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二十八      顧祖禹 Gu Zuyu

  ◎南直十
  ◇寧國府東至浙江湖州府三百五十七裏,南至徽州府三百三十裏,西至池州府三百二十裏,北至太平府百七十五裏,東北至廣德州二百二十裏。自府治至江寧府三百十裏,至京師二千七百五十裏。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後屬越。戰國屬楚。秦屬鄣郡。漢為丹陽郡《漢志》:元封二年,更鄣郡曰丹陽,治宛陵。後漢因之。晉武帝改置宣城郡丹陽郡移於建康也。劉宋仍為宣城郡大明六年,以宣城兼領淮南郡,移治於湖。八年,復故。升明初,復以淮南並入宣城,尋又復故。梁兼置南豫州宋泰始四年,南豫州治宣城,自是廢徙不一。至梁末,宣城遂為南豫州治。陳因之。隋廢郡,改置宣州,大業初,復曰宣城郡。唐仍置宣州,天寶初曰宣城郡。乾元初復故。大順初,升寧國軍節度授楊行密也。五代時,楊吳亦置寧國軍。南唐因之。宋仍曰宣州亦曰宣城郡寧國軍。乾道二年,升寧國府以孝宗嘗為潛邸也。元為寧國路。明初,改為寧國府先是竜鳳三年,元至正十七年也,改寧國路曰寧安府。竜鳳八年,又改曰宣城府。十二年,改曰宣州府。吳元年,始改曰寧國府。直隸京師,領縣六。今仍曰寧國府。
  府陪輔金陵,襟帶杭、歙,阻山控江,形勢便利,據險而守,擇利而動,縱橫南北,亦創起之緒也。楊行密用宣州,遂並淮南;明太祖下寧國,剋奠南服,非已然之驗哉?
  宣城縣附郭。漢宛陵縣,初屬鄣郡。元封二年,為丹陽郡治。晉太康二年,始為宣城郡治。宋、齊因之。隋初廢郡,改縣曰宣城,為宣州治。唐、宋因之。今編戶二百十七裏。
  ○宛陵城即今府城。《志》雲:晉鹹和中,桓彝為宣城內史時築,值蘇峻之亂,城未及堅,乃移屯涇縣。梁時太守何遠增築之。隋開皇中,刺史王選益拓西北隅,連接岡阜。宋乾德中,南唐節度使林仁肇復修築焉。建炎三年,州守呂好問復奉詔營繕。元至正中,廉訪使道童更加甓。明亦屢經修治。府治東北有鐵牛門,即桓彝所築子城故址也。今城東北帶宛水,西南兩面皆環據峰阜,周回九裏有奇,為門五。
  逡遒城府北六十裏。晉成帝鹹和初,僑置於蕪湖縣界,屬淮南郡,宋、齊因之。隋初並入宣城縣。○楚王城,在府北百裏,相傳吳楚相拒時築。又有故楚城,在南湖北岸。又溫城,在府東十裏。《志》雲:唐刺史溫璋所築,因名。
  ○陵陽山在府城內。岡巒盤屈,為郡之鎮。《紀勝》雲:山自敬亭陂陀而南,隱起三峰,環繞府治。其南為鰲峰,又東南曰陽陂。唐獨孤霖謂郡地四出皆卑,即阜為垣,郡治蓋據此山之岡麓也。又響山,在城南二裏,兩峰對峙,下瞰響潭。
  敬亭山府北十裏。一名昭亭山。東臨宛、勾二水,南俯城,千岩萬壑,雲蒸霞蔚,為近郊名勝。東麓有敬亭潭,勾、宛二溪水所註也。自山而東北,峰嶺相接,其得名者凡二十有餘,皆敬亭之支阜也。
  麻姑山府東三十五裏。高廣過於敬亭山,逶迤崷,屹為巨鎮。自山而北,群峰相接,至南湖而止。山之東十裏,即建平縣界也。《志》雲:府東接廣德,自杭湖而西,可以軼入境內,麻姑山當其要害,因置麻姑山寨為戍守處。又云山,在府東北六十裏。其西為大延嶺,路通水陽巡司。又西有白魚嶺及寨口諸山。雲山而北,別為蔣山,下瞰固城湖,接高淳南境。
  柏梘山府東南七十裏,與寧國縣接境。山之陽即文脊山也。溪𠔌邃深,峰岩回麯,飛流界道,跨岫為梁。其西曰萬人坑,北曰梅村山,又西曰歙溪山,以歙溪流其下也。西北曰查樹嶺,繇寧國縣之涇縣者,道出於此。○稽亭山,在府東南六十裏。《圖經》雲:行者玩其幽曠,往往駐步往返,因名。其東南為水東諸山,其北為寨山,又北為洞山,有洞可容數百人。自此而東北,皆群山相接,以達建平縣界。
  華陽山府南百裏。高數百仞,連跨宣、涇、寧、旌四邑之境,南為密壟嶺、盤嶺,稍西為金牌嶺。二嶺之間,僅通一綫,為涇、旌間道,郡南一厄塞也。盤嶺之麓,有洞深廣,容百餘人。山之支壟,曰大墨山、洞山、城山,又迤北十餘裏曰橫山。自橫山而北,峰巒相接,以至於城南、陵陽、敬亭諸山,皆繇此肇脈。又有曷山,在府西南三十裏,《志》雲:下有屯兵寨址。○行廊山,在府西北四十裏,兩峰對峙,環抱若廊廡然,其下有大明湖。又西北為牛頭山,下有寨埠。元末,土人保此,以禦寇掠。又西北有方山,與南陵縣接境。
  ○青弋江府西六十裏。源出涇縣及池州府之石埭縣,又太平縣及府西南境諸川,皆匯入焉。東北流經行廊山下,又北合諸山溪之水,經方山下,又北出揚青口,會太平府黃池河,又北入蕪湖縣界,註大江。《志》雲:江西岸為南陵境,有渡,昔時多引流為陂堰,以資灌溉。今舟楫往來,此為津要。又白羊溪,在府西南五十裏,出華陽山之金牌嶺,西北流,合諸山溪之水,至行廊山,入青弋江。
  宛溪在城東。源出城東南三十裏之嶧山南,東北流三十裏為九麯河,復折而西,合溪澗諸流至響山下,匯為響潭,繞城東為宛溪。城西南隅有李傢塘,亦曰珍珠塘,昔時北流,東折環府治,後出鐵牛坊水門入宛,謂之珍珠河。明正德中,改從西北流出城,至城北復東流入宛溪。又城西北有石子澗,亦自敬亭南麓,東流入焉,至城東北三裏許三汊河口,合於句溪。舊置河泊所於此。
  句溪府東三裏。其上流即寧國縣之東西二溪,合諸溪澗水,西北流入境,回環幾二百裏,至城東五裏謂之東溪。又西流三裏為句溪,又北二裏至三汊河,與宛溪合。其東岸為新城渡,西岸舊有驛亭,今廢。二溪合流,經敬亭山東,為敬亭潭,十裏至油榨溝,與雙溪合,又北有青草湖自東入焉。又北十裏至石頭溝,其東為渾水港,南湖水繇此合流。又北出群山間,為沙石灣,有慈溪,合高淳之水,至此合於句溪。又北至水陽鎮,為竜溪。又西北入黃池,接當塗縣界,西出蕪湖,入大江。唐大順二年,孫儒寇江南,其將李從立奄至宣州東溪。楊行密危懼,夜使其將臺屯溪西。使其士卒傳呼,往返數四。從立以為大衆繼至,引去。蓋即句溪也。又雙溪,在府東十裏。其地有土山,亦名玉山,句溪經其北,引為支流,西北流六七裏為許村湖,又北十裏為掘港。東南諸山之水,多匯流於此,入南湖口雙溪,又西十裏出油榨溝,仍合於句溪。○華陽溪,在府東南七十裏,源出華陽山,東流二十裏有魯山,其下為魯顯水,又東北四十餘裏為魯溪,又北至下西渡,合於句溪。《志》雲:下西渡在府東南三十裏。
  南崎湖府東北四十裏。其北為北崎湖,今總謂之南湖,周四十餘裏,其東北百裏有綏溪,一名白沙溪。廣德、建平諸水,繇此入於南湖,府東境諸川,亦悉匯入焉。西南為麯河,出油榨溝,西北為湖北河,出渾水港,並註於句溪。《志》雲:南湖受宣城諸溪之漲溢,北達固城、丹陽諸湖,會於黃池,而達大江,府境之巨險也。湖北岸有大山昆山,舊設河泊所於山下之馬山埠,扼湖口之要害,南距府城六十裏。
  德政陂府東十六裏。唐大歷三年,觀察使陳少遊置,引渠溉田二百餘頃。又薛公堰在府北百十裏。《志》雲:唐觀察使薛邕所築,引水溉田處也。
  ○水陽鎮府東北七十裏,臨句溪上,溪北與高淳縣接界。其地有水東山,南唐為水陽渡,後因為鎮。今有巡司戍守,又兌軍倉及義倉皆置於此。《志》:府東境之備在水陽,繇此東出高淳,越東壩,通吳會,此其要防也。
  黃池鎮府北百二十裏,與太平府黃池河相接。唐天復三年,楊行密將臺討宣州叛帥田頵,敗之於廣德,又進敗之於黃池鎮。宋建炎初,盜張遇等掠江上,至黃池,州守吳好問檄諸道兵禦卻之。《志》雲:郡境西北鄰蕪湖,北通姑孰,以黃池為重鎮。今有巡司戍守。○符裏鎮,在府東北八十裏,又西北四十裏而至黃池鎮。
  南陵縣府西一百五裏。東北至太平府蕪湖縣百十裏,西北至太平府繁昌縣八十裏,西至池州府銅陵縣九十裏。漢春縣地,屬丹陽郡。梁置南陵縣。唐移置於此,屬宣州。縣今無城。今編戶八十五裏。
