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类 》 《詩經》心得 》
第39節:第四章(6)
劉緒義 Liu Xuyi
定之方中:從現在起,脫胎換骨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終然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於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鄘風·定之方中
在唱徹《詩經》五百年的歌與樂中,卻包含了思想史、社會史、風俗史中最切近人生的一面。歡愉、憂戚、哀怨、憤懣,詩思中藴蓄的人生倫理、信仰道德、價值觀念,乃至思維方式、情感意志,卻又是思想史、社會史、風俗史中精純的一章。而與史不同的是,詩且攜着思想的精靈、語言的精靈,穿越逝水流年,於是,精神的與物質的閃光碰合在一起,若幹散落的歷史斷章,竟因此可以編聯成篇。揚之水先生的一番話,真正道出了《詩經》的諦奧。現代人把《詩經》當純粹的文學來讀的觀念,湮沒了許多歷史的細節,漂洗了詩思中的思想精靈,自然也就貶抑了《詩經》的價值。
《詩經》是先民的歌唱,同時更是先民的史詩。
我們讀慣了後世歷朝歷代的中興詩詞大都如“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而《詩經》中流連於戰爭場面,類似《定之方中》這樣的中興詩卻是極少極少。
公元前660年,狄人攻衛,衛人恨五世國君之淫亂,拒絶替他們賣命,軍無鬥志,士無戰心,衛懿公戰死,衛國滅亡。衛國遺民不足千人渡過黃河,齊、宋援衛,擁立戴公,廬居於漕邑(今河南滑縣舊城東)暫棲。不久戴公又死,弟文公繼立。齊桓公發兵戍守亡而復存的衛國。但是漕邑不宜建都,公元前658年,齊桓公率諸侯助衛文公遷都於楚丘。
衛文公受命於危難之際,認真地吸取了前輩衛君的教訓,轉而兢兢業業、勵精圖治,衛國由此中興起來,國力日漸強盛。公元前642年,邢與狄還以為衛國一如以往好欺負,勾結合攻衛國,衛文公率兵果敢地擊退了敵軍,次年又討伐邢國,以報先前菟圃之役,其國力非昔日的衛國可比。衛文公不乏文治武功,稱得上是歷史上少見的中興明君,這一首《定之方中》便是國人追憶文公當年的中興之舉,頌揚這樣一個堪為後人師表的中興之君,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他的景仰與尊敬。儘管穿越了三千年的歲月,至今仍然閃爍着光輝。
先來解題。“定之方中”的“定”是星宿之名,是營室之星。朱熹說,“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於是時可以營製宮室,故謂之營室”。夏正十月,在節氣上是農歷小雪之時。這時,定星位於正南方,因此,北極星也可明確,南北既明,東西四方也就都可以正了。
“楚宮”即楚丘之宮,在今河南淇縣東邊。“揆之以日”,“揆”,度也,就是根據日影來確定宮室的走嚮。這首詩的第一章是說,定星黃昏出現在正南方的時候,文公率領大傢營造宮室宗廟,工程計劃得很有聲色,宗廟宮室建好後建廄庫,廄庫建好又建居室。一切完成之後,又種上榛、慄、椅、桐、梓、漆,說將來樹木長大,可以砍伐做琴瑟!十月後期正值農閑,嚴寒尚未至,古人於此時修宮築室,自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至於栽種樹木,古代在宮殿廟宇建築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類,也有一定規定。楚丘宮廟等處種植了“榛慄”,這兩種樹的果實可供祭祀;種植了“椅桐梓漆”,這四種樹成材後都是製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興土木兼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非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現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啓發。“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立國之初就考慮到了將來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颺,可見時人深謀遠慮與充滿自信,非苟且偷安之輩能比,詩中隱寓的褒美之意能讓人久久品嚼。
衛文公的盡人事,敬天命,在三千年前,是典型的效仿文武周公,所以孔子也對他們極盡懷念追思。古代天人合一觀念,到了春秋時期,人事與天命已經有了明顯的分界,而且人的地位已開始與天並立,甚至還逐漸超越於天。孔子雖然敬天事鬼,但顯然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不能事人,焉能事鬼”,這樣的思想表明春秋時期人文精神的躍動,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衛文公的做法,是合乎時代潮流的。擱現在,我們也不得不予以肯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第一章(1) | 第2節:第一章(2) | 第3節:第一章(3) | 第4節:第一章(4) | 第5節:第一章(5) | 第6節:第一章(6) | 第7節:第一章(7) | 第8節:第二章(1) | 第9節:第二章(2) | 第10節:第二章(3) | 第11節:第二章(4) | 第12節:第二章(5) | 第13節:第二章(6) | 第14節:第二章(7) | 第15節:第二章(8) | 第16節:第三章(1) | 第17節:第三章(2) | 第18節:第三章(3) | 第19節:第三章(4) | 第20節:第三章(5) | 第21節:第三章(6) | 第22節:第三章(7) | 第23節:第三章(8) | 第24節:第三章(9)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