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39节:论书随笔(3)      启功 Qi Gong

  从这些测量过程中发现以下四点:
  一、字中有四个小聚点,成一小方格。
  通用习字的九宫格或米字格并不准确,因为字的聚处并不在中心一点或一处,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回忆幼年写九宫格、米字格纸时,一行三字的,常常第一字脚伸到第二格中,逼得第二字脚更多地伸入第三格中,于是第三字的下半只好写到格外,为这常受老师的指责。现在知道字的聚处不在"中心"处,再拿每串三大格的纸写字,就不致往下递相侵占了。
  这种距离中心不远的四个聚处是:
  A、B、C、D是四个聚处,当然写字不同机械制图,不需要那么精确。在它的聚处范围中,即可看出效果。(附图一)
  从A到上框或左框是五,从A到下框或右框是八。其余可以类推。这种五比八,若往细里分,即是0.382:0.618,无论叫什么"黄金律","黄金率","黄金分割法","优选法",都是这个而已矣。须加说明的是,在测量过程中,碑帖上的字大小并不一律,当时只把聚点和边框的距离的实际数字记下来,然后换算它们的比例。例如甲帖中某字,A处到上框是x,A处到下框是Y,即列成:
  X:Y=5:8(或用0.382:0.618)
  如果外项大于内项的,这个字便舒展好看,反之,便有长身短腿之感。也曾把帖字各按十三格分划后再看,更为清楚。
  这个方形外框,并非任何字都可撑满的,如"一"、如"卜"、如"口"、如"戈",等等,即属偏缺不满框格的,它是字形构造的先天特点。在人为的艺术处理上,写时也可近边框处略留余地。再细量古碑,有的几乎似有双重方框的(并非石上果有双重方框痕迹,只是从字的距离看去),似是:(附图二、三)
  也就是把那个中心四小聚处的小格再往中上或左上移些去写,或说大外框外再套两面或三面的一层外框,这在北朝碑中比较常见,若唐代颜真卿的《家庙碑》,把字撑满每格,于是拥挤迫塞,看着使人透不过气来。
  这种格中写的字,可举几例:
  大字的"一",至少挂住A处。"丿"至少通过A处,或还通过B处。" "自A处通过D处。(附图四)
  戈字"一"通过A处," "通过A、D二处,"丿"交叉在D处,右上补一个点。(附图五)
  江字上一"、"向A处去," "向C处去,"二"分别靠近B、D。小"|",上接近B下接D。(附图六)
  口,无可接触交叉处,但在不失口字的特点(比"曰"字小些、比"日"字短些)前提下,包围靠近小方格的四周。(附图七)
  "一"字在大格中的位置,总宜挂上A处。(附图八)
  其它的字,有不具备交叉或攒聚处的,也可用五比八的分割,或"图一"的中心小格"3",放在帖字上看,便易抓住此字的特征或要点。笔划的向外伸延处,要看每笔外向的末梢,向什么方向伸延,它们的距离疏密是如何分布,也是结字方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各笔之间,先紧后松。
  如"三",上二横较近,下一横较远,如"三"便好看。反之,如口"一",便不好看。其它如"川"、"氵"、"彡"都是如此。若在某字中部,如"日"、"目"里边两个或三个白空,也宜愈下愈宽些,反之便不好看。此理可包括前条所谈的一字各笔向外伸延所呈现的角度。如果上方、左方的距离宽,下方、右方的距离窄,就不好看。如"米"字。
  1、2小于3、4,3、4小于5、6,5、6又小于7、8。如果反过来写,效果是不问可知的了。(附图九)
  又字中的部件,也常靠上靠左,例如"国","玉"在"口"中,偏左偏上。如果偏靠右下,它的效果也是不问可知的。(附图十)
  三、没有真正的"横平竖直"。
  根据用坐标小格测定,没有真正死平死直的笔划,划中都有些弯曲,横划都有些斜上。这大约是人用右手执笔的原因。铅字模比较方板,但试把报纸上铅字翻过来映着光看,它的横划,都有些微向字的右上方斜去的情况。在右端上边还加一个黑三角"一"(附图十一)。给人的视觉上更觉得右上方是轨道的去向。铅笔的竖笔,都在上下两端有个斜缺处"|"(附图十四),心凭暗示了竖笔不是死直的,实际手写时,横有"~" "∽"势(附图十二、十三),竖有" " "S"势(附图十五、十六),前人常说"一波(捺)三折",其实何止波笔,每笔都不例外,只是有较显较隐罢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