  ○南陵故城在縣西北。劉句曰:梁置南陵縣,治赭圻城。唐長安四年,移治青陽城,即今縣治矣。上元初,劉展作亂,陷潤、升諸州,遣其將傅子昂屯南陵,將下江州,徇江西。乾符五年,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能陷,即此。赭圻,見繁昌縣。又當塗廢縣,在縣東南。晉鹹康末僑置,分於湖為境。宋、齊因之。隋平陳,移治始孰,而故縣遂廢。
  宣城故城在縣東四十裏青弋江上。漢縣,屬丹陽郡。後漢省。建安三年,孫策定宣城以東,即故城也。晉太康二年,置宣城郡,治宛陵,別置宣城縣屬焉。宋、齊因之。隋初改宛陵為宣城,而故城遂廢。○甘公城,在縣北七裏,甓甚工,繚以漳水,可容數千人,四旁門址猶有存者。或曰吳將甘寧嘗屯此,俗訛為甘羅城。
  ○籍山在縣治東北。陂陀聯絡,為邑之鎮。○工山,在縣西三十裏。山高數千丈,周廣七十裏,半山有竜池。其南數裏曰朗陵山,自朗陵而西南,則群山相接,至縣西南七十裏之黃山,與青陽縣接界。繇工山而東十裏曰花山,有道出銅陵縣。工山之北,則為射的山。又西北相接者為馬人山,山下有渡,與繁昌、銅陵縣接境。又北為七女山,東去縣三十五裏,其並峙者為石潮山、黃連山、同山,皆與繁昌相接也。《志》雲:工山舊有坑冶之害。宋淳熙中,縣令郭始請除之。
  呂山縣南六十裏。山有石室,其南為石竇,有泉涌出,即淮水之源也。唐大德初,楊行密自銅官濟江,敗宣州兵於呂山,遂剋宣州。銅官,見池州銅陵縣。
  ○青弋江縣東三十裏。自涇縣賞溪會衆流入縣界,經縣東之長地塘,分為二支,至縣東北五十裏漳陵港,復會為一江,以東即宣城界也。西瀉馬傢灘,匯於蕪湖之石危渡,繇魯港入於江。《志》雲:馬傢灘接蕪湖境,蕪民每治灘為田,水不易泄,為南陵患雲。
  漳水出縣西南六十裏竜洞,平地有泉涌出。又淮水,出呂山南之石竇中,經縣南五十裏孔鎮鋪,而與漳水合流,為澄清河,繞縣東門,謂之東溪。有鵝嶺溪,水出縣南二十五裏之鵝嶺,流至此合焉。又北受籍山諸水及後港水,歷縣河口,受蒲橋河水,為小淮河,匯於蕪湖縣之石危渡,入青弋江。○西港水,源出工山朗陵之南,合諸水北流,經縣西,謂之西港,分流自西南水門入城繞縣前,過東市,為中港,籍山之水合焉。其出西北水門與西港合者,又北為後港,經白石灘,繞縣後,而東合於漳、淮。
  蒲橋河縣東二十裏。自涇縣西匯黃埭諸澗,北流徑麻園渡,入縣境,會永豐陂。又北經蒲橋,又西出蘆港,至縣東北,合於漳、淮。
  永豐陂在縣東南二十裏。引青弋江為陂以溉田。《唐史》:鹹通五年,修南陵永豐陂。宋時亦屢修築。紹興二十三年,詔以永豐圩賜秦檜。乾道初,改賜建康都統司。二年,臣僚言檜竭江、東漕計修築圩堤,以故水患及宣、池、太平、建康,乃命廢永豐圩。又縣南有大農陂。唐韋《記》曰:南陵有廢陂,積歲不理。元和四年,寧國令範君朝真假南陵印修之,置為石堰三百步,水所及者六十裏,開荒埂數萬畝。是也。宋紹興初,亦嘗修治。《志》雲:陂水堰漳、淮而成。
  ○鵝嶺鎮舊在縣南二十五裏鵝嶺下。明洪武二十八年,置巡司戍守。嘉靖二年,遷於趙衝鋪北,去鵝嶺十五裏。十三年,又遷於縣南六十裏之新店鋪。《志》雲:府西境之險,繇繁昌、青陽、銅陵而入者,石危、鵝嶺是其噤喉也。
  涇縣府西南一百五裏。西至池州府青陽縣百裏,西南至徽州府黟縣二百四十裏。漢縣,屬丹陽郡,因涇水為名。後漢因之。晉以後屬宣城郡。隋屬宣州。唐武德二年,置南徐州,尋改為猷州。八年,州廢,縣仍屬宣州。縣無城,今編戶六十四裏。
  ○猷州城縣西三十裏。隋大業末,涇人左難當據縣。武德三年,歸唐,尋授猷州刺史,築城於此。七年,輔公祏叛,遣兵圍猷州,難當拒卻之,是也。八年,州廢。○安吳城,在縣西藍山南。三國吳建衡中,置縣,屬宣城郡。晉以後因之。梁大寶初,宣城內史楊白華不附侯景,進據安吳,景遣兵攻之,不剋。隋縣廢。唐武德三年,復置,屬猷州。八年,廢。今有安吳市及安吳渡。
  桓公城縣東四裏烏溪嶺。晉鹹和中,內史桓彝所築,以拒蘇峻將韓晃。《志》雲:縣東六十裏曰桓公嶺,即桓彝築處也。今壘塹依然,道通旌、太,稱為險厄。又俞將軍走馬城,在縣南四十裏,晉桓彝將俞縱嘗屯戍於此。
  ○幕山縣東三裏。相傳左難當與輔公祏相持於此,故壘尚存。其西有兩峰最高,與縣西響山對峙,如門戶然,為縣治拱衛。又縣東七裏有鼓樓山,前代烽火時,置鼓角樓於此。○柏山,在縣東北三十五裏,亦左難當拒輔公祏處,有白龜城,即難當所築。《志》雲:柏山而南五裏為琴高山,以晉處士琴高隱此而名,峭壁屹立,下瞰深淵,其上岩洞甚勝。琴高而西,相望者曰{曰山}山,西南去縣亦三十裏。又馬頭山,在縣東北四十三裏,下為鎮市,商舟輳集其地。又東北為古樓山,皆縣境鎖鑰,與南陵、宣城分境。
  水西山縣西南五裏。林壑邃密,下臨賞溪,循溪而入,有塢曰水西坑,最幽勝。唐宣宗微時遊此,有報道風光在水西之句。風光,宣宗小字也。又西北五裏曰響山,石壁聳峙,與幕山相望。○格山,在縣西北七裏,高數十丈,周十餘裏,環抱縣治,如郛郭然。又西十餘裏曰盤坑,以崖𠔌宛轉而名,土人嘗陶冶其地。又西北二十裏曰孤山,上有黃巢寨。
  石山縣東二十二裏。有洞,甚深廣。宋紹興初,群盜張琪等寇亂州境,民多避居於此。又四角山,在縣東七十三裏。諸山環繞,唯此山最高,絶頂可容千人。寇亂時,民多避其上。頂有泉,雖旱不涸。
  五城山縣西南七十裏。五峰環繞,勢如城郭。東曰藍山,有藍山坑,俯瞰安吳渡,舊安吳縣址也。其西曰郭山,自九華峽嶺至此,高數百丈,為縣西南巨鎮。其東北為寨山。元末,居民結寨於此以避難。○白雲山,在縣西南七裏,下臨白雲潭,舊産茶入貢,今廢。其相接者曰湖山,以山頂有小湖而名。又菥荻山,在縣西八十裏,頂平衍,有泉沸出,居民墾以為田。其西為望江山,以登眺可見大江也。又石柱山,在縣西南九十裏,接青陽縣界,其南與石埭、陵陽山相望。
  承流山縣南四十裏。有群峰回環聳秀,甲於一邑。自承流而南,峰岫盤旋,百有餘裏,如城壘然,東連旌德,西接太平,溪𠔌幽深,最為嘉勝。○黃山,在縣東南八十裏,高數百仞,層巒列嶂,狀若蓮華。涌溪源於此。又黃象山,在縣南九十餘裏。山高聳。其西北曰銅山,舊嘗冶銅於此。東北為九裏山,有兩山夾行九裏,下臨九裏潭,其相接者曰水東山。又北為石女山,山高五百丈,延袤二十裏。黃象山之南曰麻嶺,峰崖卓絶,跨旌德、太平之間,為往來交道。
  烏溪嶺縣東三十五裏。其東為破腳嶺,晉桓彝拒韓晃戰死處也。又雙嶺,在縣東九十裏,一名盤嶺,稍南曰桐嶺山,接旌德縣境。○茹麻嶺,在縣東南六十裏,群山環列,徑道崎嶇,有巡司戍守,嶺北即桓公嶺也。又大嶺、小嶺,俱在縣西二十裏,有間道通池州。
  ○賞溪在縣治西。一名涇溪,縣以此名。其上流即石埭縣之舒溪,太平縣之麻川也。二水相合在縣西南百餘裏,有麻溪渡,出麻口,入縣境,下澀灘,經九裏、羅浮、萬村等潭,皆隨山旋繞,與太平縣分界。又北至落馬潭,晉桓彝禦賊韓晃,戰北墮馬處也,有吳村水,出縣南七十餘裏魁峰山之陽,北流入焉。又北至桃花等潭,合諸山溪澗水,經縣西南二十餘裏之後山,至岩潭,與藤溪合。又引而北,有楓坑澗,出縣西十裏楓坑山,亦曰冷澗,東流入焉,至縣治西,為賞溪。其西又有新河。宋熙寧中,以溪流東徙,為井邑患,縣尉劉誼即水西山麓,鑿此河,以殺水勢,既而溪東出如故。賞溪又北受水西坑水,徑白雲潭,又北則幕溪之水出縣東三十裏之巧坑,合諸溪水,經幕山下流合焉。又北徑柏山,則江子港水,自盤坑合溪澗水,東北流合焉。北過赤灘鎮,則琴溪諸水流合焉。又北徑馬頭山蘆塘,而匯為青弋江。《唐·五行志》:顯慶元年,涇縣山水暴出,平地四丈,溺死者二千餘人。蓋縣境山溪環匯也。
