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39節:論語心得(39)
劉廣宇 Liu Anyu
孔子還是說:“我雖然彈得有點像樣子了,可我還沒有體會出作麯者是一位怎樣的人啊!”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請師襄子來聽琴。一麯既罷,師襄子感慨地問:“你已經知道作麯者是誰了吧?”
孔子興奮地說:“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嗎?”
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說:“你說得對,我的老師曾告訴我,這首麯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一個人總是按這種態度做人做事,他一定能夠成為一個不凡的人。
中庸之道的智慧
“中庸”強調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衝右突,又戒參差不齊。中庸是孔子和儒傢的重要思想,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它是孔子和儒傢尤為提倡的。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製,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態,並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
雖然在《論語》中“中庸”一詞僅出現過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卻時時閃現,如在《論語》中孔子評價他的弟子們時說:“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孔子認為,他的這些學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對他們的品質和德行必須加以糾正。
再如《論語》中記載,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足。”子貢說:“那麽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既然子張做得過分、子夏做得不足,那麽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 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即是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偉大思想。
商湯的開國大臣伊尹,輔佐湯推翻了夏桀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在我國歷史上維係約600年之久的商朝。伊尹原來不過是湯身邊的廚師。他看到湯成天為與夏桀爭奪天下而忙碌着,顯得十分焦急,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他就想出一個辦法來引起湯的註意。他把上一頓飯的菜做得特別鹹,下一頓飯的菜又故意不放????,讓湯吃得不對味而來責備自己。接着,他又把每頓飯的菜做得鹹淡適中,美味可口,讓湯吃得十分滿意。伊尹早已算計好了,湯準會表揚自己。果然,有一次飯後湯對伊尹說:“看來你做菜的本事確實不凡。”伊尹說:“大王,這並不值得誇奬,菜不宜太鹹,也不能太淡,衹要把佐料調配得當,吃起來自然適口有味。這和你治理國傢是一個道理,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急於求成,衹有掌握好分寸關節,才能把事情辦好。”
孟子後來對伊尹的評價是:“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意思是說伊尹在天下太平時入仕做官,在天下動亂時也入仕做官。伊尹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關鍵是善於把握好分寸,有所為有所不為,深悟中庸的為人處事哲理。
孔子一生踐行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呢?他說:“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的不足,不敢不勉,言顧行,行顧言。”孔夫子一生都在這樣做。“非禮不動,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他一直認為,勤苦好學就接近了“智”;學以致用,努力行善,就接近了“仁”;知道什麽是羞恥,不做不道德的事,就接近了“勇”。智仁勇是修身養性的基礎,也是行中庸之道的要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