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太平御覽   》 捲三百八十五 ◎人事部二十六      李昉 Li Fang

  ○幼知下
  《唐書》曰:李百藥字重規,隋內史令德林子也。為童兒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之名。七歲解屬文。父友齊中書捨人陸乂、馬玄熙嘗造德林宴集,有讀徐陵文者,"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琅琊之稻",並不知其事。百藥時侍立,進曰:"《傳》稱鄅人藉稻。杜預註云:鄅國在琅琊開陽。"乂等大驚異之。
  又曰:褚亮字希明,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於心。喜遊名賢,尤善談論。年十八,詣陳僕射徐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陳後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詞人在坐,莫不推善。
  又曰:陳叔達,陳宣帝子。年十餘歲侍宴,賦詩十韻,援筆便就。僕射徐陵甚奇之。
  又曰:劉仁軌,尉氏人也。幼少恭謹,好學。遇隋末喪亂,不遑專習,每行坐所在,輒書空畫地,由是博涉文史。
  又曰:權德輿,生四歲能屬詩;七歲居父喪,以孝聞;十五為文數百篇,編為《童蒙集》十捲,名聲日大。
  又曰:蔣乂字德源,史官吳兢外孫。以外捨富墳、史,幼便記覽不倦。七歲時,誦庾信《哀江南賦》數遍,而成誦在口,以聰悟強力聞於親黨間。
  又曰:高郢子定,幼聰警絶倫。七歲時讀《尚書·湯誓》,問郢曰:"奈何以臣伐君?"郢曰:"應天順人,不為非道。"又問曰:"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是順人乎?"父不能對。
  《列子》曰: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一小兒曰:"我以為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一兒曰:"我以為日出時遠而日中近。"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中纔如盤蓋,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决。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屍子》曰:蒲衣生八歲,舜讓以天下。周王太子晉生八年,而服師曠。
  《魯連子》曰:齊之辯士田巴辯於狙丘,議於稷下,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魯連,連謂徐劫曰:"臣願得當田子,使之必不復談,可乎?"徐劫言之巴曰:"餘弟子年十二,然千裏駒也。願得待議於前,可乎?"田巴曰:"可。"魯連得見,曰:"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堂,燕人在遼,國亡在旦暮,先生將奈何?"田巴曰:"無奈何。"魯連曰:"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無貴學士矣。今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聲,人皆惡之,願先生勿復談也。"田巴曰:"謹受教。"明日,見徐劫曰:"先生之駒乃飛兔騕褭也,豈特千裏哉!"
  《孔叢子》曰:孟子居尚幼,請見子思。子思見之,甚悅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禮敬子居甚崇,子上不願也。客退,子上請曰:"白聞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孟孺子無介而見,大人說敬之,白也未喻,敢問。"子思曰:"然。吾昔從夫子於郯,遇程子於途,傾蓋而語,終日而別。命子路將束帛贈焉,以其道同於君子也。今孟子居,孺子也,言稱堯舜,性樂仁義,世所希有也。事之猶可,況加敬乎?"
