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百家讲坛   》 方尔加:借人之力,柔顺进取(2)      Zhang Xiaojie

  我怎么解释老子的呢?我把老子和《道德经》的解释成当一个领导哲学,即怎样治理这个世界。我觉得老子讲的很多东西都是治国安邦的大道。有的人说老子的思想很消极,我觉得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进取的,一点也不消极和颓废。有的时候说他消极和颓废,这是他的一种领导的方式,不能说他真的是消极和颓废,而是一种领导的精神。
  我下面再讲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用什么的方法来理解,在理解老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想提出三点。第一,我觉得在我们研读、解读、领会老子的时候,应该有这样一种观念:我就是老子,老子就是我。不是我解释老子,是老子在解释我。德国的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说,我们研究古代的思想家其实在研究我们自己,我与古人对话,目的不是了解古人,而是为了了解我自己,寻找我自己的根源,把握我自己目前处在什么水平,处在哪一个层次。就是说,通过研究老子来了解我自己,我过去可能不知道我是哪个层次的人,我的思想有多高,我的思想从哪里来,我现在通过解释老子来理解我自己。解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就是老子了,根据我的生活和经历我就这么理解,我不管别人。如果老受制于别人的话,我觉得恐怕对老子永远得不出结论,如果你老去看别人怎么了解,你永远也不解释不了。所以我们在研究老子和解读老子的时候,第一个方法就是“我就是老子,老子就是我”。
  第二个方法,就是应该做到中国古代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应该在实际生活当中认识老子。大学者梁漱溟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非学问中人。意思是他不是做学问的人。谁信啊,他是一流的大学问家,他怎么能说不是学问中人呢?记者问他,您非学问中人,您是何人?他说,我是问题之人,我是在解决问题。中国的问题很多,中国有物质生活问题,有精神生活问题,有政治问题,有民族问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梁老先生便是带着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做学问。他反对空洞地做学问,梁老先生就是在做知行合一。我是做工的我就在做工中做学问,我是农民就在农民中做学问,我是老师我就在教书中做学问,所以我觉得研究老子的时候也要这样,带着我们实际中的问题,在工作中、生活中来领会老子。其实老子绝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老子能够讲出这样的一些东西,能够产生这样的思想,要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话,绝对不可能。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世界历史的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孔子、孟子、老子都是这样的。你看孟子对农民的生活描写得非常细致。他描写的税收不能超过多少,除了农业还有副业等等,描绘得非常细。
  汉朝的大思想家董仲舒,描述得也非常细。董仲舒当初提出了种麦子,关东那些人原来不种麦子,他就写为什么要种麦子,种麦子多么重要,可见董仲舒与社会生活联系得特别紧密。凡是不关心实际生活的人不可能成为大思想家,不可能真正做出学问来,所以我们要想了解、理会、理解老子的生活,也要向梁漱溟先生学习,不能脱离问题,脱离实际生活来做学问。这是第二。
  第三个方法,在解读老子的时候,我还想提出一点,在方法上要注意软知识的发挥。我看了一篇文章,是德国人写的,文章的题目是《你为什么不能当处长》。说有一个德国的年轻小伙子,学习非常优秀,在学校门门功课优秀。这么优秀的学生,后来去德国外交部工作了,像这样的优秀青年,肯定应该放在重要的部门,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小伙子在德国外交部干得不错,周围的同事很满意,说这个小伙子将来前途无量,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小伙子的心态开始出问题了,我估计是周围的人把他捧得。小伙子被捧坏了,慢慢的,他自己有了感受,觉得像他这样的优秀青年应该重用,现在的岗位还不是太重要,说白了就是要提级和升官,可是现在才给他这个位置好像屈才了。小伙子的心态不平衡了,是不是应该再往上走一走啊。而且他开始慢慢对周围的人也有点看不起了,时间长了就说这个层次低,那个水平低,这个迟钝,连他的领导也看不上了,说处长、部长都不行。这种心态时间长了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在实际交往中表露出来,周围的人和他的合作就成了问题,他工作的时候认真的劲也不够了,再加上他的心态不良,工作质量受到了影响了,跟周围人的关系受到影响,质量下降了。时间长了和周围的人也出现隔阂和矛盾了,小的冲突也有了,最后在德国外交部干不下去了。这种情况在一些高学历中经常见,周围人的学历没有他高,他容易产生“我是老大,我是最厉害的”的心态——这个小伙子离开之前给他叔叔写了封信,信里面诉说了自己的委屈,说“周围的人不行,周围人都妒忌他”——自己好像一点责任也没有。他跟他叔叔说,像他这样的人起码应该干处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百家讲坛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1)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2)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3)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4)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5)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6)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7)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9)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2)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3)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4)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6)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7)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8)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9)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0)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1)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