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美国怎么了   》 第38节:保守主义运动(5)      Paul R. Krugman

  如果不是这个政府里的高官合谋把我们带入灾祸,我们怎么能解释当前的处境?这一定是因一起巨大的阴谋导致的,其规模之大足以让人类史上的所有类似冒险相形见绌。这个可耻的阴谋极其黑暗,当真相最终大白之时,其元凶将值得所有正直人士永远诅咒。
  当时形势的另一个绝大的讽刺之处在于,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共产主义者,而在苏联解体之前,共产党一直是西欧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但美国的反共情绪却要比西欧更胜,也更极端。当然,这不是说西欧的反共势力不强:在许多情况下,欧洲的右翼政党是以反共来界定自身的。欧洲的反共势力还得到一些美国人的崇拜,即便--或许可以说尤其--是在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的时候:如前所述,保守主义运动最早的机关刊物《国家评论》就热烈地崇拜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不过,除西班牙外,欧洲的反共分子多是传统的保守派、既存民主秩序的捍卫者。但在美国,反共成了一股激进的甚至革命性的运动,其目标是一些据说左右了美国政策的虚无飘渺的敌人。正如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他1964年的名文《美国政治中的偏执》(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中所说的,现代美国右翼"有丧失家业之感:美国已大体被从他们及其同侪手中夺走,不过他们仍决意要将其取回,并防止最终发生颠覆事件,而使之灰飞烟灭。国际人士与知识分子已侵蚀了美国的古老美德;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阴谋家已逐渐破坏了老式的竞争性资本主义;叛国的阴谋已摧毁了旧式的国家安全与独立,而这些阴谋最有力的执行人,与其说只是局外人与别国人,不如说正是身居美国权力中心的年老大员"。
  诡异的是,这种丧失家业、受到伤害的感觉,却在美国迅速扩大的城市郊区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共鸣。最好的例子就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兰治县,那里有迪斯尼乐园,当年也是新美国梦的化身。当时一些人为彻底摆脱旧日的生活而从中西部向西迁往沿海地区,或从城市迁往城外的郊区,并买房安顿下来。似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特别担心有什么威胁把他们的新生活毁于一旦,一旦有人说存在什么针对其生活方式的黑暗阴谋,他们也很容易信以为真(奥兰治县是军工集团的核心要地,这也不影响阴谋论的效果:当地有许多防务承包商,西方与苏联之间高度紧张的关系,对很多人意味着切实的经济利益)。近年来小布什政府精心煽起了"安全妈妈"的焦虑情绪,但在五六十年代,"郊区武士"的反叛是一场真正的草根运动,只要看到有政客似乎与自己有相同的担忧,便会投奔到其麾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信出版社
第1节:美国怎么了 目录第2节:旧日情怀(1)第3节:旧日情怀(2)第4节:旧日情怀(3)
第5节:旧日情怀(4)第6节:旧日情怀(5)第7节:旧日情怀(6)第8节:长镀金年代(1)
第9节:长镀金年代(2)第10节:长镀金年代(3)第11节:长镀金年代(4)第12节:长镀金年代(5)
第13节:长镀金年代(6)第14节:长镀金年代(7)第15节:长镀金年代(8)第16节:长镀金年代(9)
第17节:长镀金年代(10)第18节:长镀金年代(11)第19节:长镀金年代(12)第20节:大压缩(1)
第21节:大压缩(2)第22节:大压缩(3)第23节:大压缩(4)第24节:大压缩(5)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