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話春秋 品兵法:孫子 》
第38節:二十九、 兵無常勢論虛實
子金山 Zi Jinshan
二十九、 兵無常勢論虛實
二十九、 兵無常勢論虛實
孫子指揮着三國聯軍無聲地嚮楚軍主力接近,這次部隊的前鋒換成了夫概的五千“熊兵”,先前屢戰的三千五百精銳前鋒的確需要休整一番了。一場大戰,决定勝利的大都是最後的重擊,孫子要把重錘留在最後一刻砸下去,那時,纔是真正的一錘定音。
那麽,孫武是在决定與楚軍開始决戰了嗎?
筆者一傢之言:並不是如此,此刻的孫武還是在實施誘敵聚集的戰略,還是在準備趁亂取勝,渾水摸魚,在力爭一戰定大局,一舉摧毀楚軍主力,打掉楚國的抵抗意志。這符合他在兵書中強調的速戰速决原則。
這是標準的進攻作戰,孫子在自己兵法的第六篇闡述了他對進攻作戰的原則:虛實!——也就是說,“避實而擊虛”,“因敵製勝”是進攻作戰的原則。
孫子在《虛實·第六》中說:凡先占據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地而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前來而不被敵人所調動。——楚軍把主戰場選擇在了柏舉地區,表面看來是囊瓦下的軍令,其實是孫武在調動他,後世的毛澤東在指揮四渡赤水戰役時,也是遵照了這個原則。
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鈎的,是以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敢前來的,是以害威脅的結果。所以,敵人休整得好,就要設法使他疲勞;敵人給養充分,就要設法使他饑餓。敵軍安居不動,就要設法調動他。——三戰擾敵,三年疲敵,都是在實踐這個理論。
出兵打擊,要瞄準敵軍無法急救的地方;行軍路綫,要選擇敵軍意料不到的方向。——吳軍的這次千裏迂回,棄舟陸行,就是遵照了這個原則。
行軍千裏而不睏乏,那是因為部隊行進在沒有敵軍或敵軍防守不嚴的地區;進攻能夠輕易得手,那是因為攻擊敵軍疏於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能夠安固,那是因為扼守住了敵軍不敢強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吳軍能夠順利深入楚境,沒遭到像樣的抵抗,就是選擇了這種“沒有敵軍或敵軍防守不嚴的地區”,楚軍沒有形成有效的抵抗,也是由於沒有做到“扼守住了敵軍不敢強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所以,善於進攻的軍隊,敵軍不知其所守之處;善於防守的軍隊,敵軍不知其所攻之處。——這簡直是把指揮作戰藝術化了!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跡;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音。這樣,就能成為戰場的主宰。——孫子不是在感嘆自己,是在以情緒感染讀者:吳王。能把兵書文學化,孫子別出心裁!
進兵時,敵人無法抵禦,是由於衝嚮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是由於行軍很快,敵人追不上。——之前的三戰三勝,就是在驗證這點。
我若求戰,敵人即使深溝高壘堅守,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於進攻敵人所必救的要害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去嚮。——當前的戰場勢態,還是這種現象。吳軍攻楚軍必救之地,而至今自己的主力尚未暴露,所以楚軍“無法和我交戰”;更為可能的是,孫武瞄準的是援兵,這些遠道而來的楚軍,時間先後不一,數量多寡都有,戰力參差不齊,指揮不能統一,應該是最容易被打擊的對象。
用示奇正之形於敵的辦法欺騙敵方,誘使其暴露企圖,而自己不露形跡,使敵捉摸不定,就能夠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敵兵力分散。自己兵力集中於一處,敵兵力分散於十處。這樣,我方便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衆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若能做到以衆擊寡,那麽我與敵交戰難度就小多了。——孫武在強調:局部兵力要大於敵,全局優勢不等於局部優勢,做到這點就看一個主帥的能力。
我軍要進攻的地方要使敵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便會越分散,這樣,我所直接攻擊的敵軍就不多了。道理很簡單:註意防備前面,後面的兵力就薄弱;註意防備後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註意防備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註意防備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敵人兵力所以少,是由於處處防備的結果。我軍局部兵力所以多,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我的結果。——孫武在告誡吳王及後人:衹要調度得當,就不怕對方的兵力龐大,局部接戰,一樣可以占據優勢地位。大傢可以查閱國共之間的戰史,三年的解放戰爭,其實就是這麽打的。
能預知同敵人交戰的地點,能預知同敵人交戰的時間,就可下决心跋涉千裏,同敵人會戰。如果既不能預知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到幾十裏,近的也有好幾裏呢!——孫子在提前預告這次千裏遠征。當然,也或許是在總結這次遠征的决策,因為這段話定稿於何時?是對楚作戰之前還是之後?我們今天無法考據。
孫子接着說:以我之心忖度、推斷,越國(註意:孫武開始預警南方的越國!)的兵雖多,對於决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麽補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敵人兵力雖多,也可以使其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預警是肯定的,但用在這次對楚作戰上,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要註意: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挑動敵人,以求瞭解其動靜治亂的情況;示形誘敵,以求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不利;進行戰鬥偵察,以求探明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
所以,對於我方來說,示奇正、虛實之形以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看不出一點形跡。這樣就是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
把根據敵情變化靈活運用戰法而取得的勝利擺在衆人面前,人們也看不出來。人們都有知道我取勝的一般戰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的變化靈活運用這些戰法而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的策略、籌算都不是重複老一套,而是適應敵情的發展而變化無窮。——孫子在這裏一再強調萬莫要機械地模仿兵書所載,不要死讀兵法,重在活用!怎麽後世還能出現趙括這樣的軍事書呆子呢?令人不解。
最後,孫子形象地解釋了名將之用兵風采: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流嚮低處,用兵的規律就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勢的高下而製約其流嚮,用兵則要依據敵情而决定取勝方針。所以,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結論:兵勢其實與自然現象沒有不同,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剋,四季依次更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暗有明,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孫子在自己的虛實論述中預言般的強調了戰爭的變化無窮,但是,對吳軍即將遭遇到的突然變化,孫武作為一軍主將,卻也無法預料,也衹能根據突變,應付戰事,順其自然。
這也從側面驗證了孫武的理論:戰局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其實,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所境遇到的也是如此,所有遭遇過的事情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地重複,所采取的對策當然也不能照搬書本,書本知識衹能提供道理,各種復雜多變的具體事務,衹能靠自己的悟性靈活應對。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人生亦如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孫子 序言 | 第2節: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 | 第3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1) | 第4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2) | 第5節: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 | 第6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1) | 第7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2) | 第8節:五、 魚腸利刃刺王僚 | 第9節:六、 闔閭治國氣象新 | 第10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1) | 第11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2) | 第12節:八、 慶忌纔是真英雄 | 第13節:九、 孫子談兵論作戰 | 第14節:十、 吳王面試考孫子 | 第15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1) | 第16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2) | 第17節: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 | 第18節:十三、 孫武率軍奪舒邑 | 第19節:十四、 戰事間隙話強楚 | 第20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1) | 第21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2) | 第22節: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 | 第23節:十七、 闔閭背後造敵人 | 第24節:十八、 孫子兵法初見功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