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1清政府第二次求和遭拒绝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前述德国人德璀琳携带清政府照会和李鸿章私函东渡日本求和未成。清廷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非但没有放弃求和的念头,反而因大连、旅顺失守而变本加厉。1894年11月中旬,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侍郎张荫桓带着慈禧的懿旨到天津,与李鸿章在总督署密谈求和事宜,不过此事极密,外人不知。后来德璀琳回中国,12月2日李鸿章在给恭亲王奕斤的信中透露了这个秘密:“张侍郎来津,恭传懿旨,仰荷皇太后矜全,优加策励,感激涕零。”原来慈禧要求李鸿章加紧策划求和。接着析木城、海城失陷,辽东战场诸将败北,清廷急切要求
  议和,一时间日本要以割地及赔款为议和条件的传言四起。
  清廷对此传言满不在乎,决定派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东渡议和。张荫桓奉命东渡,深知此事艰难,成功与否全无把握,因此聘请美国人科士达为议和法律顾问。当时科士达在美国,接到被清政府聘为顾问的密电后,便去找国务卿格莱星姆,以私人资格无权代表美国政府发言为条件,取得了本国政府的同意。科士达还访问了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向他保证不会损害日本利益:“此次虽应中国政府之聘而赴日,然与陆奥大臣有亲交之谊,对日本所怀友谊之精神一如既往。”
  12月29日,科士达及其私人秘书汉得森乘火车从华盛顿到温哥华,换乘加拿大的太平洋邮船“印度女王”号赴日本。1895年1月21日抵达横滨,然后赴神户,等待张荫桓到来。
  中国议和大臣张荫桓、邵友濂及随员内阁侍读瑞良、郎中顾肇新和钱绍桢、道员伍廷芳和梁诚等,于1月7日从山海关(因天津港封冻,绕道山海关)乘招商局轮船赴上海,1月29日到达长崎。次日早晨,张荫桓一行抵达神户,科士达早就在码头上等候了。然而他们一上岸,成群的人就围观,从码头一直跟随到中国使团下榻的地方,用激烈的言辞表示轻视,甚至有人骂“东亚病夫”的。《日本每日邮报》发表文章说:“人们不能说中国使节在星期三受到的接待是个良好和平开端,就日本官员的态度而言,显然非常冷淡,必要的仪式成了草草过场的形式;就前来观看的民众的态度而言,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能看出,充满敌意,气氛仿佛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当中国使节离开码头时,人群中顿时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叫喊声,情况变得严峻起来。但幸运的是,人们没有把明显的敌意进一步变成行动。”
  1月31日,中国使节团抵广岛后,日本越发处处加以限制,如住宿分为两处(春和园和洗心亭);有事出门须通知巡捕随行,名为保护,实为监视;信件往来必先拆阅,不许发密电;如欲发密电,须将密码本送交译看;扣压中国打来的电报,等等。
  2月1日中午12时,日本任命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卿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在广岛县厅与中国全权大臣开始谈判。第一项议程是互相审查敕书,中国代表出示敕书如下:“皇帝特命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出使日本议和大臣,即著前赴日本,与日本所派议和全权大臣妥商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所有随往人员均归节制。此去务宜保全国体,辑睦邦交,竭力尽心,速成和局,无负朕之委任。钦此。”日本代表出示敕书如下:“朕帝国为维持东洋全局和平,回复大清国重结和好,兹以所最信任之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皆才能明敏,爰命为全权办理大臣,与大清国全权委员会同协议,便宜行事,缔结媾和预定条约,并予以记名调印全权。“
  日本代表首先对中国的敕书表示不满意。陆奥宗光书面问道:“贵大臣所执敕书,虽经捧读,其中文义未及深察,将来恐多误会。究竟敕书中曾否载明便宜行事全权字样?贵大臣能否遇事自专,毋须电请裁决?特先函问。”
