的感受。所谓印象,不独是产生于原作的撞击之下的一种创造,而且也是对原作的一种可能的补充。世间有一种教条的批评家,他们以一定之规去衡量万变之作品。其结果只能是圆凿方枘,或者削足适履,他们自然是什么印象也不会有的。当前是科学昌明的时代,那些刚刚尝过科学的甜头的人们自然相信科学是万能的,恨不得什么东西都能有一种仪器加以测量或者有一个公式加以表达,就连最自由,最不可规范的文学也不例外。我想他们的愿望肯定是要落空的。在科学统治着的任何地方,总会给突发的奇想、新鲜的感受、直觉的领悟甚至误解留下地盘。文学批评要避免冷冰冰的千篇一律,两个灵魂碰撞之下所迸射出的印象的火花实在是很可宝贵的。我作为一个读者,是很喜欢听那些深谙创作三昧又极富阅读经验的人谈他们阅读一本书的印象的,可惜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很多。我于是便想知道贝尔纳?比沃先生心目中的好批评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他沉思了片刻,回答道:
  “首先是文笔。一个批评家应该有很好的文笔,写得很好的文章。这很重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文笔不好,读者就会发生怀疑,心想如此糟糕的文笔如何能对别人的著作说三道四?书评与电影评论不同,假使电影评论的文笔很糟,因为没有对比,后果就不那么严重。而书评面对的是一本书,两相对比,高下判然。
  “其次是学识。一个批评家应该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他要了解本国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也要了解外国的文学,因为当代的文学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多种联系,有些作品的文化背景是相当深广复杂的。
  “第三是好奇心。一个批评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读书的面要广,不能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内,就是在一个领域内,也不能只读某一类作品。有些类型的作品可能你并不喜欢,但不能不读。喜欢传统小说可以,但不能因此而不读‘新小说’,反之亦然。
  “第四是个性。一个批评家要有顽强的个性,不趋时,不模仿,不媚俗,维护自我,保持本色。
  “第五是勇气。一个批评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受潮流的裹挟,不怕与权威人士的看法相左,尤其是不向各种关系让步。”我没有请他多加解释,因为他说得很明白,虽属急就之章,怕也是他的肺腑之言吧。该是告辞的时候了。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法国当前小说创作的状况如何?他很明白我的意思,因此回答得也很斩钉截铁:“‘新小说’曾经猛烈地冲击过传统小说.但后者一直是很有地位的,状况一直不错,而现在似乎更好了。传统的批评方式也是如此,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Source】上海三联书店
第1节:巴黎人与书第2节:塞纳河畔访书第3节:巴黎一条街第4节:巴黎穿衣谈
第5节:巴黎的狗第6节:地铁众生相第7节:莼鲈之思第8节:话说西欧人的礼貌
第9节:奶酪的故事第10节:栗子而曰“烤"第11节:你吃你的鱼,我吃我的鸭第12节:餐桌上的水
第13节:在咖啡馆里写作的大作家第14节:斯丹达尔与旅游第15节:格朗贝岛,大坟岛(1)第16节:格朗贝岛,大坟岛(2)
第17节:格朗贝岛,大坟岛(3)第18节:格朗贝岛,大坟岛(4)第19节:访巴尔扎克故居(1)第20节:访巴尔扎克故居(2)
第21节:罗丹的巴尔扎克(1)第22节:罗丹的巴尔扎克(2)第23节:雨果故居探奇第24节:左拉百年祭(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