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39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3)
刘绪义 Liu Xuyi
所以《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三监之乱平后,召公奉王命前来齐国授命齐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意思是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你有权讨伐,无须告知朝廷。这样齐国获得了征伐"不臣"的特权。
还有两件史实可以进一步证明。第一件是齐国的政策不同于周。姜太公之国后,所采取的经济和文化政策都不同于周王室。经济方面,齐国格外注重经济,提出了"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基本国策,重视士农工商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为日后齐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文化上,虽然周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礼乐政策,但齐国可以不执行这一政策。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爱民。因而,齐国与邻近的鲁国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执政风范。鲁国谨守周礼,齐国则民风开放,尤其表现在性关系和性观念上,这一点在《诗经·齐风》中多有反映。所以《国语·郑语》云:"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是说齐国在庄公、僖公父子在位期间已成小霸之势。即便在齐襄公之时,齐国一度出现了和宋卫郑鲁相似的内乱,却并没有导致和他们相同的结果,到齐桓公时,齐国终成为大国争霸中第一个名符其实的霸主。
第二件是齐与周王室的微妙关系。隐公八年,齐僖公想朝见周天子,还多亏郑庄公以卿士身份的引荐,《左传》载有此事。这表明,周齐关系很是尴尬。其实早在齐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夷王就用鼎烹杀了齐哀公,并立其弟齐胡公为新任齐侯,齐胡公继位后将齐国的都城从营丘迁都自己的封邑薄姑。但事后不久,齐哀公同母弟姜山又发动政变击杀胡公,自立为齐君,是为齐献公,把都城从薄姑迁到临淄。由此次齐国事变可以看到,周夷王时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导致这种紧张关系的原因何在?史载阙如,不得其详。纪侯到底说了些什么谗言,导致周夷王下如此毒手?也不得而知,总之是纪侯一个"小报告"要了哀公之性命,可想而知,这个"小报告"一定要关王室要害,否则,势力已大为削弱的周王不敢也不至于如此下狠手。
齐献公姜山原本只是齐国一名大夫,胆敢违背周夷王的意志杀死夷王所立的齐胡公,并自立为君,事后夷王也未对其作出任何制裁,齐献公得以善终。这也说明,只有涉及到王室命脉的事,周王才敢对齐王采取行动,不惜与之翻脸。并不是某些学者所据以证明的,周王室至此已无力控制诸侯。即便王室再无力,类似这样的情况,进入春秋之后,王室尚且要做做样子,或亲征,或联合诸侯征伐。否则王室脸面何在?如桓公三年冬天,周天子还派军队包围芮国,把芮伯逮捕押至首都问罪。
相较于其它诸侯国,齐国国内形势要好得多,齐襄公末年,齐国虽然也出现过内乱,但总体情况下不如他国那么频繁,而且历时也较短。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归功于齐太公的治国之策。《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于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里对周初齐鲁两国的对比,很鲜明地体现齐国的根本特色。周公之预言,到了后世果然应印了。因为姜尚实行了这样因势利导的国策,故而民心归附,因而,即便上层之乱,也没有对民心造成多大的冲击。
其次,是齐文化的基因。齐文化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世学者认为,东夷文化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一种文化,加上齐国国君长期因其俗,故齐文化也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务实向上的姿态。具体说来,齐文化中有这么几大基因:
一是隆礼尚法。重礼,虽然齐国的基本国策是因其俗,顺其礼,但作为周王室的一个重要藩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代礼乐文化的影响,《诗经》中的齐风,也反映出一定的礼文化特色。所以当管仲变法之时,尽管他强调尚法,但依然认为"法出于礼",把法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如《管子》说:"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
二是开放务实。齐处于山东半岛,三面临海,用现在的话来说,齐文化是一种智能型沿海文化,表现出开放性与务实性。这一基因,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到。《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民阔达多匿智",《史记·货殖列传》说:"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齐俗贱奴虏","逐渔盐商贾之利","设智巧,仰机利"。《汉书·地理志》也说:"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朱熹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论语集注·雍也》)。反映在齐人的语言上都有其特色,如著名的《齐谐》,"齐东野语"。正因为这样机智和务实,导致"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 | 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 | 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 | 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 | 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 | 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 | 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 | 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 | 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 | 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 | 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 | 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 | 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