  藤溪縣東南八十裏。源出縣東桐嶺之南,流經此,旌德縣有三溪,其委流亦合焉。又西受諸山溪之水,出縣南官莊,歷高灘渡,北入岩潭,與賞溪合。又琴溪,在縣東北二裏,出寧國縣諸山,經縣東南境,西北流至{曰山}山,又西流經琴高山,因名琴溪;又有洗馬澗,源出{曰山}山,至赤灘鎮,俱合於賞溪。
  ○蘭石鎮在縣東南七十裏。晉鹹和中,桓彝使其將俞縱守蘭石,以拒賊將韓晃,晃攻蘭石,縱敗死。《郡志》:藤溪西流,受楓村溪水,又北受窄溪,徑蘭石,匯為星潭,即俞將軍死戰處。○黃沙鎮,在縣東六十裏,有黃沙嶺,南香澗出焉,西南會諸溪澗水,入於藤溪。唐武德六年,舒州總管張鎮周,擊輔公祏將陳當世於猷州之黃沙,破之。又枚回鎮,亦在縣境。七年,權文誕破輔公祏之黨於猷州,拔其枚回等四鎮,是也。又縣西北有勇裏。後漢建安三年,太史慈據涇縣,為山越所附,孫策擊擒之於勇裏,即此。
  桑坑鎮縣東北五裏。有桑坑山,元置巡司於此,尋改置於縣東三十裏之巧坑。明洪武中,改建茹麻嶺口巡司於茹麻嶺下。又縣北十裏有仙石哨臺,縣東四十裏有淘金坑哨臺,俱隆慶四年置。縣東三十裏曰考壽哨臺,萬歷二年增置。
  寧國縣府東南一百五裏。東南至浙江於潛縣一百六十裏,西南至徽州府績溪縣一百六十裏,東北至廣德州九十裏。漢宛陵縣地。後漢建安十三年,孫吳分置寧國縣。晉屬宣城郡。宋以後因之。隋省入宣城縣。唐武德三年復置,六年廢。天寶三載復置,仍屬宣城郡。今城周三裏,編戶一十八裏。
  ○懷安城縣南四十裏。後漢建安十三年,孫權分宛陵置懷安縣。晉屬宣城。宋、齊因之。隋初省。《志》雲:縣南十三裏有故縣城,孫吳築城於此,以防山越。唐改今治。宋南渡後,以縣為臨安藩蔽,每增築之,有門四。明初竜鳳三年,太祖下其城,命築塞北門雲。又烏石城,在縣南九十裏山北。相傳南唐時置城,以備吳越處也。
  ○文脊山縣西北三十裏。高數千丈,周三百餘裏,西接涇縣、旌德諸山,北接宣城柏梘山,峰巒攢秀,岩洞盤回,為郡之雄鎮。亦名曷山。山東南有石壁峭立,劃然中開,儼若城闕,謂之山門,中有山洞五,水洞一,岩石最為幽勝。又東十餘裏為石嶺。建炎二年,叛將戚方犯寧國,邑人方緻堯拒之於石嶺,不剋,死之,是也。《一統志》:文脊山北有鴉山,昔産茶充貢。○旗鼓山,在縣北十五裏,左旗右鼓,二山並峙。又西北十二裏曰石馬山,稍南曰通靈峰,南去縣二十五裏,上有雞冠石,絶頂寬平,泉出竜湫,下為溪流環繞,與旗鼓諸山並為縣北屏障,又北接宣城縣界。
  雞山縣南五裏。峰巒秀拔,為縣治之鎮。又南二裏曰薛傢山,明太祖南徵,嘗駐蹕於此,亦名駐蹕山。○北姑山,在縣南九十裏,脈自天目來,委蛇舒衍,忽然峭拔,有楊竜岩,深邃容百餘人,下為泉流飛瀉。又東為黃顔山,山頂有石室,亦容數百人,峭絶懸虛以登。又千頃山,在縣南百裏,與昌化縣接境。
  關口山縣東南六十裏。兩峰錯峙,若門扃然。一名獅象山。其中徑隘深,崖坪相望,岩洞奇勝,泉壑縱橫。稍西北曰嶽山,其東南曰鴉髻山,有飛燕洞,容百餘人,鄉民嘗避兵於此。又冷度山,在縣東南九十裏,有五峰森聳。相接者曰盤山,其東與千秋嶺相望。○東山,在縣東南五十裏。山南溪峒逼隘,至此獨豁然開朗,下有渡,曰石口,即東溪所經也。《寰宇記》:縣東六十裏有銀山,舊有銀冶,久廢。
  紫山縣西百裏。高數百仞,周二百裏,有竜池、竜井。其北為前塢諸嶺,稍西北曰蜀洪山,鬍樂巡司置於此。又柏山,亦在縣西百裏,當往來通道。其西十裏曰石鏡山。○竜潭山,在縣西北百裏,下有竜潭,山𠔌深邃,與文脊山相連亙,宣、旌錯界處也。
  籠叢山縣西南百五十裏。其南屬績溪縣界,峻壁崇關,宣、歙厄塞處也。明正德間,姚源盜起,官軍於此防戍,叢山關在焉。
  塵嶺縣西南八十裏。嶺高險與籠叢相埒。隋末,汪華嘗駐兵於此。有藏馬洞、卓戈泉。又北二十裏為楓樹嶺,明嘉靖四十五年,建哨臺於其上。又黃崗嶺,在縣西南五裏。
  千秋嶺縣東百五十裏。岡巒糹麗屬,𠔌幽深,道通西浙,楊吳招討使李濤攻吳越取道處也。宋時亦置戍守嶺。下為雲梯,舊置仙都巡司於此。《志》雲:縣東南百二十裏為湯公山,一名商山,旁有仙人峰。又東南三十裏,即浙屬之天目山,與千秋嶺皆岡脈相接,面杭背宣,為兩境之屏蔽,有千秋關。詳見浙江於潛縣。
  ○東溪在縣東五裏。源出天目山,北流,受千秋嶺及諸山之水,又西北經東山下石口市,至欄桿溪,又北,則縣南千頃諸山之水及昌化縣洋丁山水,皆流入焉,亦謂之杭水。西北去縣十五裏,又北流五裏至河瀝溪,是為東溪,有石橋跨其上,長四十丈。又北經縣東五裏妙山下,復引而北,諸溪潭水皆流合焉,至縣北十二裏五河渡,與西溪合。又北十餘裏有鬍村水,自廣德境流入焉。又經通靈峰北石馬潭,有澄清溪出文脊山下,亦流合焉,至港口渡,而受宣城柏梘溪之水,亦曰乾溪。又五裏至西塌,接宣城境,為句溪上源。
  西溪縣西五裏。亦曰西津渡。源出籠叢山,北流,合諸山溪之水,亦謂之徽水。其昌化縣界之仙人洞水,旌德縣界之篁嶺水,亦俱流入焉。北流十餘裏有滑渡水,出旌德界之石鳧山,東流入焉。又北五十裏有葛村諸水,出涇縣界寄馬嶺,亦流入焉。又四十裏為羅陵灣,中有狼石,方丈許,激流為阻。又北有竜潭水,源出文脊山,亦流合焉。又東北流五裏是為西溪,亦有石梁跨其上,曰同人橋,長亦四十丈。又北十裏至五河渡,合於東溪。二溪上流皆淺澀,近縣境僅容小舠,合流而後,始可以航矣。
  ○千秋關在縣東千秋嶺上,為入杭之間道。又有孔夫關,在縣東南百二十裏,旁有夫子堂及夫子井,俗傳夫子曾繇此入吳。又有孔關水,流入於東溪,其相近者曰濠阡關、唐捨關、白沙關、潼嶺關、黃花關,皆自縣而東南通於潛之別徑也。宋南渡以後,置關為臨安之藩衛。又叢山關,在縣西南籠叢山,路當徽寧要口。
  鬍樂鎮縣西南九十裏。亦曰鬍樂市。其地有蜀洪山。明洪武初,置巡司戍守。又嶽山巡司,舊置於嶽山下,地名何弄塢。洪武中,遷於紐口東,去舊所二十裏。嘉靖二十五年,以礦盜發,議還舊所,未果。三十二年,復置於縣東南六十裏河口市,仍曰嶽山巡司。
  旌德縣府南二百四十裏。東南至徽州府績溪縣七十裏。本太平縣地。唐寶應二年,析置旌德縣,屬宣州。今縣無城,編戶四十二裏。
  ○安吳廢縣在縣西北十五裏。或曰三國吳置安吳縣,在今涇縣境內。此蓋唐初所改置也,俗謂之沙城。○桓公城,在縣北五十裏。《志》雲:地名蘭石,即俞縱所守處。其地蓋與涇縣接界。
  ○華陽山縣東五裏。其西為感化山。今縣城東門曰感化,以山名也。又棲真山,在縣西四裏,其西接成子山,棲真而北,為西嶺、仙峰、黃竜岡諸山。舊《志》:縣四面因山,夾徽水為城。是也。○古塘山,在縣南十五裏,高三十餘仞,周十五裏,東與績溪縣接境。又金鰲山,在縣南四十裏。其西為黃高峰,有兩峰對峙,甚奇峻,其岩壑亦皆秀異。
  石壁山縣北二十裏。高數百丈,連亙數裏,一水中流,兩崖對峙,峰巒峻絶。舊有道在山半,行者難之,乃緣麓闢為馳道,縣境之厄塞也。宋宣和中,賊方臘繇寧國轉寇縣境,統製王可誠帥師拒戰於石壁,賊敗卻。舊有石壁巡司,久廢。又北為三溪鎮。又北為竜首山,山西北有竜潭、徽水經其下,與涇縣接境。○嗣溪山,在縣東三十裏,接寧國縣界,連亙十餘裏,以山溪相嗣不絶而名。一峰峭特,謂之竜峰。稍西曰石鳧山,梅溪出焉,東北流入寧國縣,為滑渡水,而註於西溪。
  正山縣西三十裏。峰岩峭峻,泉石錯列,諺雲:正山巍峨接星鬥,分別岡巒九十九。南唐屯戍於此,以備吳越。其西為大幕山,以形如簾幕也,傍起一峰曰小幕山。○蛟山,在縣西南五十裏。山形虯,如騰蛟然,後有洞,徑險難入,其中平曠。唐永泰中,山寇王萬敵嘯聚於此,招討使袁亻參擊平之。又西十裏曰石柱山,有巨石雙峙,如立柱然。梁末,程靈冼將兵討侯景,誓衆於此。
  箬嶺縣西南八十裏。高五百仞,西接太平縣境,南接歙縣境,為宣、徽通道,相傳隋末汪華所開。又有鵲嶺,在縣西南七十裏,與箬嶺相接。○鳧陽嶺,在縣北十裏。又縣西北十五裏有烏嶺,一名楓木嶺,亦曰烏山。
