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史 》 女人天下 Woman in the world 》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1)
蒋胜男 Jiang Shengnan
自辽开国以后,除了第一位太后述律氏以外,每一个皇帝的后妃都姓萧。也就是说,辽国历史上姓萧的太后有无数。但是我们一提起“萧太后”这三个字,那就是指她——辽景宗的皇后萧绰(953—1009),又名萧燕燕。?
萧绰出身显贵,她的父亲是北府宰相萧思温,母亲是燕国公主耶律吕不古。燕国公主只生了三个女儿,萧绰是第三个女儿。据说“燕燕”二字,就是来自她母亲燕国公主的封号。在宋朝的资料上,她最早被记载为“雅雅克”。
萧思温虽然无子,但也没有纳妾,只在族中过继了一个儿子来。两夫妻鹣鲽情深,萧思温经常亲手给妻子梳头画眉,羡煞旁人。这样的家庭,对于萧燕燕的成长自然是极有好处。据说有一个规律:从夫妻恩爱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她将来的婚姻幸福概率也很高;而那些为了逃避不幸家庭而匆匆结婚的孩子,却很容易陷入一个新的不和谐家庭中。?
幸福家庭给萧绰的好处不言而喻,让她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在一个小家庭内消除矛盾、增进和谐的办法,此后她的小家庭,一直比较称心如意。这在中国历朝称制的太后中,是一个罕例。
燕国公主去世之后,三朵姐妹花开始亭亭玉立,虽然说辽国有一大半人姓萧,但是此萧彼萧差距甚大。当年耶律阿保机初建辽国,因为仰慕汉高祖刘邦,所以耶律阿保机把自己的姓氏也改成刘氏。而因为辅佐刘邦功劳最大的是萧何,汉代典制大部分出自萧何之手,所以也把自己身边的重臣和后族都改成萧氏。虽然最后他改姓刘这事儿被太多人反对还是改回耶律氏了,但是耶律阿保机却觉得兴犹未足,于是把萧姓扩大,将契丹八部,划了三部姓耶律,其余五部全部改姓萧。
所以辽国契丹族的人就有两姓,一姓耶律一姓萧,并且法律规定,同姓不婚。因此上契丹族全辽国人民的夫妻都是一方必姓萧,另一方必姓耶律。
但是萧绰家却是不一样的,她家是后族。后族原来有两部,开国初一直和耶律氏数代通婚的拨里氏、乙室已氏两大部落,被改为萧氏列为后族,到太宗耶律德光时,又将母后述律一族也添入后族。因此萧氏后族其实为一姓三族,即拨里氏、乙室已氏和述律氏。
萧绰的父亲萧思温,就是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的族侄。
辽国的皇帝和王族,将来的妻子都得从后族中挑眩因此萧家三姐妹,从小被当成后妃的候选人培养。三姐妹从小就学会了如何管理后宫,如何参与政治、驾驭臣下。以及如何行军布阵、带兵打仗等中原女子不可能学习的东西。而其中又以么女萧绰天资聪颖,为人处世沉着大方,重要关头能够不感情用事,因而最得父亲看重。
当年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中的长子耶律倍被追封为义宗皇帝,次子即辽太宗耶律德光,第三子耶律李胡被追封为章肃皇帝。耶律德光死后,先是耶律李胡欲继位,被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打败,耶律阮继位,是为世宗。后世宗被人杀死,又是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璟继承皇位,即当时在位的穆宗。这三支后人分据三派势力,此消彼长,都有继承皇位的可能。
在这种局势不明的情况下,老于政治的萧思温对女儿们的婚事各有安排。长女萧胡辇嫁给耶律德光一系的太平王罨撒葛,次女嫁给李胡一系的赵王喜隐,两个女儿出嫁之后,萧老爹又将第三个女儿萧绰许配给耶律倍一系的世宗之子耶律贤。
萧思温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这样的话,不管是哪一系的人马做了皇帝,他都会有一个女儿能坐上皇后宝座,他都是逃不掉的国丈大人。
只可惜,老爹算盘打得响,女儿却不这么想,小女儿萧绰早就喜欢上了一个汉族男子韩德让。
论韩德让的家世,原本也是可以和萧家结亲的。韩德让是已经契丹化了的汉人,韩氏家族是从他祖父韩知古开始入辽的。韩知古本是战争中被俘的奴隶,后来因为才华过人,受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重用,曾总知汉儿司26事,又制定契丹国仪,成为开国功臣之一,在辽一直做到中书令的高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如今是太祖庙详稳27,他娶的也是后族萧氏中人,而韩德让则是韩匡嗣的第四个儿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录 | 序 |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1)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2) |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3)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4) |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5)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6) |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7) | 西汉吕雉被史家列入了帝王本纪(8) | |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1) |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2) | |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3) |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4) | |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5) | 西汉王政君葬送的不仅是一个王朝(6) |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1)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2) |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3)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4) |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5)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6) |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7) | 东汉邓绥以退为进(8) | |
| 第 I [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