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女人天下 Woman in the world 》
遼國蕭綽生前兒孫孝敬身後千秋功業(1)
蔣勝男 Jiang Shengnan
自遼開國以後,除了第一位太後述律氏以外,每一個皇帝的後妃都姓蕭。也就是說,遼國歷史上姓蕭的太後有無數。但是我們一提起“蕭太後”這三個字,那就是指她——遼景宗的皇后蕭綽(953—1009),又名蕭燕燕。?
蕭綽出身顯貴,她的父親是北府宰相蕭思溫,母親是燕國公主耶律呂不古。燕國公主衹生了三個女兒,蕭綽是第三個女兒。據說“燕燕”二字,就是來自她母親燕國公主的封號。在宋朝的資料上,她最早被記載為“雅雅剋”。
蕭思溫雖然無子,但也沒有納妾,衹在族中過繼了一個兒子來。兩夫妻鶼鰈情深,蕭思溫經常親手給妻子梳頭畫眉,羨煞旁人。這樣的家庭,對於蕭燕燕的成長自然是極有好處。據說有一個規律:從夫妻恩愛的家庭裏出來的孩子,她將來的婚姻幸福概率也很高;而那些為了逃避不幸家庭而匆匆結婚的孩子,卻很容易陷入一個新的不和諧家庭中。?
幸福家庭給蕭綽的好處不言而喻,讓她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在一個小家庭內消除矛盾、增進和諧的辦法,此後她的小家庭,一直比較稱心如意。這在中國歷朝稱製的太後中,是一個罕例。
燕國公主去世之後,三朵姐妹花開始亭亭玉立,雖然說遼國有一大半人姓蕭,但是此蕭彼蕭差距甚大。當年耶律阿保機初建遼國,因為仰慕漢高祖劉邦,所以耶律阿保機把自己的姓氏也改成劉氏。而因為輔佐劉邦功勞最大的是蕭何,漢代典製大部分出自蕭何之手,所以也把自己身邊的重臣和後族都改成蕭氏。雖然最後他改姓劉這事兒被太多人反對還是改回耶律氏了,但是耶律阿保機卻覺得興猶未足,於是把蕭姓擴大,將契丹八部,劃了三部姓耶律,其餘五部全部改姓蕭。
所以遼國契丹族的人就有兩姓,一姓耶律一姓蕭,並且法律規定,同姓不婚。因此上契丹族全遼國人民的夫妻都是一方必姓蕭,另一方必姓耶律。
但是蕭綽傢卻是不一樣的,她傢是後族。後族原來有兩部,開國初一直和耶律氏數代通婚的撥裏氏、乙室已氏兩大部落,被改為蕭氏列為後族,到太宗耶律德光時,又將母後述律一族也添入後族。因此蕭氏後族其實為一姓三族,即撥裏氏、乙室已氏和述律氏。
蕭綽的父親蕭思溫,就是耶律阿保機的妻子述律平的族侄。
遼國的皇帝和王族,將來的妻子都得從後族中挑眩因此蕭傢三姐妹,從小被當成後妃的候選人培養。三姐妹從小就學會了如何管理後宮,如何參與政治、駕馭臣下。以及如何行軍布陣、帶兵打仗等中原女子不可能學習的東西。而其中又以麽女蕭綽天資聰穎,為人處世沉着大方,重要關頭能夠不感情用事,因而最得父親看重。
當年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的三個兒子中的長子耶律倍被追封為義宗皇帝,次子即遼太宗耶律德光,第三子耶律李鬍被追封為章肅皇帝。耶律德光死後,先是耶律李鬍欲繼位,被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打敗,耶律阮繼位,是為世宗。後世宗被人殺死,又是耶律德光的兒子耶律璟繼承皇位,即當時在位的穆宗。這三支後人分據三派勢力,此消彼長,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
在這種局勢不明的情況下,老於政治的蕭思溫對女兒們的婚事各有安排。長女蕭鬍輦嫁給耶律德光一係的太平王罨撒葛,次女嫁給李鬍一係的趙王喜隱,兩個女兒出嫁之後,蕭老爹又將第三個女兒蕭綽許配給耶律倍一係的世宗之子耶律賢。
蕭思溫的如意算盤打得叮當響,這樣的話,不管是哪一係的人馬做了皇帝,他都會有一個女兒能坐上皇后寶座,他都是逃不掉的國丈大人。
衹可惜,老爹算盤打得響,女兒卻不這麽想,小女兒蕭綽早就喜歡上了一個漢族男子韓德讓。
論韓德讓的傢世,原本也是可以和蕭傢結親的。韓德讓是已經契丹化了的漢人,韓氏傢族是從他祖父韓知古開始入遼的。韓知古本是戰爭中被俘的奴隸,後來因為才華過人,受耶律阿保機和皇后述律平的重用,曾總知漢兒司26事,又製定契丹國儀,成為開國功臣之一,在遼一直做到中書令的高官。韓知古的兒子韓匡嗣如今是太祖廟詳穩27,他娶的也是後族蕭氏中人,而韓德讓則是韓匡嗣的第四個兒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序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1)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2)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3)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4)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5)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6)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7)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8)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1)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2)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3)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4)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5)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6)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1)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2)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3)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4)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5)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6)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7)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8)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