  ○徽水在縣治東。源出績溪縣徽嶺之北,西北流,有清潭水出縣南境清潭山,溉田十餘頃,流數裏入徽水,至縣南而東出,經縣東北有霞溪諸水,自績溪縣合流而北,至縣東四裏入於東溪。其東溪出籠山,西北流經華陽山,又有績溪北出之竜頭溪及別源之東溪水,俱流合焉,並註於徽水。又北徑縣北十裏之柳山,過石壁山西十裏,與抱麟溪、玉溪合,是為三溪。又北至竜首山,入涇縣界,為藤溪之上源。
  豐溪縣西十裏。源出縣西南六十裏九峰山,東北流,經石柱山南,合濠寨水。又北流,至縣西北三十裏,入於三溪。其別出石壁山北者曰戈溪,或謂之渦溪,溪流隨山旋轉,下多險石,經縣東北四十五裏,亦入涇縣界,而合於藤溪。又有楓溪,出箬嶺北,其下流亦至涇縣,合於藤溪。
  ○三溪鎮縣北三十裏。有三溪鋪,稍西有盤詰關。又三溪巡司亦置於此,今皆廢。《志》雲:縣東有烏澗嶺,烏嶺巡司蓋置於此。又石子寨,在縣西三十裏,南唐所置戍守處也。
  太平縣府西南二百四十裏。西北至池州府石埭縣百裏,西南至徽州府黟縣百八十裏。南至徽州府百八十裏。本漢陵陽縣、涇縣地。唐天寶十一載,析置太平縣,屬宣城郡。今縣無城,編戶十九裏。
  ○黃山縣南三十裏,高千一百餘丈,盤亙三百裏,寧徽兩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在縣境者有八:曰翠微,下有青牛溪。曰天都,下有香𠔌源、香泉溪。曰望仙,下有竜須岩、弦歌溪。曰九竜,其下岩洞溪源之屬,並以九竜名。曰聖泉,其上有泉,人不能至,東南流至峰下,為湯泉。曰疊障,下有石孔岩,亦名滴泉岩,又有陰坑源水流入白雲溪,匯為白竜潭,又流為珠沙溪。曰仙人,下有仙人洞。曰芙蓉,下有白馬源。諸峰之中,天都為之冠,餘悉屬徽郡境內。○尚書山,在縣西南二十裏望仙峰之西,高百餘仞。又西南十裏為大鰲嶺,高十五裏,形若巨鰲,涇水出焉。其源為溪。又仙都山,在縣西四十五裏,與仙都峰相望,高二百丈,亙三十裏,別名遊山。又縣西南六十裏有湯嶺,多懸崖峭壁。又西南十五裏為梨水嶺,又五裏為棠梨嶺,皆接歙縣境。縣西南百十裏曰莊嶺,接黟縣界。西南百三十裏曰石礬嶺,接石埭縣界。諸山皆黃山之支阜矣。
  陵陽山縣西六十裏。有三峰矗立,屬縣者一,西屬石埭者二。下有三門、六剌灘,舒溪所經也。稍南曰真金山,高二百餘丈。稍東曰密山,岡巒連亙二十裏,至此兩崖對峙,下瞰深溪,徑道險絶,一名密王關。○竜門山,在縣西四十裏,高五百仞,周三十裏,岩壁峭拔,中有石竇若門,産茶及藥草。其東為三門嶺,三方阻絶,一徑中通,縣治據其陽。
  箬嶺縣東南五十裏。上下六十裏,山頂為歙縣境,東麓屬旌德縣,往來徑道也。又縣東二十裏有石鳧嶺,又北為黃瓜嶺,與旌德縣接境。
  ○麻川縣南三裏。源出黃山之麓,經縣東南七裏麻陂潭,一名白虎潭,旌德西北境之水,多流入焉,謂之麻川。又西北徑縣治東,有富溪水,出縣西霧山,徑縣治西南,亦名仙源水,又東北流入焉。又北則梅溪水,自三門嶺東南流入焉,西北下焦灘、洲灘,至麻口,合諸山之水,入涇縣,為賞溪上源。
  舒溪縣西六十裏。源出黟縣境,流經石埭縣,東北入縣界,又東北合於麻川。○溪,在縣西南二十裏,有二源,一出黃山九竜泉,一出大鰲嶺下,會流而東北,入於舒溪。又有青山溪,源出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入涇縣西南境,又東南流入縣境,亦合於舒溪。又縣西有蟠石水,出黃山下,赤溪水亦出青陽縣界,下流俱匯於麻川。
  ○宏潭鎮縣西百裏。《志》雲:自石埭、黟、歙而入郡西南境,宏潭其屏蔽要地也,有巡司戍守於此。又竜門巡司,舊置於縣西竜門山下,今廢。
  附見:
  宣州衛在府城內。洪武初建。
  ◇徽州府東至浙江杭州府四百七十五裏,南至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百八十裏,西南至江西饒州府六百裏,西北至池州府三百九十裏,北至寧國府三百三十裏。自府治至江寧府七百裏,至京師三千一百裏。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屬鄣郡。漢屬丹陽郡。三國吳分置新都郡。晉改新安郡治始新縣,今浙江嚴州府淳安縣也。宋、齊因之。梁承聖中,析置新寧郡治歙縣。陳復並入新安郡。隋廢郡,置歙州。大業初,改為新安郡移治休寧縣。義寧中,治歙縣。唐復曰歙州。天寶初,曰新安郡。乾元初,復故。宋宣和三年,改曰徽州。元為徽州路。明初,曰興安府。吳元年,復曰徽州府初屬浙江,尋直隸京師,領縣六。今仍曰徽州府。
  府厚金陵之鎖鑰,控江浙之要領,山川險阻,襟帶百城《郡志》:東涉浙江灘險三百有六十,西通彭蠡灘險八十有四,嶺之危有五,南界馬金、白際之高,北倚黃山、章嶺之秀。晏殊《類要》雲:峰巒掩映,狀若雲屏,實百城之襟帶也,搖足而定饒、信,運肘而懾杭、嚴,擇利而動,無不可為也。且土沃民殷,資儲易給,控禦三方江南、浙江、江西,戰守足恃。明初繇此以靖南服,豈非地利之明驗哉?
  歙縣附郭。秦置,屬鄣郡。縣南有歙浦,因名。漢屬丹陽郡,為都尉治。後漢因之。三國吳屬新都郡。晉屬新安郡。梁置新寧郡於此。陳郡廢,縣仍屬新安郡。隋平陳,縣廢,未幾復置,屬歙州。義寧中,郡為汪華所據,遷治於歙之烏聊山。唐亦為歙州治。宋因之。今編戶二百十五裏。
  ○歙州城今府城。隋末汪華所築也。東面抱山,西據平麓,自東北而西南,皆有溪流環繞,註於歙浦,稱為險固。外城周四裏有奇,子城周一裏有奇,唐大中、中和間,屢經修築。羅城周九裏有奇。鹹通六年,於城西北為堤以禦水。光化中,又因堤增築為城,名曰新城。歷南唐至宋,時有修改。宣和三年,為睦寇方臘所陷,事平,改築新城於溪北三裏,因民不便仍還舊城,即唐中和中故址修築。然其地僅七裏有奇,而子城遂廢。又光化中所築新城者,堤既圮,每為溪水所泛溢,因棄為桑野,名曰新城園。自是又屢加修飾。嘉定十三年,大興版築,鼎新雉堞,城南逼溪,復築長堤,以衛城址。元時亦嘗修築。至正十二年,為蘄、黃兵所破。明年,元兵復取之,因增治城垣。明初竜鳳三年,元至正十七年也,王師平徽州,將軍鄧愈因舊城營葺,周六裏有奇,為門五,東西北三面皆有濠,惟南及東南無之,以山險故也,後復廢壞。成化以後,屢經修築。今城周十裏有奇。
  歸德廢縣府西南五十裏。唐永泰初,盜方清陷州城,州民保聚於休寧之山險處,賊平,析休寧、歙縣地置歸德縣。大歷五年,省入休寧。今為歙縣境。《寰宇記》:府北三十五裏有北野廢縣,唐永徽五年,析歙縣地置。大歷二年省。新、舊《唐書》雲:北野,即績溪也。
  ○烏聊山在城內東南隅。高二十八仞,周八裏。東漢末,賊帥毛甘屯據於此。吳將賀齊討破之。隋末,郡人汪華據郡起兵,初亦屯此。義寧中,自休寧萬安山遷郡治於山下,今城東址皆踐山為之。山之西麓,有四水合流,上有汪華廟,俗亦謂之廟山,別名山之東峰為東山。又披雲峰,在縣治西南,高百仞,周五裏,勢峭拔,嘗有雲氣,俗謂之西峰。
  玉屏山在城東北。本名石壁山。上有石,方峙如屏帳。其下寬平,可以屯兵。明太祖嘗駐蹕其下,因易今名。又問政山,在城東四裏,山高秀,唐時有於德晦者為州刺史,築室於此,以居其從兄方外,時咨訪焉,山因以名。又紫陽山,在府南三裏。山高百九十仞,周四十裏,一名城陽山,以山在城南也。山之南塢,別號南山。
  飛布山府北二十裏。高百七十仞,周二十七裏。舊名主薄山。相傳寇亂時,有縣主薄葛顯者率衆保此。唐天聖中,改今名。又靈山,在縣西北三十裏,高三百五十仞,周七十裏。又黃蘖山,在府北九十裏,高五百六十仞,周百裏。○石耳山,在府南四十裏,突起大障,高出群峰,多岩石之勝。又柳亭山,在縣南百裏,高二百五仞,周四十裏,舊名昌山,唐天寶中,改今名。
