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39節:逍遙東海,尊王攘夷成霸業(3)
劉緒義 Liu Xuyi
所以《史記·齊太公世傢》載,三監之亂平後,召公奉王命前來齊國授命齊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意思是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你有權討伐,無須告知朝廷。這樣齊國獲得了徵伐"不臣"的特權。
還有兩件史實可以進一步證明。第一件是齊國的政策不同於周。姜太公之國後,所采取的經濟和文化政策都不同於周王室。經濟方面,齊國格外註重經濟,提出了"通工商之業,便魚????之利"的基本國策,重視士農工商各個行業的全面發展,為日後齊國的發展壯大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在政治文化上,雖然周公根據實際情況製定了禮樂政策,但齊國可以不執行這一政策。而是順應"其民闊達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條件地推行宗法製和集權製,"因其俗,簡其禮",為政簡而不苛,平易愛民。因而,齊國與鄰近的魯國逐漸形成兩種不同的執政風範。魯國謹守周禮,齊國則民風開放,尤其表現在性關係和性觀念上,這一點在《詩經·齊風》中多有反映。所以《國語·鄭語》雲:"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是說齊國在莊公、僖公父子在位期間已成小霸之勢。即便在齊襄公之時,齊國一度出現了和宋衛鄭魯相似的內亂,卻並沒有導致和他們相同的結果,到齊桓公時,齊國終成為大國爭霸中第一個名符其實的霸主。
第二件是齊與周王室的微妙關係。隱公八年,齊僖公想朝見周天子,還多虧鄭莊公以卿士身份的引薦,《左傳》載有此事。這表明,周齊關係很是尷尬。其實早在齊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夷王就用鼎烹殺了齊哀公,並立其弟齊鬍公為新任齊侯,齊鬍公繼位後將齊國的都城從營丘遷都自己的封邑薄姑。但事後不久,齊哀公同母弟薑山又發動政變擊殺鬍公,自立為齊君,是為齊獻公,把都城從薄姑遷到臨淄。由此次齊國事變可以看到,周夷王時王室與諸侯的關係已經十分緊張。導致這種緊張關係的原因何在?史載闕如,不得其詳。紀侯到底說了些什麽讒言,導致周夷王下如此毒手?也不得而知,總之是紀侯一個"小報告"要了哀公之性命,可想而知,這個"小報告"一定要關王室要害,否則,勢力已大為削弱的周王不敢也不至於如此下狠手。
齊獻公薑山原本衹是齊國一名大夫,膽敢違背周夷王的意志殺死夷王所立的齊鬍公,並自立為君,事後夷王也未對其作出任何製裁,齊獻公得以善終。這也說明,衹有涉及到王室命脈的事,周王纔敢對齊王采取行動,不惜與之翻臉。並不是某些學者所據以證明的,周王室至此已無力控製諸侯。即便王室再無力,類似這樣的情況,進入春秋之後,王室尚且要做做樣子,或親徵,或聯合諸侯徵伐。否則王室臉面何在?如桓公三年鼕天,周天子還派軍隊包圍芮國,把芮伯逮捕押至首都問罪。
相較於其它諸侯國,齊國國內形勢要好得多,齊襄公末年,齊國雖然也出現過內亂,但總體情況下不如他國那麽頻繁,而且歷時也較短。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要歸功於齊太公的治國之策。《史記·魯周公世傢》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於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這裏對周初齊魯兩國的對比,很鮮明地體現齊國的根本特色。周公之預言,到了後世果然應印了。因為姜尚實行了這樣因勢利導的國策,故而民心歸附,因而,即便上層之亂,也沒有對民心造成多大的衝擊。
其次,是齊文化的基因。齊文化是在東夷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世學者認為,東夷文化在當時是比較發達的一種文化,加上齊國國君長期因其俗,故齊文化也一直保持着一種開放務實嚮上的姿態。具體說來,齊文化中有這麽幾大基因:
一是隆禮尚法。重禮,雖然齊國的基本國策是因其俗,順其禮,但作為周王室的一個重要藩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代禮樂文化的影響,《詩經》中的齊風,也反映出一定的禮文化特色。所以當管仲變法之時,儘管他強調尚法,但依然認為"法出於禮",把法建立在禮的基礎之上。如《管子》說:"法出於禮,禮出於治,治,禮道也。"
二是開放務實。齊處於山東半島,三面臨海,用現在的話來說,齊文化是一種智能型沿海文化,表現出開放性與務實性。這一基因,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到。《史記·齊太公世傢》說:"民闊達多匿智",《史記·貨殖列傳》說:"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衆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齊俗賤奴虜","逐漁????商賈之利","設智巧,仰機利"。《漢書·地理志》也說:"其士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誇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朱熹說:"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論語集註·雍也》)。反映在齊人的語言上都有其特色,如著名的《齊諧》,"齊東野語"。正因為這樣機智和務實,導致"天下商賈歸齊若流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