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上海男人怎麽了?   》 “精”不在“明”處      秦林 Qin Lin

  我承認上海男人很精,但要說他們很精明,我就不敢苟同了。我認為真正的精明應該冠予智慧全能型的人,而不應該冠予那些衹精於巧,精於算,精於細,但就難精於明的人。上海男人恰恰精難於明,卻能得到人們對他們“精明”的公允,這實在是有些滑稽!  前些日子,我在《南方日報》讀到古清生的一篇題為《上海男人的四大精明》的文章。文章講了一則上世紀初發生在上海的故事:“1905年元月,上海商人、大世界的創造者黃楚九在其法租界漢口路的‘中法藥房’推出保健口服液‘艾羅補腦汁’,藥瓶的商標上印着洋人頭像,標着‘Dr.T.C.Yale’字樣,暗示此藥為洋博士所製,並附有英文之功效說明,一時銷售甚佳。不料,此時,一個外國盲流找上門來,自稱是艾羅博士之子,指控黃楚九侵其父專利權牟利,要跟黃楚九對簿公堂。黃楚九何等人也?立即公開認錯,廣泛宣傳,付專利費數千元,變敲詐為做托,大炒一把,使其‘艾羅補腦汁’銷路廣開。上海男人的精明,在黃楚九身上可見一斑。”但古清生似乎並不欽佩上海男人的這種所謂精明。因為即使像黃楚九這樣後來能“精”出個“大世界”來的人,在手段上也是“陰陰”的。“精”不在明處,不是很地道,以此類推的其他雕蟲小技,自然也就擺不上桌了。於是古清生給上海男人的“精明”又做了四個方面的概括:一則工於算計;二則不跟人走;三則揚己長,求他異;四則性格的雌化——謂之四大精明。  和衆人的評說一樣,古清生也用“精明”解釋了上海男人的“精”,而此“精”,用南方人的話說,叫“利害”,亦即“被利所害”。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上海男人習慣性地把“精”都用在勢利得失上了——為了勢利,沒有算計他人的本事不行,沒有揚己所長、求他之異的本領也不行,不學點婦道之技更不行——如此之“精”,其他城市男人不是不會使用,衹是不願意去使用,惟恐使上了癮,會被人當做女人看。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上海男人的精明”在上海人看來是褒義,但在外地人眼裏未必是褒義。  由於上海男人的“精”難於明,故而“上海男人的精明”之說無疑扭麯了“精明”的本義。自以為精明的上海男人不要不服氣,不信,你試着去表揚一個外地人說他很精明,他一樣也會很高興;但你要是說他很精明,後面再加個“跟我們上海男人似的”,對方一定會翻過臉叫起來:“哇塞,你這是在駡我呀!”  精明不但是一種價值,一種素質,更是一種靠智慧生存的能力。它與衹工於精巧、精細、精算的上海男人不能類比。所以,上海男人並不精明。  也有人說上海男人“精”在明處。比如易中天說:“我們不能批評上海人的精明。何況上海男人還精在明處,這總比精在暗處好。第一,他沒有做假,他是公開的對手。即便他會有損於你,也是公開宣戰,而非背後偷襲。第二,你和他是完全對等的。他有權精明,你也有權精明。如果你和他一樣精明,他就無損於你。如果你比他還要精明,他還會甘拜下風。”(①易中天:《上海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比如楊東平說:“上海人固然精明,不過精到明處,也許不可交朋友,但可以共事。他們有時耍小心眼,晚上工,早下工,貪個小便宜,但並不坑人。”(①楊東平:《北京人與上海人》)我覺得二位前輩的說法和現實中的上海男人似乎融不到一起。姑且說上海男人“精”在明處站得住腳吧,那麽二位前輩又是用什麽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呢?我們從中看到他們“是公開的對手”,“即便他會有損於你,也是公開宣戰,而非背後偷襲”;看到“他們有時耍小心眼,晚上工,早下工,貪個小便宜,但並不坑人”——雙悖論呀!依愚之見,即使是在上海,但凡競爭中能成為“公開的對手”的上海男人真是門可羅雀,人防人“背後偷襲”的卻比比皆是。我有一個上海朋友在上海做廣告生意,他在一個項目競標中就遇上了同是上海的同行,眼看他就要勝了,冷不丁卻來了稅務稽查,他不得不顧此失彼,眼睜睜地看着實力比他弱的對手去中標。而他遭此劫,恰恰就是對手在背後捅他的一刀所致。我的朋友對此也耿耿於懷,精算着如何也要搞些小動作,把對手拉下馬來。真是一“精”比一“精”,精來精去,就是不想明着來。這怎能說明上海男人的“精明”“無損於你”,且“並不坑人”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西苑出版社
序:呼喚真品文化批判在國人怨忿聲裏簇起的東方之都發端於清末民初的“文詬”
三四十年代“海派男人”浮出水面上海男人何以成為衆矢之的土著人與移民矛盾的形成
“上海男人”在外地人心中的分量你用什麽招呼外地朋友“海派”版本的排外
國人為什麽愛“爆”上海男人的笑何必與“全國人民”“為敵”當小氣已成慣性
瑣碎難以長大志有一種虛偽叫“驚豔”“土雞生的蛋洋雞孵的雞”
審視“上海紳士”啥叫“新上海男人”“走樣的贊語”是褒還是貶
絶非空穴來風說你“中性”你別急怕什麽莫過於怕老
講衛生講到潔癖無畏的“嘴仗”“小資”者“常樂”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