  黃山府西北百二十裏。舊名黟山,唐天寶六載改今名。其山盤踞諸州縣,而屬於歙,高千一百八十丈,有峰三十六,水源亦三十六,溪二十四,洞十二,岩八。溪澗流下合揚之水為浙江之源。登其巔,則匡廬、長江隱隱在望。浙之東西池、饒諸境之山,皆其支肢也。《紀勝》雲:黃山諸峰有如削成,煙嵐無際,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岩竇瀑泉,則無峰不有。其西北峰類太華,故亦名小華山。元汪炎昶《記》曰:山在宣、歙間,雄鎮東南,南逾百裏為歙縣治,北三十裏為太平縣,又北抵宣州治二百四十裏,不當通都大邑之走集,遊者罕至焉。山之西麓,田土廣衍,曰焦村。焦村而南,有數峰凌空,最名者曰天都、芙蓉、朱砂,而天都為尤高,鳥道如綫,上多名藥,采者裹糧以上,三日始可達。
  箬嶺府北八十裏黃山之東。上多箬竹。隋末汪華起兵時,開嶺路,達太平縣。今為通衢。《志》雲:縣南十五裏有藺將軍岩,隋將藺亮嘗屯兵於此。
  昱嶺縣東百二十裏,接杭州昌化縣界,為往來孔道。舊有昱關、嶺關,詳見浙江重險。○方吳嶺,在府南九十裏,高二十餘仞,有小嶺七十二。自府境往嚴州遂安縣,此為捷徑。其麓有石門水,北合白際之水,以達於浙江。又嶺之西曰危峰嶺,脈接休寧縣之白際山。
  ○新安江在府南。其源有四:一出黃山。一出績溪縣大鄣山,合揚之水,會流於府城西,達府東南十五裏,而為歙浦。一出休寧縣率山,一出婺源縣浙嶺山,亦合流而達於歙浦。自此而東南流,皆謂之新安江。《志》雲:繇歙浦口而東南四十裏為深渡,又五十裏為街口,而達浙江淳安縣界,至嚴州府城南合於東陽江,為浙江之上源。《圖經》:自浙江桐廬以上抵歙浦,皆曰新安江,江中有灘三百六十,至為艱阻。今詳見浙江大川。
  揚之水在城西。出績溪縣巃嵷山,西南流,凡百餘裏,至城東北,達於城西,謂之練溪,亦曰徽溪,府西北黃山諸水悉流合焉。又環繞而東南,達於歙浦,謂之浦口。浦口而東南,或謂之苦溪,下抵深渡凡八十裏,名八十裏苦。此即新安江之上流也。《志》雲:苦溪中亂石,洪灘鬥折,淙流奔騰,其急如箭,雖三峽不足方其險。又深渡水,在郡東百十裏,為新安江,東接嚴州之界。而浦口東南四十裏,亦曰深渡。蓋自嚴州界溯流而上,穹山峻流,峰巒掩映,縈紆旋繞,清深若一,故皆以深渡為名。
  豐樂水在府西三裏。源出黃山,溉田三十餘頃,流至此,合於揚之水。又布射水,出黃蘖山,流經縣北三十裏,合揚之水。又府北一裏曰富資水,源出府北四十裏村,亦名任公溪,以梁任名也。又昌溪水出府南柳亭山,武洪水出休寧縣梢雲山,流入界,皆引水溉田,下流合揚之水。○綿溪水,在縣東南五十裏,源出績溪縣佛論嶺,下流入新安江,亦有灌溉之利。
  篁墩湖府西南三十五裏。篁,一作黃。一名相公湖,亦曰蛟灘。東北流經府城西南,曰南岡浦,合於徽溪。《志》雲:篁墩在府西南三十裏,地多竹,湖因以名。○呂公灘,在府南十二裏,即徽溪下流,長二裏,本名車輪灘。水勢湍悍,善覆舟,唐刺史呂季重鑿之,遂為安流。今亦曰車輪灣。
  ○漢洞坑在府西南仁愛鄉。洞口險厄,中平廣,上有屯聚遺跡。相傳自漢以來,郡人避兵者多保聚於此,或以為即洞口也。唐初,汪華據黟、歙,杜伏威將王雄誕擊之,華拒之於新安洞口,雄誕伏兵山𠔌,帥羸弱與戰,佯敗走,華進攻之,伏兵襲據其洞口,華窮蹙請降。一云:洞口在今績溪縣西南四十裏,今謂之洞裏,中多居民,深廣幾百裏雲。○階坑,在府東百二十裏,相傳吳廢太子和所居之地,階跡猶存。
  街口鎮在府東南百裏。有街口渡,置巡司戍守,東至嚴州府淳安縣八十裏。《志》雲:明初置梅口批驗茶引所,成化十四年,並入街口巡司。又有王幹巡司,在府東北百裏,東至杭州府昌化縣九十裏。又管界寨,在府西百八十裏,宋置。明初,亦嘗置巡司於此。又府南四十五裏有深渡寨,亦宋置。明初,置巡司,洪武十二年廢。
  新館鎮府東三十裏。又有岩寺鎮,在府西二十五裏。俱宋時置官榷酒之所,明初亦置稅課局,兼置岩寺巡司。洪武十四年,巡司廢。成化十四年,兼革稅課局,並於稅課司。
  漁梁府南三裏。有石梁。舊以揚之水及黃山諸水凡四溪會流城西,陡瀉而下,無復停蓄,故為津梁,以緩水勢。宋紹興中廢,嘉定中復修,鑿山取石,為永久計,後復圮。明弘治中,凡再修葺,稱為完固雲。○太平橋,在府城西。《志》雲:宋時自府城西南紫陽門達水西,有石橋,後廢。驛道所經,出麻坑七裏溪兩渡,或遇漲潦,輒郵傳不通。端平初,郡守劉炳於西門築浮橋跨溪,亙五十餘丈,名曰慶豐,且伐木石,以開新路,遂避兩渡之阻。元末兵毀。明初架木為之,曰太平橋,一名河西橋。又通津橋,今在西關,一名麻坑橋。又西南古城關西七裏渡,有七裏溪橋。皆為往來通道。
  休寧縣府西六十裏。南至浙江開化縣二百四十裏,東南至浙江遂安縣二百裏,北至祁門縣百十五裏,西南至婺源縣二百裏。本歙縣地。三國吳析置休陽縣,後以景帝諱,改曰海陽。晉曰海寧,屬新安郡。梁屬新寧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曰休寧,屬婺州。大業初,新安郡治此。唐仍屬歙州。今縣無城,編戶二百五裏。
  ○海陽廢縣舊治縣西二裏靈鳥山,尋移治縣東十三裏萬安山上。其城為隋末汪華所築,華遷新安郡治萬安也。今呼為古城,有汪王故宮。唐天寶中,移縣於今治。又有休寧故城,在縣東三十五裏南當水口之上,相傳隋時縣嘗治此。○黎陽廢縣,在縣西北,孫吳析歙縣地置,晉屬新安郡。劉宋大明中,省入海寧。梁承聖中,復置黎陽縣,屬新寧郡。陳省。今為黎陽鄉。
  ○鬆蘿山縣北十三裏。高五六十仞,周十五裏,與天葆山相連,為縣巨鎮。山半石壁懸空,峰巒攢簇,鬆蘿交映,蜿蜒數裏,如列屏嶂,産茶。又稍雲山,在縣東北二十三裏,高百五十仞,周五十裏,武洪水出焉。舊名郎山,天寶六年,改今名。○萬安山,在縣東十裏。隋大業末,汪華移郡治於此。本名萬歲山,宋宣和中,改曰萬安,避禁苑中山名也。今名古城岩。東北麓有石門,高丈五尺,下闊二丈,稱峻險。又鳳山,在縣西二裏,高三十仞,一名靈鳥山,址方頂平,下臨孔道,相傳為舊縣治。又玉幾山,在縣南三裏,一名塔山,旁有十二峰,互相映帶。
  仰山縣東南五十七裏。窮源深𠔌間,一徑縈紆,涉而復降,其中平衍,群山環拱,狀若蓮花,亦曰蓮花山。又響山,在縣東南三十五裏,平地特起,周五裏許。其南有石壁削成,西有石峰特起,名曰柱棒山。
  白嶽山縣西四十裏。高三百仞,周三十五裏,奇峰四起。其西北曰齊雲岩,高二百仞,懸崖中一小徑,憑梯而上,其三面並峻絶壁立,二百餘丈,不通攀緣,峰頂闊四十餘畝。岩之東北,復有石壁如樓臺,旁又有珠簾及羅漢等洞。宋德二年,邑人結寨於岩,以避寇亂。其並峙者曰獨聳岩,高亦三百餘仞,周十五裏,頂有池水,並崖演迤,凡數折,裏人鑿渠,引水下山,溉田千餘畝。山之西曰石門岩,高亦二百餘仞,周二十裏。岩之東復有峰岩洞壑,奇勝不一。山之南曰密多岩,高亦二百仞。程敏政曰:遊白嶽山者,率以白嶽為高,至桃源嶺,則白嶽已在其下,至車嶺,則桃源又下,至齊雲岩,則車益下。蓋齊雲為山最高處,黟、祁、歙、婺之山,一目可盡也。
  顔公山縣西南四十裏。周三十八裏,自麓至巔可三十裏。山半稍前,則四旁隆起,其窳處有清濁池,又有湖,約五畝許。相傳昔有顔公者隱於此,因名。又岐山,在縣西六十裏,高二百仞,周二十三裏,一名石橋岩,泉石奇勝。又西六十裏曰高湖山,南接婺源縣,山頂有湖,廣十餘畝,歲旱不涸,土人謂之聖湖。
  率山縣西南百六十裏。今曰張公山。其脈繇婺源五嶺而北,重岡大嶺,周百餘裏,高千四百餘仞。相傳昔有張公者隱此,因名。山當休、婺、浮梁三縣間,鄱江之源出其陽,浙江之源出其陰。《婺源志》雲:山在縣西北百二十裏,一名大鄣山,有振衣峰及清風嶺、仰天台諸勝。即張公山矣。
