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38节:千里走联大(4)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蒙自地处西南边陲,风景极佳,物价极低,百姓生活安闲,很少与外省往来。民俗淳朴,男女多着土布衣裤,式样较单一。而西南联大学生,衣着各有特色:男生中北大的喜穿长衫,清华不乏西装革履者,南开则多穿夹克,女生中多数穿旗袍。联大学生初到蒙自时,由于环境的安宁平静,一些男生西装革履,手拄一根蒙自特产的藤木手杖,一些女生还着丝绸旗袍足蹬一双高跟鞋。当地士兵认为是省府的要员,常向他们立正行敬礼,并称他们为"长官"、"太太"、"小姐",弄得他们啼笑皆非。
说到这里时,刘文典也不由"扑哧"一笑。对于当地民风的淳朴,刘文典早有体会。他刚到蒙自的时候,一天傍晚,沿着蒙自的南湖湖堤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村庄里,正巧碰见一个男子揪着一个妇人的头发狠劲地殴打。妇人除了号啕大哭之外,从未还手。刘文典实在看不过去了,立即走过去劝架,没想到对方根本就不理会他:"我打我婆娘,与你何干!"
这句话,一下子惹恼了刘文典,他顺手就给了那个男子一个耳光。男子猛遭"突袭",愣了一下神,摸着被扇痛的脸,抬头望了望眼前的这个"不速之客":他虽然衣衫不整,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一种豪气,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说不定是个大官呢!越想越怕,拔腿就跑。
谁知道,先前被打的那个妇人竟冲了过来,一把揪住刘文典的衣领,大声质问:"谁让你打我老公!"弄得刘文典脸红到了脖子,幸亏村里一些明理的人迅疾走过来,上前解了围。
直到多年以后,刘文典想起这些往事时还忍俊不禁,"没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但从这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当地民众的淳朴与安逸,他们几乎与外面的炮火世界相隔绝,过着苦乐自知的生活,幸福无比。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宁静的学习、生活平台。这为西南联大创造后来的学术辉煌奠下了坚稳的基石。
"可惜了半辈子的心血"
等稍稍安定下来以后,刘文典立即给滞留北平的夫人张秋华写了封信,让她尽快将家里的事情处理妥当,然后带着珍贵藏书、手稿和儿子刘平章启程南下。刘平章那年刚刚四岁。
接到刘文典的来信后,张秋华火速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好了各种安排。刘文典到清华大学任教以后,同时在北大兼职文科讲师(北大规定,兼职的教授享受讲师待遇),薪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加上他又出版了几部著作,略改过去困窘清贫的局面,家里还买了部英国奥斯汀牌小轿车,雇了一个司机。如今,连小轿车都售卖出去了,司机当然更是养不起了。除此之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还有来自安庆的乳母一家人,现在这种时候,也没有别的安顿途径,只能给他们一些盘缠,让他们回乡下老家避难。
打点好了这些,张秋华又将家里的珍藏稍稍盘算了一下。刘文典并无收藏古董和字画的特别嗜好,但这些年穿梭古籍书铺、市场,难免偶尔购买些"玩物",如唐寅的画、董其昌的字等。另外,平常师友往来频繁,自然收获了不少具有特别纪念价值的字画,如孙中山先生在《民立报》的题字原稿、章太炎赠送的那副对联等。云南距离北平遥遥千里,此行又充满未测的艰难,张秋华最后决定将一部分古董、字画存进北平新华银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 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 第4节:朋友胡适之(1) | 第5节:朋友胡适之(2) | 第6节:朋友胡适之(3) | 第7节:朋友胡适之(4) | 第8节:朋友胡适之(5) | 第9节:朋友胡适之(6) |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 | 第11节:朋友胡适之(8) | 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 | 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 | 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 |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 第20节:痛斥蒋介石(2) | 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 | 第23节:痛斥蒋介石(5) | 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