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3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8)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費迪的心髒手術很成功,他在這兒住了一個月就出院了。但是他沒直接回美國,而是賣掉公司,在其多年前購買的一棟蘇格蘭鄉下別墅裏悠閑地生活。1998年,湯普森醫院百年慶典邀請他參加。記者問他為什麽賣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醫院大樓上的那一行金字。後來有人在費迪的一本傳記中發現這麽一句話:“富裕和肥胖沒什麽兩樣,也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
  孔子的言論中,有許多倡導飲食精潔的文章,雖然這些言論同其潔身自好的端正作風有關,但也不能不說與他崇尚健康生活的態度相一致。孔子的教育含有體育的因素,如射、禦、郊遊等等,都是有助於健康的。
  第五講 真理混雜在假象裏 過於理智與過於感性的人都會喪失許多東西,如何在理性和感性間尋求一個平衡?答案: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實體會感覺的同時還能攻防有序、收放自如,達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新生活從選定方向開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而》 “終”是結果,“遠”指遠因。一個人要想有好的結果,先要有一個好的開始,因為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遠因而來。南先生解釋,在這一點上儒傢與佛學上有共通之處。佛學中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聖賢之人都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所以,與其一味追求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人人都懂得了這個道理,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會歸於厚道嚴謹。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因為他們嘗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嚮這兒的人詢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嚮哪個方向走,最後還會轉回到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嚮北走,結果3天半就走了出來。
  那麽,比塞爾人為什麽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麽?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頭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設備,衹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面。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在第11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
  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着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捲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深處,方圓上千公裏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年輕人:衹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方天空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着去做了,3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竪在小鎮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