  白際山縣南八十五裏。高百五十仞。其山繇婺源五嶺而來,連起大峰,相續不斷,東接歙縣之危峰、方吳諸嶺,以界於睦之遂安,衢之開化,蓋群山之綱領也。又雞籠山,在縣南九十裏,高百六十仞,周五十裏,以形似名。○方原山,在縣南百八十裏,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裏,本名黃土山,唐天寶六載賜今名,一名馬金嶺。舊《志》方原、黃土為二山。朱同雲:方原即黃土,自婺源五嶺分支而來,東連白際,而雞籠則其支也。今土人謂其尖曰黃尖,水曰璜原,亦曰方原,其陰則水北流,入率山之江,其陽則東流者入於睦之遂安,西流者入於衢之常山,而總趣於浙江。
  新嶺縣西南七十裏。高六百餘仞,周二十裏,西合婺源芙蓉諸嶺,為五嶺,往來通道。嶺南有地名黃茅,可繇小徑直達,為防禦要地。○東密岩,在縣南三十五裏,高六十仞,四面皆平山,土田衍沃,惟此特高,周回絶壁如城,東西二小徑,繇石磴而登,其頂平衍,方廣八百餘步。唐乾符五年,黃巢寇郡,郡人程率義兵立寨於此以拒之。今塹壘猶存。《志》雲:嶺上有元帥府基,下有落箭丘,皆以程得名。
  ○浙溪縣西南百十裏。源出婺源縣之浙嶺,東北流,至縣西七十裏江潭,又東流百餘裏至率口,而會於率水。亦名漸溪,《水經》所謂漸江者也。《漢·功臣表》:陳嬰定豫章浙江,都漸。顔師古曰:漸,水名,或以為今縣即古漸地。《漢志》註:浙江水出黟縣南蠻夷中,東入海。蓋時未有婺源縣也。《文獻通考》:休寧漸水,溉田二十七頃,發源張公山。蓋誤以率水為漸水矣。《輿程記》:縣東三十五裏有屯溪,漸源至此,會於黟水,亦名南港。黟水即率水也。又東流數十裏至浦口,會練溪諸水而為新安江。○率水,在縣西南,即張公山水也,自山巔懸流而下,分為三源,下流俱北會於浙溪,而為新安江之上源。或謂之大溪。
  白鶴溪縣西二裏。出黟縣橫江,吉陽之水,東流入縣境,亦曰吉陽溪,至縣西鳳山下,有夾溪水,出縣西北四十二裏石坼山,東南流合焉,曰雙溪口,經縣南一裏,曰夏紋溪。又東經縣東二裏富即潭,過古城岩,又東南流三十餘裏至屯溪,而會於南港。《志》雲:夾溪亦曰夾源,其水溉田十餘頃。又璜溪,在縣南,即方源山之水,北流四十裏,合於率水。《志》雲:縣南五十裏有汊水,其源東自白際之琅水,南自馬金之璜原水,演迤四十裏至此,合流為一,繞岐陽山下,因名汊水,一名紫雲溪。繇溪北流二十裏,合率口水。岐陽山,一名旗山,其支為萬鬆山,亦在縣南五十裏。
  五城水縣南四十五裏。源出婺源五嶺,流入縣境與顔公山水合流於竜灣溪口,溉田四千餘頃,東會於浙溪。又原坑水,出縣西百五十裏之鹿髀山,溉田三千餘頃,南流會於浙溪。又南當水,出縣西三十六裏之南當山,俗曰當坑山,亦溉田三十餘頃,東流會於浙溪。
  洋湖在縣東南四十裏屯溪南岸。一名陽湖,為衆水會聚之處。濱溪平衍,每春流漲合,輒汪洋如湖雲。
  ○舉嶺寨在縣東北十五裏天葆岩。《志》雲:縣東南方山有白際嶺寨,縣西婺源界有塔嶺寨。又縣西吳田嶺上有馬金寨,縣西南溪口有鬆陽寨。五寨皆宋置,元廢。○五驛,在縣南二十五裏,元置。又縣南二十九裏有皇華驛,元初曰憩賢驛,尋改,明初廢。
  五城村縣南五城水上,舊為大鎮。《寰宇記》:村傍有五城,斜偶相對,因名。元置五城務及南五嶺巡司於此。明初廢。嘉靖中,以寇亂,議設兵防守。萬歷十年,議者復以五城為一郡通達之所,應設哨官,領兵巡緝,與婺源中平鎮為犄角雲。又臨溪村,在縣南九十裏,元置臨溪務及白際嶺巡司於此,明初廢。又斷石村,在縣西三裏,舊名吳口村,西南有石壁,下臨深溪。
  藍渡橋縣西十五裏。元置稅務於此,曰藍渡務,又置江潭務於河村溪口,即今縣西七十裏之江潭也。明置黃竹嶺巡司於此。
  婺源縣府西南二百四十裏。西至江西樂平縣百九十裏,南至江西德興縣百十裏,西北至江西浮梁縣百五十五裏,東南至浙江開化縣百七十裏。本休寧縣地。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置婺源縣,屬徽州。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婺源州。明洪武二年,復降為縣。舊有城二裏,今廢。編戶百六十四裏。
  ○婺源故縣在縣北二十五裏。《志》雲:唐分休寧回玉鄉,並割鄱陽懷金鄉,置婺源縣,治清華鎮。中和二年,楊行密將陶雅守歙,縣人汪武怨其暴橫,率民立營柵,據弦高鎮以抗之,自為鎮將,遂移縣治於弦高。天中,武死,陶雅以朱環為新縣製置巡轄等使,復舊縣為清華鎮。後皆因之。今縣即故弦高鎮也。懷金鄉,在縣西,與樂平縣接境。
  ○軍營山在縣城內西隅。五代時嘗屯兵於此。山東麓臨西湖,舊為蚺蛇港。又北曰腰灘港,大溪之水匯流於此。唐中和中,汪武立營柵於腰灘、蚺蛇二港,據弦高鎮,即營此山矣。五代唐同光中,吳將劉津改營新城,因築南北港口,瀦水為西湖,使大溪環城而西南出。宋末猶為近郊之勝。元時漸堙。明初遂為平陸,惟此山猶以軍營名。又方山在城南二裏,冠山在城西五裏,其在城南者又有魚袋山,城西北二裏又有錦屏山。
  浙源山縣北七十裏。一名浙嶺。高三百餘仞,周二十五裏。婺源諸水,多西入鄱陽,惟此山之水,東會休寧、祁門、黟縣諸水,至歙浦,又會績溪、歙縣諸水,赴浙江。山有戴公三嶺,泥源九灣。自縣入郡,此為捷徑。又高湖山,與浙嶺相連,北接休寧縣界。○張公山,在縣西北百二十裏,即率山也。詳見休寧縣。
  石耳山縣東南九十裏。層岩疊嶂,高險接天,有石室甚深廣。繇衢、信入境,此山為之望。其支脈曰大鱅山,在縣東百裏,高三百仞,相傳洪水時,有大鱅上此而名。又小斂山,在縣東南七十裏,高九十八仞,周十五裏。俱與衢州接界。○石門山,在縣東九十五裏,與大鱅相接,山巔有石岩,空洞若門。縣東九十裏又有屏障山,高二百餘仞,方峙如屏,下開平壤,曰大畈,其左為陰岩山,右為石耳山。又竜尾山,在縣東百裏,高二百仞,周三十裏,石可作硯,一名羅紋山。又蓮花山,在縣東百五裏,亦接衢州界。山高極天,群峰律,狀若蓮花,因名。《志》雲:縣南四十裏有桃源大衝山,石壁峭立,飛瀑懸流,泉石之勝,甲於一邑。
  斜山縣東北七十裏。高二百仞,周八十裏。斜水出焉,溉田四十頃,下流合於綉水。○倚衡山,在縣北百十裏,高八十五仞,與縣北九十裏之朗山俱西連回嶺。朗,亦作閬。《志》雲:回嶺在縣北百裏,有峰高聳,亦名回峰,自縣趨郡之捷路也。
  大連山縣西北百二十裏。高四百仞,周九十裏。寇亂時,鄉人每保聚於此。又大廣山,在縣西北五十八裏,一名大尖山,高四百餘仞,周三十裏,婺水出焉。○寨山,在縣北三十裏。唐開元中,土人洪真作亂,居民結寨避寇於此。又縣東北亦有寨山,其地名李坑源頭,亦唐開元中土人避寇處。
  梅源山縣西百二十裏。高三百餘仞,周四十餘裏。本名梅山,産楊梅充貢,梁任為郡守,奏罷之。唐天寶中,始曰梅源山。西北接浮梁縣界,一名山。又三靈山,在縣西九十裏,高二百八十仞,周五十裏。又西為樂居山,周回綿亙,凡數十裏,峰巒林立,其名者為仙女、金鐘諸岩,西連樂平縣界。○源山,在縣西南百裏,高三百十仞,亦名遊山,接樂平及浮梁縣界,有源水,溉田三十餘頃,南流合杭溪水,入樂平縣界。
  芙蓉嶺縣東八十五裏。高千餘仞,周三十餘裏。其絶頂為芙蓉峰,一名靈山,岩石奇勝,屏嶂、竜尾諸山,皆其支脈也。又縣東九十五裏曰對鏡嶺,高百五十仞,周十裏。其並峙者曰羊鬥嶺,高百仞,周二十裏。又塔嶺,在縣東北百五十裏,高八十仞,周九裏。四嶺中,芙蓉為之冠,與休寧新嶺為五嶺。宋初驛道繇縣東百裏中平寨,經大畈達休寧之黃茅,沿澗麯折,𠔌水暴發,則橋道皆壞。其後裏人汪紹闢路,從芙蓉、對鏡、羊鬥、塔嶺,直抵黃茅,較舊路近十五裏,且無水患。元末,汪同復開拓之,遂為通衢。今休婺之界,自塔嶺而中分也。
