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坛庙寺宇(3)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社稷坛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坛庙,明初建,在阙右。坛为方形,坛制二层,四面有石阶,各三级。坛中用五色土按五方筑成。四面有棂星门,有坛,外设天门四座。西门外建神库、神厨、宰牲亭,北面有拜殿。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之五谷赖土地而生,所以历代都以社稷为大祀。
  先农坛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沿袭明南京礼仪规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天坛的对面,建先农等坛,祭祀先农(农神)、太岁(岁神)、神(山川等自然神)等神。明嘉靖时规范、清乾隆重修。先农坛由外坛墙及坛门、内坛墙及坛门、太岁殿、先农神坛、天神地坛、行恪田礼坛、神仓、庆成宫等组群建筑及耕地等组成。占地约2000亩,呈北圆南方状。祭祀先农神,每年二月的某日,皇帝按规定要亲到先农坛,祭先农神,穿着祭服,登上祭坛,官员陪同,奏乐,行礼。然后,行亲耕恪田礼,象征皇帝带头在试验田上耕地种田。经400多年沧桑变幻,今先农坛除外坛墙荡然无存外,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明代北京的七大坛庙,已如前述;而七大寺宇,略如下述。
  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坐落在今西直门外长河北岸。寺创建于永乐年间,时因印度高僧来北京,贡进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规式,而为其建寺以居。成化九年(1473年),建金刚宝座塔。塔建在金刚宝座上,座分五层,每层均挑檐,设佛龛,藏佛像。座顶周绕石护栏,前方筑建罩亭。座上建五塔,中央大塔十三层密檐,四角各建一小塔。后寺毁塔存。此塔以印度造型与中国结构相结合,且为中国现存金刚宝座塔中建造时间最早之一座。
  觉生寺俗称大钟寺,寺以大钟而闻名。大钟铸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它通高6.94米,外径3.3米,钟唇厚18.5厘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外铸有汉文及梵文经咒,总计经文23万多字,字体工整,遒劲古朴。钟声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宏亮,声音悠长,播及远方。《长安客话》记载:“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它钟。”此钟在现存诸钟之中为最大最重,故被誉为“钟王”。它原藏德胜门汉经厂,后移至万寿寺,又移至觉生寺即今大钟寺。
  智化寺坐落在今东城禄米仓胡同。寺由明英宗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兴建,于翌年建成。寺由山门、智化门(天王殿)、智化殿、万佛阁等建筑组成,殿阁顶覆黑琉璃瓦。智化寺的建筑艺术精品—藻井,被寺僧盗卖,现陈列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智化寺建成后,王振教人训练僧人演奏佛教乐曲—京音乐(又称经音乐)。艺僧代代相传,已传至今计28代。寺内尚存明代乐器,保留古曲牌150余种,现能演奏曲牌30余个。京音乐在曲谱、乐调、乐器和演奏上,承袭了唐燕乐和宋鼓吹乐之遗音,并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揉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学术价值。
  大慧寺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殿宇规模很大,占地四百余亩。后寺毁,但大悲殿幸存。大悲殿是典型的明式建筑,坐北面南,藻井瑰丽—有蟠龙镶嵌,井口天花及梁、檩均绘精美彩画,所有榫头均装饰一尊小神像,构思奇特,妙趣横生。殿内的明代雕塑28诸天神像,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服饰精美,色彩浓重,技艺超凡,堪称珍品。
  法海寺坐落在今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模式口东北幽静峰谷之地。由明英宗近侍太监李童倡议,于正统四年(1439年)始建,历时四年竣工。寺的建筑,缘麓设三级平台,依山势层迭而上,分级建造山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山门里高台正中的大殿,黄瓦殿顶,金碧辉煌。刹宇保存至今已属不易,而尤为珍贵者为大雄宝殿内的壁画。壁画绘在大殿佛龛后壁、北门两侧壁上和东西两山墙内壁上。佛龛后壁画为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及其坐骑、供养人。观音半身裸露、身披轻纱、面容祥和、色彩艳丽,为今存明壁画的精品。北壁画的是《礼佛护法图》,画中有帝后、天龙八部及侍从共36人,神态各异,烟云缥缈;东西两山墙画的是十方佛、飞天、仙女等,以菩提、牡丹、月季、芭蕉为衬托,天仙腾空,花香云绕,为中国绘画史上宏伟恢阔之杰作。正殿北壁有《帝释梵天图》,所画人物富于精神与性格的特征,如梵天的肃穆,天王的威武,功德天的聪慧,诃利帝母的慈祥,表现精粹,真切动人。尤以三幅菩萨画像,神采隽永,轻妙透体,如飞似流,尤为精湛。法海寺的壁画,不仅是明代壁画中的珍品,而且可与敦煌、宋元壁画媲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