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38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2)
刘绪义 Liu Xuyi
我个人的看法是取第二种说法,黄帝先是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然后黄帝和炎帝之间又发生了争战,最后黄帝胜出。炎帝战败后,其一部分后裔就陆续东迁山东半岛。
《古史考》称姜尚"掌四岳有功",封于吕,故以吕为姓;《史记·齐太公世家》则说,姜尚的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部分族人被封在吕,另有旁支被封在申。姜尚以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吕尚。
姜太公出道很晚,关于他的出道有多种说法,不管哪一种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种说法如《说苑》所云:"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望知其异"。这是说姜太公年七十才出道。
一种说法是如《史记》所云"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这是说姜太公曾经一度非常贫困潦倒,不得不先在商朝首都做杀牛的屠夫,又到孟津做小贩。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太史公写道:"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这是说姜尚原来是商纣之臣,见其无道,就背而弃之,转去游说诸侯,最后才投奔周文王。
《史记》又载:"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这是说姜太公本是一个隐士,是周文王集团求贤求来的。按此说,姜太公还是历史上较早策划和实施美女计的人。所以《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当年周文王得到吕尚归附,大喜过望,曾言:"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说,自从我的祖父太公那时开始,我西歧就一直盼望着先生的到来。所以吕尚又得了个"太公望"之名。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实呢?
综合上述数种说法来看,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指向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求贤得贤与合作。虽然这些说法不一定都很真实,但从其共同点来看,我们可以复原其中部分历史真相。
早先商民族与姜太公本有着族源上的亲属关系,但来,商民族较早地跨入了文明门槛,冲破了原始氏族社会,建立了商王朝,在征伐的过程中遂与东夷集团的其它部族发生冲突与矛盾,乃至于世代为敌。这里面就包括与姜尚所在的部族的冲突与矛盾。于是,以姜尚为代表的这一支部族就极力寻找复仇的机会,正好与地处西岐的周部族一拍即合,周也正想推翻商的统治,早在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时期,周人就展开了通好东夷的外交功势,以期用东夷牵制和消耗商王朝的强大的国力和军力。他在那个时候就应该听说了姜尚的才能,故一直想得到他的帮助或辅佐。而姜人正苦于势单力薄,无力应对商王朝的压力和攻势。于是,姜尚便借周之力,与周联合攻商。周武王灭商之际,商军主力恰好正在东方与夷人交战,顾了东就顾不了西,措不及防的商纣王只能匆促组织奴隶来庆战,结果被周军轻易击败。这可能就是周太王实施的"联夷制殷"政策。而文王与姜尚之间的求贤用贤故事,其背后可能就是二者的合谋。强大的商王朝被文化落后很大的周民族所灭,关键原因就在于东西两面同时遭到东方的夷族部落和西方的周人联合夹击所致。所以《史记》载,"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即暗指此。
武王克商之后,按照当年的约定,便封姜尚到原来的东夷部族建国,称齐国。为什么称"齐"呢?《史记·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意思是齐国可以与天子相齐。姜尚就成了齐太公。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公可以不之国,留在镐京辅佐朝政,而姜尚却不能留在朝中的缘故。因为,武王克商之后,强大的殷商王朝并没有完全臣服,反抗仍然在持续,正需要作为军事家的姜尚。
姜尚离开朝廷,到齐国作诸侯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三监之乱,三监是周武王建国之初制定的以殷治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先是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继续统治原来殷都附近的地区。为了便于对武庚进行控制,又分封管叔、蔡叔、霍叔三位王弟,即为"三监",分居殷都周围地区,以便监视武庚及殷人。后来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召公辅政,三监不满,勾结武庚造反,于是周公东征。周公不是军事家,他只是政治家兼思想家,因而,周公东征费了很大的劲,花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平定叛乱。而且这里面还得力于姜尚和他背后的齐国的鼎力支持,要不然,只怕更麻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 | 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 | 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 | 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 | 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 | 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 | 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 | 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 | 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 | 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 | 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 | 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 | 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