  平鼻嶺在縣北九十裏。《志》雲:浙源之大灣,與休寧接界。《聞見錄》:平鼻嶺、回嶺、張公山、查公山及花橋,皆休婺往來通道也。今查公山在縣西八十裏,花橋亦在縣西百裏。蓋自樂平而東北達縣境,以入休寧,此為必經之處。又篁嶺,在縣東九十裏,高百仞,地多竹,因名。○靈岩,在縣西北百二十裏,中有三洞,東北曰慶雲,西曰蓮花,南曰含虛,皆襟帶浙嶺,聯絡率山。《山海經》所謂三天子都,或以為即此岩也。又有洞曰靈磨、集仙、魚竜、張公、垂鐘、會仙,合為九洞,幽勝疊出,不可名狀。
  ○綉水在城北。舊名大溪。縣境群山之水,出自縣東及縣東北者,會流於縣東北二十餘裏之汪口,又西而為北港。其出自縣北者,至清華合流而西,為西港,至縣北二十裏,曰武口,與北港水合。又南至城北,繞城而西,又西南,而遠近諸山水悉附入焉,流入德興縣,下流註於鄱陽。《志》雲:綉水合二港十一源之水,匯流城下,繞城三面而西,波紋如綉,又南益合衆流,至德興,謂之大溪,至樂平縣,謂之樂安江雲。
  婺水在縣西。出大廣山,溉田二十二頃有奇,南流入樂平縣界,中有石門灘、兩石夾溪,涌起如闕,一綫通流,險比灧。《志》雲:婺水南流八十五裏繞縣城,又南流四十裏,合斜水,通鄱陽。考斜水在東北,大鱅、竜尾、石耳山諸水俱自縣東流合綉水,則斜水何從越諸水而南會婺水乎?又婺水在縣西北,既繞城而南,則當合綉水,又不容獨南流會斜水也。樂平在縣西,自縣西而南,非樂平境內矣。《志》恐誤也。
  益陽水在縣北。出浙源山,溉田三十五頃有奇。又有武溪水,亦出浙源山,東南流,經竜尾山,溉田十三頃有奇。下流俱入於綉水。○大鱅水,在縣東,出大鱅山,溉田六十餘頃,西北流入斜水。《志》雲:大鱅與芙蓉峰水並入綉水。蓋斜水合於大鱅矣。又小斂水出小斂山,溉田十八頃有奇,東流經縣南五裏,入綉水。又古坑水,出屏障山後,繞山南麓,東註鱅溪。
  梅源水在縣西。出梅源山,東流合浙源水,溉田八十頃有奇。又杭溪水,出縣西北七裏石竜山,有石竜洞,水出其中,溉田三十八頃有奇,南流至杭口,與源山水合,而入樂平縣界。《聞見錄》:杭溪水流入婺水,為往來通道。是也。○澧溪,在縣西北。《志》雲:歷居山東有玉帶水,又漕溪源亦出山下,合山𠔌諸水,南流為澧溪,紆回數百裏,下流達於鄱陽。
  ○五福鎮縣西北四十裏。唐鹹通六年置。又有三吳鎮,在縣東七十五裏。唐乾符中,黃巢作亂,兵馬使汪道安鎮婺源,其子分戍於此。今廢。
  高砂鎮在縣西南三十裏。元置高砂稅務於此。至正十二年兵毀。明洪武八年裁革。《聞見錄》:自江西樂平縣趣太白巡司,德興縣趣吳傢灣,會於高砂,進抵城北。是也。今太白巡司,在縣西七十裏。《志》雲:縣有大鱅巡司,萬歷三年設於大鱅嶺。又有岩田巡司,嘉靖四十二年,革歙縣之黃山巡司,而設巡司於岩田。萬歷八年,改設於項村,因名項村巡司。○莊坑,在縣南六十裏。《輿程記》:繇樂平而東,六十裏至毛橋,又三十裏至灣頭,五十裏至莊坑,以達縣,皆舟楫通行之道也。
  中平寨縣東九十裏。宋置寨。元因之。明洪武十八年廢。嘉靖三十四年以後,時有寇警,議設兵防駐。萬歷十年,議者謂中平為一郡要害,應設把總帥兵屯守。今為往來孔道。又衝山營,在縣治西北,五代時,吳將劉津所置。今有壁壘餘址。○海口隘,在縣南九十裏,接德興縣界,往來要口也。
  祁門縣府西百八十裏,西南至江西浮梁縣百九十裏,北至池州府石埭縣百七十裏。本黟縣之赤山鎮。東北有峰若旗,謂之祁山。西南有兩石對峙如門,謂之閶門。唐永泰初,土寇方清作亂,偽置閶門縣,事平,因故壘,析黟縣之西,浮梁之東,置祁門縣,屬歙州。縣無城,今編戶四十六裏。
  ○梅城縣西十五裏。,吳芮將也。項羽封十萬戶,蓋邑於此。
  ○祁山縣東北一裏。高四十仞,周十五裏,三面皆石壁,上有棲真岩。其東曰青蘿岩,旁有涌泉,味甘不竭,一名乳泉。○石新婦山,在縣北三十裏,高四十一仞,周二十五裏,北接黟縣武亭。山上有三石峰,亦曰三新婦山。
  大共山縣北五十裏。高六十五仞,接石埭縣界,大共水出焉。山下舊有大共鎮,元置,今廢。又道人山,在縣北二十裏,高九十仞,周六十五裏,有削壁層岩之勝。
  新安山縣西百十裏。高百仞,奇秀甲於群山,為郡之勝。本屬黟縣境內,相傳郡名新安以此。其相望者曰九峰山,有九峰並峙,高插霄漢。又西峰山,在縣西百二十裏,峰岩亦稱靈秀。○歷山,在縣西八十裏,高二百五十仞,抵石埭縣界,高插雲霄,險若天塹,巔有池,鼕夏不竭。又主簿山,在縣西六十裏,高四十五仞。縣西南七十裏為梅南山,高八十仞。俱接浮梁縣界。
  武陵嶺縣西四十五裏。高三十仞,周二十八裏。經途所出,初甚峻險。唐元和中,縣令路鑿為盤道,行者便之。又赤嶺,在縣西百裏,本名血嶺,唐元和中改今名,高三十仞,周十五裏。嶺下有溪,流入浮梁界。又榔木嶺,在縣東北五十裏。《志》雲:嶺下水分東西,東入錢唐江,西入彭蠡湖,皆有灘三百六十,嶺雖平坦而據地獨高也。○王公峰,在縣南二十五裏,高出萬仞,不與群峰接。又縣北五十裏有望江峰,其峰卓立,高凌霄漢。
  ○大共水在城東。源出大共山,有武亭水,出黟縣武亭山,南流合焉,歷祁山麓南流,合諸山溪之水入浮梁縣界。○赤溪水,在縣東北,出黟縣魚亭山,西流五十裏,合大共水。又鱅溪水,出武陵嶺,西南流六十裏,為鱅口,合大共水。又盧溪水出梅南山,大北港水出歷山,小北港水出縣西七十裏之櫸根山,又新安水出新安山,俱東流合大共水。諸水皆引流溉田,多者數十頃,少者數頃,民獲其利。
  閶門灘縣南十三裏。縣境之水,多會於此,中有巨石夾水,對峙如門,謂之閶門。其水徑浮梁界下流入鄱陽,昔時灘流奔迅,溪險石蹙,商旅經此,有摧艫折舳之患。唐元和中,縣令路開鬥門以平其險,人號路公溪。鹹通中縣令陳甘節、宋嘉定中令陳過,亦加疏導,共長五百五十餘丈。今為安流。
  ○五嶺關在縣南百裏。《聞見錄》:自浮梁入祁門界,有五嶺關,自此抵縣城,皆高山峻壁也。又江村,亦在縣南。《聞見錄》:自浮梁入祁門,至江村,又進至渚口,又進至關口,即至城下。《志》雲:今縣西十裏有張村,以唐張志和隱此而名。○良禾嶺巡司,在縣西北三十二裏良禾嶺,今移置於縣西北二十七裏之苦竹港。又貴溪務,在縣南十二裏,又縣北有柏溪務,皆宋置,元廢。
  黟縣府西百四十裏,西至祁門縣六十裏,西南至婺源縣三百五裏,南至浙江遂安縣二百七十裏,東南至休寧縣八十裏。秦縣,屬鄣郡,以黟山而名。黟,本作黝,讀伊。漢仍為黟縣,屬丹陽郡。鴻嘉二年,立中山憲王孫雲客為廣德王,國於此。王莽時,國廢。後漢仍為黟縣。吳屬新都郡。晉屬新安郡。宋、齊因之。隋初廢。開皇十一年,復置。大業末,汪華等據其地,置黟州。唐初州廢,縣仍屬歙州。縣無城,今編戶二十四裏。
  ○林歷山縣西南十裏。高三百仞,周三十裏,四面壁立,徑路危狹。漢末,山越陳僕祖山屯此,恃險為害。建安十二年,孫權遣賀齊討之,齊陰募輕捷士於隱險處,夜以鐵戈拓山潛上,懸布以援下人,得上者百餘人,令分佈四面鳴鼓角,賊驚,守路者皆逆走,大軍乃上山,擊破之,今山上寨基墻壁尚存。東有石洞,西有千丈岩,瀑布自崖而下。稍西曰頂遊峰,亦曰丁峰,亦曰南山,孤峰削立,與縣南十五裏之靄峰相映帶。《志》雲:林歷山下有僕城裏,亦陳僕祖山屯據處,故曰僕城。又墨嶺,在縣南十六裏,産石墨,土人采之,久而成井。今石墨糜爛,不可書畫,惟堪染皂。《志》雲:黟與同,縣蓋以此嶺名也。
  吉陽山縣東北十五裏。今名三姑山。高三百三十仞,周三十裏,有三峰鼎峙,吉陽水出焉。又東山,在縣東十五裏,高數百仞,人跡罕到。○石門山,在縣東南二十裏,鑿石為門,下瞰溪潭,壁立千仞,沿岩鑿路,名曰棧閣,僅可通人,斷處以木濟之。古號石門為小劍門,棧閣為棧道。
  武亭山縣西南十八裏,接祁門界。高二百仞,周五十裏,橫江水出其南,危巔削壁,行者趑趄。宋紹興中,邑人黃元輝始路,以便往來。今為通道。