  又曰:子和為臨晉令,寢疾不瘳,乃命其二子留葬。二子,長曰長彥,年十有二;次曰季彥,年十歲。父友西洛人姚進先有道,徵不就,養志於傢。長彥、季彥常受教焉,既除喪,有先人遺書,兄弟相勉,諷誦不倦。於時蒲坂令許君然造其宅,勸使歸魯,奉以車二乘。辭曰:"載柩而反,則違父遺命;捨墓而去,則心所不忍。"君然曰:"以孫就祖,於禮為得,願子無疑。"答曰:"若以死有知也,祖猶鄰宗族焉。父獨留此,不已劇乎?吾其定矣。"遂還其居。於是甘貧,研精墳典,十餘年間,會徒數百。故時人為之語曰:"魯孔氏好讀經,兄弟講誦可不聽。學士來者有聲名,不過孔氏那得成。"
  《郭子》曰:梁國楊氏子,年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為設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此實君傢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傢禽。"
  《周書》曰:晉平公使叔譽於周,見太子晉,與之言,五稱三而泅攏
  《李固列傳》曰:固被誅,弟子汝南郭亮始成童,遊學洛下,乃詣闕上書乞收固屍。不許,因往臨,哭喪不去,太後聞而誅之。
  《孔融列傳》曰:孔文舉年四歲時,與諸兄弟共食梨,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由此宗族奇之。
  又曰:融十歲,隨父詣京師,聞漢中李公清節直亮,慕之,欲往觀其為人。遂造公門,謂門者曰:"我是公通傢子孫也。"門者白之,公曰:"高明父祖,常與孤遊乎?"跪而應曰:"先君孔子與明公先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公纍世通傢。"坐衆數十人莫不嘆息,鹹曰:"異童子也!"太中大夫陳煒後至,曰:"人小瞭瞭,大或未能佳。"少府尋聲答曰:"君之幼時,豈當惠乎?"李公撫抃大笑。顧少府曰:"高明長大,必為偉器。(李范晔《後漢書》雲,詣李膺也。)"
  《何宴別傳》曰:胩時小養魏宮,七八歲便慧心大悟,衆無愚知莫不貴異之。魏武帝讀兵書有所未解,試以問宴,晏分散所疑,無不冰釋。
  《邴原別傳》曰:原字根矩,十一喪父,傢貧早孤,鄰有書捨,原過其傍而泣。師問曰:"童子何罪?"原曰:"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費也。"於是遂就書,一歲之間,誦《孝經》、《論語》。
  《管輅別傳》曰:輅年八九歲,便喜仰視星辰,得人輒問其名,夜不肯寐。自言:"傢雞野鵠,猶尚知時,況於人乎?"與比鄰兒共戲土壤中,輒書地作天及日月星辰。每答言說事,語皆不常,宿學耆人不能折之,皆知其當有大異之才。時年十五,來在官捨,始讀《論語》及《易》,便開源布華,辭義斐然。於時黌上諸生四百餘人,皆伏其纔。琅琊太守單子春雅有纔度,聞輅一黌之俊,欲見之,父遣輅造之。大會賓客百餘人,輅既年少懼失精神,請先飲三升清酒,然後與言。子春大喜,便酌酒,獨使飲之。子春曰:"吾自欲與輅旗鼓相當。"於是唱大語之端,遂經乎陰陽。子春及衆士卒共攻劫,論難風起,而輅答對,言皆有餘。至日嚮暮,酒食不得。子春語衆人曰:"此年少盛有纔器,聽其言語,正似司馬子遊獵之賦,何其磊落雄壯,英神秀茂,必能明天文地理變化之數。"於是發聲徐州,號之神童。
  《傅宣別傳》曰:宣字世和,北地泥陽人,年十三而著《河橋賦》,有文義。
  《傅嘏別傳》曰:嘏字昭先,年八歲喪母,號泣不絶聲,自然之哀,同於成人。年十四始學,疑不再問,三年中誦五經,皆究其義,群言無不綜覽。
  《何禎別傳》曰:禎,廬江潛人。父他,字文奇,有俊纔,早卒。禎在孕而孤,生遇荒亂,歸依舅氏。齠齔乃追行喪,哀泣合禮,鄉邑稱焉。十餘歲,耽志博覽,研精群籍,名馳淮、泗。
  《杜祭酒別傳》曰:君在孩抱之中,異於凡童,舉宗奇之。年六七歲,在縣北郭與小兒輩為行竹馬戲,有車行老公停車視之,嘆曰:"此有奇相,吾恨不見。"
  《徐邈別傳》曰:君諱邈,字仙民,東莞人。歧嶷,朗慧,聰悟,七歲涉學,詩賦成章。
  《趙至別傳》曰:至字景真,代郡人。流客緱氏,令新之官,至年十三,與母共道傍觀,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賤傢也,世亂流離,遂為士忤耳。後能至此不?"至答曰:"可耳。"便求就師讀書。早起,聞父耕叱牛聲,釋書而泣。師問其故。答曰:"自傷不能緻榮,使老父不免勤苦。"師大異之,稱其當為奇器。
  《傅暢自敘》曰:暢字洪迎,年四歲,散騎常侍扶風曾叔虎以德量喜與餘戲,常解衣折被,脫餘金環與侍者,謂餘當吝惜之。而經數日不索。遂於此見名,言論甚重。
  《孝子傳》曰:華光字榮祖,彭城人。年七歲欲見父像,求畫其父形像,朝夕拜謁。母有病輒呼天禱祠,母即瘳愈,每得珍甘,置父像前。
  《劉嚮別傳》曰:楊信字子烏,雄第二子,幼而明慧。雄筆《玄經》,不會子烏,令作《九數》而得之。雄又疑《易》"羝羊觸藩",彌日不就。子烏曰:"大人何不云荷戟入榛?"
