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疏證 》
第39節:裏仁篇第四(9)
楊樹達 Yang Shuda
又《坊記篇》曰:子云: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詩》雲:“孝子不匱。”
又《麯禮下篇》曰: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篇》曰: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由己為無咎,則寧;由己為賢人,則亂。”
《孟子?萬章上篇》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禮記?麯禮上篇》曰: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
又《玉藻篇》曰:親老,出不易方,復不過時。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證見捲一《學而篇》,此重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韓詩外傳?捲九》曰: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臯魚也。被褐擁,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皐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文選》、《長笛賦》註引作吾少好學,周流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文選》註作不事庸君而晚事無成。)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絶之,(《文選》註作少擇交遊,寡親友而老無所托。)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說苑?敬慎篇》文大同,作丘吾子。臯與丘魚與吾聲同。)
《大戴禮記?疾病篇》曰:故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復者而先施焉。親戚既沒,雖欲孝,誰為孝?年既耆艾,雖欲弟,誰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其此之謂與。
《法言?孝至篇》曰: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憲問篇》曰: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禮記?雜記下篇》曰: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顔淵篇》曰: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乎?”
《憲問篇》曰: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君子博學而孱守之。
《荀子?王霸篇》曰: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無察乎?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以守多,能無狂乎?”
樹達按:務廣者必荒。守約者得寸則進寸,得尺則進尺,故鮮失也。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學而篇》曰:敏於事而慎於言。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
《史記?萬石張叔傳》曰:萬石君名奮,姓石氏,無文學,恭謹無與比。孝景帝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傢。以歲時為朝請,過宮門闕,萬石君必下車趨。見路馬,必式焉。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襢固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僕欣欣如也,唯謹。上時賜食於傢,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執喪,哀戚甚悼。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傢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後以為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傢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建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捨,竊問侍者,取親中厠牏,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襢請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襢。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裏,裏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如,固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弟入裏門,趨至傢,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長子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歲餘,建亦死。諸子孫鹹孝。然建最甚,甚於萬石君。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慶為太僕,禦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於諸子中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為齊相,舉齊國皆慕其傢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立石相祠。衛綰者,代大陵人也。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醇謹無他。景帝立,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綰曰:“具在。”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孝景前六年中,封綰為建陵侯。御史大夫張叔者,名歐。孝文時,以治刑名言事太子。然歐雖治刑名傢,其人長者。自歐為吏,未嘗言案人,專以誠長者處官。官屬以為長者,亦不敢大欺。上具獄事,有可卻,卻之。不可者,不得已,為涕泣面對而封之。其愛人如此。贊曰: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其萬石、建陵、張叔之謂邪!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不嚴而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陳寅恪序 | 第3節:自 序 | 第4節:學而篇第一(1) | 第5節:學而篇第一(2) | 第6節:學而篇第一(3) | 第7節:學而篇第一(4) | 第8節:學而篇第一(5)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 第10節:學而篇第一(7) | 第11節:學而篇第一(8) | 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 | 第14節:為政篇第二(1)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 | 第18節:為政篇第二(5)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 | 第22節:八佾篇第三(1) | 第23節:八佾篇第三(2) | 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