  魚亭山縣南三十五裏。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裏,魚亭水出焉。《志》雲:山即祁門縣榔木嶺之支也。自榔木嶺而東,十裏至魚亭,又東五十裏,即至休寧縣。舊時江西魚船至祁門,以次泊山之東。縣有四亭八墅,魚亭其一也。又復山,在縣南三十六裏,即魚亭之支也,一名復岩,又名阜岩,高二百六十仞,周三十裏。《方輿記》:山甚孤峻,兩邊皆石,中有溝,纔五六尺許,水甚迅激,石壁四絶,僅通一綫,縛木為梯,僅乃得上,絶頂泉流不竭。鄉人曾避寇於此。賊陳兵其下,意山高無水,欲持久睏之,鄉民示以生魚,賊乃引去。其水東南流,入休寧縣界。
  石盂山縣西北十餘裏。高五百仞,袤三十裏,中有巨石如盂,泉出不竭,南連碧山。《志》雲:碧山在縣西北八裏,高百仞,其南有靄峰對峙,為縣主山。又戢兵山,在縣北十五裏,高百仞,周十裏,本名石鼓山。唐天寶中,改今名。○黃堆山,在縣北三十裏,高十餘裏,絶頂平坦。又北三十裏有五溪山,山高聳,時有雲霧隱蔽頂上。
  牛泉山縣北五十裏,高九百餘仞,東接太平縣界。《輿地志》:牛泉嶠自麓至頂,每九裏一頓,凡九頓,並山為路,峽處僅容仄足,下臨不測之,上多風,盛夏無暑,頂有水,方廣丈許,謂之牛泉。山上往往纍石為路,昔時往丹陽之道也。又章山,在縣西北二十裏,章水出焉。○石燕洞,在縣東二十五裏,有石洞,幽邃可容百人。
  ○橫江水在縣南二十裏。出武亭山,東南流二十八裏,章山所出之章水,東南流,經縣西而流合焉。又東至魚亭口,則魚亭山所出之魚亭水北流合焉,又東合吉陽水,入休寧縣界。○吉陽水,在縣治東北,出吉陽山,西南流,牛泉山水流合焉。又東南經縣東南三十五裏之噎潭,潭旁兩崖石壁削立,水觸石盤,渦面狹底闊,深不可測。又東至白茅渡,與橫江水合流,入休寧縣界。諸川皆引流溉田,為民利。
  ○魚亭驛縣東三十五裏,宋置。又有魚亭巡司。俱元廢。○廟口鎮,在縣西二十裏,又西十裏有西武鎮,皆宋置,元廢。
  績溪縣府東北六十裏。北至寧國府寧國縣百六十裏,西北至寧國府旌德縣七十裏,東至浙江昌化縣百六十裏,西至寧國府太平縣百二十五裏,南至浙江淳安縣百八十裏。本歙縣地,梁大同初,析置良安縣,尋廢為華陽鎮,仍屬歙縣。唐永徽五年,置北野縣,尋改為績溪。一云永泰初所改置,屬歙州,以界內溪水交流如績而名。舊無城。嘉靖八年,以倭亂,始築土城,周四裏有奇,今圮。編戶二十五裏。
  ○石照山縣東三裏。有石壁立,方廣二丈,光可鑒物,因名。下有白水泉。又竜須山在縣東二十裏,高五百仞,周三十裏,山頂有池,四時不竭。縣東北三十裏又有石金山,高六百仞,周亦三十裏。○唐金山,在縣東南九裏。其麓寬平,三面臨水,周圍如城,又有岡阜泉石之勝。
  徽嶺山縣西北十裏。徽,亦作。舊名大尖山。高四百五十仞,周三十裏,西北連凜山、佛論嶺、新嶺,東連仙人岩,抵叢山關,又南接大鄣山。山之陽,水流入歙,其陰則水流入旌德,故有嶺南嶺北之分。上有南北通衢,縈紆陡峻,凌曉常行雲氣中。《志》雲:凜山在縣西北四十裏,高四百五十仞,周十五裏。又佛論嶺,亦在縣西北四十裏,高四百五十仞,周四十裏,又西南接休寧縣之新嶺。其仙人岩在縣北五十裏,高亦二百五十仞。
  巃嵷山縣東北二十九裏。高三百三十仞,周二十五裏。其山四合,中有官道,通寧國縣界。舊有寨呼為叢山關,下有巧溪,亦名揚溪,流為揚之水。今亦見寧國縣。又郎山,在縣東九十裏,高二百三十仞,周三裏,一名郎慄山,下有郎溪通驛路。《志》雲:縣北四十二裏有岩山,高三百仞,延袤二十裏,上有壁,甚方整。○大獒山,在縣北六十裏,高四百仞,周百裏,前據潭水,蹲形矯首。山半有岩,亦名仙人岩,岩下有白竜潭。
  大鄣山縣東六十裏。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裏。一名三王山。《祥符圖經》雲即三天子鄣山。《山海經》浙江出三天子都,《水經》因之,蓋訛鄣為都。秦置鄣郡,以此山名也。郭璞雲: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王山,浙水出其旁。唐天寶中,産銀鉛,今絶。《寰宇記》大鄣山,吳越於此分界。○竜塘山,在縣東百餘裏,麓有小徑,縈紆險,懸絶不通處,則倚木架橋,魚貫而進,當徑有石如門,上有洞,軒豁可容百人,再上有池極深。又藉溪山,在縣東北八十裏,高五百五十仞,周八十裏,西連巃嵷,東北接寧國界,水西流入歙。
  大會山縣西五十裏。高聳特出群山上,晴霽時陟其巔,可以遠望太平、宣、池之境,又蘆山,在縣西北四十裏。其麓有脊,連徽山之陰。《志》雲:山左有水北入旌德,下流達大江,山右有水南入歙縣,下流達浙江。○古塘山,在縣西北四十五裏,高三十五仞,周十五裏,一名葛蘿山。緣麓以上,周遭皆田,頂寬平,舊有塘水,鼕夏不竭,溉田數十頃。其相連者曰植山,在縣西北四十裏,高五百五十仞,周八十裏。又有蒿山,在縣西北五十三裏,高四十五仞,周十五裏,古塘、植山之水西至黃石坑,蒿山之水東至黃石坑,皆與旌德縣分界。
  績溪嶺縣東五十裏。因縣治得名。又東十裏曰聞鐘嶺,屈麯往復,地近西坑。又縣西為翠眉嶺,兩山低平,橫列左右如眉,因名。○七姑尖,在縣東三十裏,一山七峰,中一峰尤峭拔。又十裏岩,在縣東十裏,壁立奇險。又東二十五裏曰百丈岩,有石方廣百丈,壁立如屏,下臨深潭,鑿石為橋,奇勝不一。
  遙遙岩縣東八十裏。巑岏陡絶,有大石門。宋寶間,闢為磴道,凡五裏餘,繇此東達臨安。元大德中,復伐石為欄,以障深險。明成化中,亦嘗修治。○大石門,在縣東四十裏,有石高數十丈,對峙如門,中有道,可通行人。又有石橫如門限,水經其上,激蕩有聲,下流十裏。又有小石門。
  蒼竜洞縣北二十裏。一名蒼竜塢。深邃窈冥,洞口常有雲霧,石壁峭立,下臨深潭。又登源洞,在縣東十裏古登嶺之東,一名長樂洞。山川環繞,四顧周密如洞,因名。有澤穴,暗通大溪,折而東,經府城南竜井山下。又聖泉洞,在縣西五十裏,山高千丈,頂有石洞,水出不竭。洞右兩山對峙,下有絶壑,極深廣,上有石,巑岏相接,如架橋然,亦名仙橋岩。
  ○揚之水在縣西。源出巃嵷山下,謂之揚溪,西南流十裏,經揚溪鋪,又南經縣治西南之三裏橋,又西南流十七裏,地名臨溪,與徽嶺大鄣諸山水合流,而入歙縣界,為新安江之上源。又常水,在縣西北,源出歙縣界之黃蘖水,南流合揚之水。又登水,在縣東北八十裏,出藉溪山,亦南流,入揚之水。
  績溪在城東。其源亦來自揚溪,下流二十餘裏,乳溪水東註之。又五裏,徽溪水南註之,至臨溪,會縣南諸水,入歙縣界。離而復合,交流如績,縣因以名。又乳溪,出縣北十裏大坑之凹,為臨溪上遊,其流清淺屈麯,經縣東北二裏,東流合於大溪。○徽溪,在縣北,自徽嶺南流十餘裏,入績溪,又西流四十裏,入揚之水。
  羅公泉縣南二十五裏。水自地涌出,騰上數尺,源甚深長,大旱不竭,溉田數百頃。又泉塘,在縣東二十裏,塘中有泉,畜溢深廣,可引以溉。縣西五十裏有竜井,水從石中出,大旱不竭,亦溉田百餘畝。
  ○叢山關在縣北三十裏永安鎮,與寧國縣接界。有關城。《輿程記》:自關而北三十裏為沙嶺,又北二十裏,即寧國縣之塵嶺,又繇縣而東凡百裏,有老竹嶺,高二裏,路出浙江昌化縣。○嶺關,在縣西北十五裏太平鎮,有關城。又新嶺關在縣西北二十裏,佛嶺關在縣東二十裏。縣東南三十裏又有梅嶺關。
  濠寨在縣西二十五裏。地名馮村,今有巡司戍守。又西坑寨,在縣東六十裏,元置,又置鎮守軍營於此,明初改置巡司戍守,正統初廢。又大𠔌務,在縣北四十裏錦𠔌村口,又縣東有坑口務,俱元置,明初廢。
  附見:
  新安衛在府城內,洪武初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