  《列子傳》曰:孔融被誅初,女七歲,男九歲,以其幼弱得寄他捨。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日之渴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或言於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豈非至願。"延頸就刑,顔色不變。
  《文士傳》曰:張惇字子純,與張儼及朱異俱童少,往見驃騎將軍朱據。據聞三人才名,欲試之,曰:"為吾賦一物,然後坐。"儼賦犬曰:"守則有威,出則有獲。韓盧宋鵲,書名竹帛。"純賦席曰:"席為鼕設,簟為夏施。揖讓而坐,君子攸宜。"異賦弩曰:"南嶽之幹,鍾山之銅,應機命中,獲隼高墉。"據大欣悅。
  又曰:桓驎字玄鳳,沛國竜亢人,伯父焉知名,官至太尉。驎精敏,年十三、四宰繕坐,有宿客為詩曰:"甘羅十二,楊烏九齡。昔有二子,今則桓生。參差等蹤,異世齊名。"驎即應聲答曰:"邈矣甘羅,超等絶倫。卓彼楊烏,命世稱賢。嗟予蠢弱,殊纔侔年。仰慚二子,俯愧過言。"
  又曰:劉楨字公幹,少以才學知名。年八九歲能誦《論語》、詩論及篇賦數萬言,警悟辯捷,所問應聲而答,當其辭菩捩烈,莫有折者。
  又曰:阮瑀少有俊纔,應機捷麗,就蔡邕學,嘆曰:"童子奇才,朗朗無雙。"
  又曰: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人。幼聰達,年十餘歲便能誦《詩》《書》,讀《莊》《老》,善通其意。
  又曰:杜育童孺,奇才博學,能著文章,心解性達,無所不綜,一時稱為舞陽杜孔子。
  《三輔决錄》曰:張既字德容,為兒童,郡功曹遊殷察異之。殷先歸,敕傢設賓饌,及既至,殷妻笑曰:"張德容童昏小兒,何異於客哉?"殷曰:"方伯之器也。"殷遂與既論霸王之略,饗訖,以子楚托之。
  《海內先賢傳》曰:童子汝南謝廣、河南趙建,年十二通經,詔以為二童應化,而皆拜郎中。
  《汝南先賢傳》曰:郭亮童幼之年則有尚義之心。年十四始欲出學,聞潁川杜周甫精黌,多長杜,亮造門而師學焉。朝受其業,夕已精講,動聲則宮商清暢,推義則尋理釋結。周甫奇而偉之。
  又曰:黃憲字叔度,世貧賤,父為牛醫。潁川荀淑嘗至潁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閬所曰:"子國有顔子,寧識之乎?"閬曰:"君見叔度耶?"
