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政治(4)      李鍌 Li Xian

  田獵打獵。田,通“畋”,獵也。
  羽旄旗幟。羽,雉羽。旄,音máo,氂牛尾。二物並可作旗桿上的毛飾,因藉代為旗幟。
  析論
  本文分四段。
  首段交代背景,記述孟子聽說齊宣王喜歡聽音樂,打算利用機會進諫的事實。二段敘述宣王聞言面紅耳赤,慚愧自己衹喜歡俗樂,卻不喜歡先王之樂;孟子則告以音樂不由今古、雅俗定高下,卻由獨享、共賞見差異,暗示宣王施政必須以民意為考量。第三段孟子用反問的方式,讓宣王自行體認與民共享的重要性,誘導他能真切地關懷人民。最後一段,孟子設譬,藉人民的直接反應加以說明,讓宣王解悟,原來施政衹要能以民意為重,便能獲得人民的擁護。
  由首段可以看出,不管任何事件、任何場合,孟子都要加以把握,以便進諫的熱情。由次段可以看出,即使對方有所托辭,孟子都可以繼續談話主題,不使中絶的言辯技巧。第三段音樂今古不須分別,卻須註意獨、衆、人、我的一段說辭,展現孟子善用反問,期使對方自行體會的議論技巧。末段則見孟子善藉比喻說理的功力。
  孟子主張今樂、古樂,其為樂則一,不必作區分,重點衹在告訴宣王,凡事必須以民為重,能得民心;民心既聚,纔得人和。否則即使是演奏《鹹》、《英》、《韶》、《濩》等古聖王的樂麯,人民也將聞樂而疾首蹙,不僅無補於治,還可能引發民怨。
  不拘形式,直指本質的言辯技巧;一切行政,皆以人民為重心的施政原則,是孟子在本文中提供給後世的珍貴禮物。
  (五)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①,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②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乎④!”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⑤而王,莫之能禦⑥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鬍齕⑦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⑧。”王曰:“捨之!吾不忍其觳觫若⑨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⑩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新浪讀書獨傢首發)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傢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目錄孟子捲·論性善(1)孟子捲·論性善(2)
孟子捲·論性善(3)孟子捲·論性善(4)孟子捲·論性善(5)孟子捲·論性善(6)
孟子捲·論性善(7)孟子捲·論性善(8)孟子捲·論性善(9)孟子捲·論性善(10)
孟子捲·論性善(11)孟子捲·論性善(12)孟子捲·論行為(1)孟子捲·論行為(2)
孟子捲·論行為(3)孟子捲·論行為(4)孟子捲·論行為(5)孟子捲·論行為(6)
孟子捲·論行為(7)孟子捲·論行為(8)孟子捲·論行為(9)孟子捲·論行為(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