  2月2日,张、邵两全权代表回答陆奥:“实有全权。”其书面全文如下:“本大臣等所奉敕书,已于会议时互易恭阅,是明授以商议条款便宜画诺之权;和议一成,即可电请大皇帝谕允,约期签字,带回敝国,恭呈御览,再相调换。”
  然而日方故意刁难,硬说中国使臣全权不足,不是列国议和通例。2日会议仍在广岛县厅举行。伊藤博文对中国代表说:“贵大臣既然无全权代表之权,议款也是无用,不如趁早回去,以免徒劳。”张、邵两代表争辩道:“本大臣确有便宜行事之全权,若文凭中有未备之处,可电奏改正。”伊藤、陆奥同声说:“不行。”说罢宣布休会,并递给张荫桓照会一件。张回到春和园寓所展读照会,上面这样写首:“如清国果切实求和,其使臣必须委以实在全权,且须选择素有硕望之大员当此重任,确保所立之约能实践无诈。这样,我帝国自可允其议和,再不坚却。”其实日方认为,张荫桓地位很低,而邵友濂又是在台湾任巡抚时曾出巨资悬赏过日本兵头颅的人。总之,他们两人都不够卖国的资格。
  当天散会后,伊藤让参赞伍廷芳坐下,对他说:“此次不能开谈,十分可惜。如贵国诚意讲和,必须给予切实的全权字样。你熟悉公法,你们钦差所带敕书为什么不照公法?”伍廷芳说:“颁发敕书时我在天津。”伊藤说:“既欲议和,愈速愈好。如不想到广岛亦可。”伍说:“那么在上海?”伊藤说:“上海非会商之地。”伍说:“那么在香港?”伊藤说:“香港也不适宜。”伍说:“到底在哪里呢?”伊藤沉思半晌说:“届时再定吧。”伍说:“据说照会内有‘中国既派大员,必须位望’等语,这是暗指两位钦差位望未足吗?”伊藤说:“不是,中国无论派何人来商议,必须持有‘切实全权,便宜行事’字样,方可会商。这是因为我所议各事必定照办,决不反复。”
  2月3日下午,张荫桓往伊藤寓所面交公文。寒暄毕,伊藤说:“你们此次远来,不能办事,非我国之过,中国为何不颁发全权敕书?似乎想打听敝国索款,并非真心议和。”张说:“如系假意,何必派两位大臣带领随员跋涉重洋?此即诚心实据。请勿听外间浮议。”伊藤问:“中国既有实心,何以不给切实全权?”张答:“中国给全权向来不多见。今两钦差带来国书、敕书,在中国看来,系有全权办事。”伊藤说:“敕书内并未予以定约画押之权,即此已见全权之不足。”张说:“既有商议之权,即能定约画押,如有疑窦,我们钦差可电奏请旨。今贵大臣竟不开议,未免拘泥。”伊藤说:“此乃两国最大之事,不照公法办理恐为各国所笑。譬如一人要购物,必先备银两方可交易。今全权即银两,无权岂能开议?”张说:“凡购物亦先告知价格,以便议价备银。为何贵国所欲秘而不宣,不知何意?”伊藤说:“此系秘密要事,俟贵国派员果有切实全权,方可说出。”
  同一天晚上,日本外务省顾问美国人端迪臣奉陆奥之命来科士达的寓所,对他说:“日本不信任中国有寻求和平的诚意。此次中国所派之大臣职位低微,这也是中国无诚意的例证。”科士达说:“我将与张大人同返上海,以便向北京替他们解释失败的原因。此次丢脸的失败,不应由他们负责,我感到在他们困难时必须同他们站在一起。”端迪臣说:“日本是真实地愿意和平,假如中国派遣恭亲王或李鸿章并持有委任状,他们是可以受到接待的。”科士达说:“行,那么我到北京,必请清廷派遣完全的使节,以充分的诚意完成媾和。”端迪臣欣然说:“好,我的使命完成了,就此告辞。”端迪臣转身跨出一二步,重新回来,将一件日方照会递交科士达,并说:“赶快告知张大人,速速回国为妙。”
  科士达立即将日方照会交给张荫桓,其上这样写着:“讲和之事,我帝国虽无反向清国求就之理,然我帝国重体上天好生之德,免致生灵涂炭之苦,清廷如履正当之道,以与我国言和,则我帝国亦当重修旧好。若徒托空谈,止成虚约之议,臣再不敢闻命。广岛军事重地,望速离去!”这样,张荫桓一行于2月12日回国,非但一无所获,反被羞辱一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1野心初露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4火烧日本公使馆5《济物浦条约》签订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7开化党发动政变8甲申政变失败
9再烧日本使馆与1金玉均之死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3中日出兵朝鲜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7演出“逼宫”丑剧8李鸿章的幻想
1丰岛海战2屈辱与光荣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5平壤大会战6黄海海战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