  《零陵先賢傳》曰:周不疑字文直,長安人。始嬰孩時已有奇異,至年十三,曹公聞之欲拜識,既見,即以女妻之,不疑不受。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不疑見操授紙筆,立令復作。操異而奇之。
  《廣州先賢傳》曰:董正字伯和,南海人。少有令姿,貧寒不戚,耽意術籍,志在規俗。年十五,通《毛詩》、三《禮》、《春秋》。
  《會稽先賢傳》曰:淳於長通年十七說《宓氏易經》,貫洞內事萬言,兼《春秋》,鄉黨稱曰聖童。
  《益部耆舊傳》曰:張霸字伯饒,蜀郡城都人也。年數歲,知禮義,鄉人號為張僧子。七歲通《春秋》,復欲進餘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伯饒。
  《會稽典錄》曰:王充字仲任,為兒童遊戲,不好狎侮,父誦奇之,七歲教書數。
  又曰:餘姚伍賤,字士微。父為倉監,失去官𠔌薄,領罪至於死。賤為執筆,檢校相當,由是見異,號為神童。
  《江氏傢傳》曰:江蕤字世林,年十一始知樗蒲,數以為遊。祖母費為說往事,有以博弈破業廢身者。於是即棄五木,終身不以為戲。
  《荀氏傢傳》曰:勖字公魯,年十二能通《春秋》、屬文。從外祖鍾繇甚奇之,常稱此兒當繼司空。
  又曰:荀淑子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書,慶吊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竜,慈明無雙。"
  《華陽國志》曰:童子李餘,涪人。兄夷殺人亡命,母慎當死。餘年十三,詣吏代母死。吏以餘年小,不許,因自刎死。吏以白令,令哀傷,言郡,郡上書出慎。太守與令,以傢財葬餘,圖畫府庭。
  《涼州記》曰:武王呂光,字世明,以石氏建武四年生,夜有光輝,舉捨異之,因名曰光。年十歲,與諸兄弟於裏巷闕軍戲,群童鹹推為主,割土處中,部分行伍,鄉黨皆稱之。
  《世語》曰:崔駰有文才,不其縣令往造之,駰子瑗年九歲,書門曰:"雖無幹木,君非文侯,何為入我裏閭?"令見之,問駰,曰:"必兒所書。"召瑗使書,乃書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又曰:徐孺子年九歲,常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極當明矣。"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可不暗乎?"
  又曰:孔文舉有二女,大者六歲,小者五歲。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酒以行禮,何以不拜?"答曰:"偷酒那得復行禮。"
  又曰:夏侯稱,字叔權。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為之渠帥,戲必為軍旅戰陣之事,有違者輒嚴以鞭捶,衆莫敢逆。父淵陰奇之,使讀《項羽傳》及兵書,不肯,曰:"能則自為耳,安能學人?"年十六,淵與之畋,見奔虎,稱驅馬逐之,一射而倒。名聞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與文帝為布衣之交,每宴會,氣陵一座,辯士不能答。世之高尚者從之遊。弟榮,字幼權,幼聰慧,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經目輒識。文帝聞而請焉。賓客百餘人,入奏一刺,悉書其鄉邑姓,世所謂爵裏刺也,示之一過而使遍談,不謬一人。帝深奇之。漢中之敗,榮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親在難,焉所逃死!"乃奮劍戰,遂歿。
  又曰: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從獵,其第二兒齊莊俱行。庾公不知,忽於獵場見齊莊,時年七、八歲,謂曰:"君亦復來耶?"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又曰:何晏年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帝奇愛。以晏母在宮內,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曰:"何氏之廬。"
  又曰: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二三,魏文帝聞之,語父繇曰:"可令卿二子來。"於是命見,毓面有汗,文帝問曰:"卿面何以獨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得出。"
  又曰:王戎七歲,常與諸小兒遊,看道傍有李樹,子壓枝折,諸兒競走取之,惟戎不去。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子多,苦李也。"取之信然。
  又曰:王濬衝、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客問鍾:"嚮二童是誰?"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復滯纔。"
  《語林》曰:孫策,年十四詣袁術,俄而外通劉豫州來,孫便求去。袁曰:"劉豫州何若?"答曰:"英雄忌人。"既出,下東階,而劉備從西階上,但得轉顧視孫足,行殆不復前矣。
  又曰:劉道真年十六,在門前弄塵,垂鼻至胸。洛下年少乘車從門過,曰:"年少甚塠。"劉便隨車問為惡為善爾,劉曰:"令君翁亦塠,毋亦塠。"(上,呼回反;下,徒回反。)
  《太平御覽》 宋·李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一捲二 ◎天部二捲三 ◎天部三
捲四 ◎天部四捲五 ◎天部五捲六 ◎天部六
捲七 ◎天部七捲八 ◎天部八捲九 ◎天部九
捲十 ◎天部十捲十一 ◎天部十一捲十二 ◎天部十二
捲十三 ◎天部十三捲十四 ◎天部十四捲十五 ◎天部十五
捲十六 ◎時序部一捲十七 ◎時序部二捲十八 ◎時序部三
捲十九 ◎時序部四捲二十 ◎時序部五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