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话春秋 品兵法:孙子 》
第38节:二十九、 兵无常势论虚实
子金山 Zi Jinshan
二十九、 兵无常势论虚实
二十九、 兵无常势论虚实
孙子指挥着三国联军无声地向楚军主力接近,这次部队的前锋换成了夫概的五千“熊兵”,先前屡战的三千五百精锐前锋的确需要休整一番了。一场大战,决定胜利的大都是最后的重击,孙子要把重锤留在最后一刻砸下去,那时,才是真正的一锤定音。
那么,孙武是在决定与楚军开始决战了吗?
笔者一家之言:并不是如此,此刻的孙武还是在实施诱敌聚集的战略,还是在准备趁乱取胜,浑水摸鱼,在力争一战定大局,一举摧毁楚军主力,打掉楚国的抵抗意志。这符合他在兵书中强调的速战速决原则。
这是标准的进攻作战,孙子在自己兵法的第六篇阐述了他对进攻作战的原则:虚实!——也就是说,“避实而击虚”,“因敌制胜”是进攻作战的原则。
孙子在《虚实·第六》中说:凡先占据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前来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楚军把主战场选择在了柏举地区,表面看来是囊瓦下的军令,其实是孙武在调动他,后世的毛泽东在指挥四渡赤水战役时,也是遵照了这个原则。
能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以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敢前来的,是以害威胁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得好,就要设法使他疲劳;敌人给养充分,就要设法使他饥饿。敌军安居不动,就要设法调动他。——三战扰敌,三年疲敌,都是在实践这个理论。
出兵打击,要瞄准敌军无法急救的地方;行军路线,要选择敌军意料不到的方向。——吴军的这次千里迂回,弃舟陆行,就是遵照了这个原则。
行军千里而不困乏,那是因为部队行进在没有敌军或敌军防守不严的地区;进攻能够轻易得手,那是因为攻击敌军疏于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能够安固,那是因为扼守住了敌军不敢强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吴军能够顺利深入楚境,没遭到像样的抵抗,就是选择了这种“没有敌军或敌军防守不严的地区”,楚军没有形成有效的抵抗,也是由于没有做到“扼守住了敌军不敢强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的军队,敌军不知其所守之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军不知其所攻之处。——这简直是把指挥作战艺术化了!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音。这样,就能成为战场的主宰。——孙子不是在感叹自己,是在以情绪感染读者:吴王。能把兵书文学化,孙子别出心裁!
进兵时,敌人无法抵御,是由于冲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是由于行军很快,敌人追不上。——之前的三战三胜,就是在验证这点。
我若求战,敌人即使深沟高垒坚守,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要害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去向。——当前的战场势态,还是这种现象。吴军攻楚军必救之地,而至今自己的主力尚未暴露,所以楚军“无法和我交战”;更为可能的是,孙武瞄准的是援兵,这些远道而来的楚军,时间先后不一,数量多寡都有,战力参差不齐,指挥不能统一,应该是最容易被打击的对象。
用示奇正之形于敌的办法欺骗敌方,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兵力分散。自己兵力集中于一处,敌兵力分散于十处。这样,我方便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若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我与敌交战难度就小多了。——孙武在强调:局部兵力要大于敌,全局优势不等于局部优势,做到这点就看一个主帅的能力。
我军要进攻的地方要使敌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便会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军就不多了。道理很简单: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我军局部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孙武在告诫吴王及后人:只要调度得当,就不怕对方的兵力庞大,局部接战,一样可以占据优势地位。大家可以查阅国共之间的战史,三年的解放战争,其实就是这么打的。
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就可下决心跋涉千里,同敌人会战。如果既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日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孙子在提前预告这次千里远征。当然,也或许是在总结这次远征的决策,因为这段话定稿于何时?是对楚作战之前还是之后?我们今天无法考据。
孙子接着说:以我之心忖度、推断,越国(注意:孙武开始预警南方的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预警是肯定的,但用在这次对楚作战上,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要注意: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动静治乱的情况;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所以,对于我方来说,示奇正、虚实之形以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
把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来。人们都有知道我取胜的一般战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运用这些战法而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的策略、筹算都不是重复老一套,而是适应敌情的发展而变化无穷。——孙子在这里一再强调万莫要机械地模仿兵书所载,不要死读兵法,重在活用!怎么后世还能出现赵括这样的军事书呆子呢?令人不解。
最后,孙子形象地解释了名将之用兵风采: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就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结论:兵势其实与自然现象没有不同,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更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暗有明,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孙子在自己的虚实论述中预言般的强调了战争的变化无穷,但是,对吴军即将遭遇到的突然变化,孙武作为一军主将,却也无法预料,也只能根据突变,应付战事,顺其自然。
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孙武的理论:战局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其实,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所境遇到的也是如此,所有遭遇过的事情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地重复,所采取的对策当然也不能照搬书本,书本知识只能提供道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具体事务,只能靠自己的悟性灵活应对。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生亦如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孙子 序言 | 第2节:一、 孙子出世话春秋 | 第3节:二、 吴国机遇谈伍员(1) | 第4节:二、 吴国机遇谈伍员(2) | 第5节:三、 辗转数国逢孙武 | 第6节:四、 安居三载著兵书(1) | 第7节:四、 安居三载著兵书(2) | 第8节:五、 鱼肠利刃刺王僚 | 第9节:六、 阖闾治国气象新 | 第10节:七、 勇士风采皆斗狠(1) | 第11节:七、 勇士风采皆斗狠(2) | 第12节:八、 庆忌才是真英雄 | 第13节:九、 孙子谈兵论作战 | 第14节:十、 吴王面试考孙子 | 第15节:十一、 孙子受命练女兵(1) | 第16节:十一、 孙子受命练女兵(2) | 第17节:十二、 春秋战争面面观 | 第18节:十三、 孙武率军夺舒邑 | 第19节:十四、 战事间隙话强楚 | 第20节:十五、 强楚也有难过时(1) | 第21节:十五、 强楚也有难过时(2) | 第22节:十六、 兵法未载持久战 | 第23节:十七、 阖闾背后造敌人 | 第24节:十八、 孙子兵法初见功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