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古本水滸傳 》
第三十七回 徐寧怒斬九頭鳥 宋江智鬥小張良
施耐庵 Shi Naian
話說魯智深見一員頭領,飛馬追趕一人,便橫拖禪杖,攔到當路截住。那人飛奔近來,一聲不響,起棍子嚮智深就打;智深大怒,揮動手中禪杖,接住便鬥,看那人時,卻是九頭鳥呂振。呂振因前後有人,心裏不由驚慌,棍法散亂,吃魯智深衹一禪杖,打斷腿骨,大叫一聲,跌倒地上。接着那員頭領趕到,勒住馬匹,智深打一看時,果是金槍手徐寧。徐寧嚮地上一看,叫道:「這廝兀自兇惡,若沒魯提轄幫助,多管吃他逃去。」這時有一隊步軍趕到,徐寧喝把這廝綁了。智深叫道:「徐教頭,你且把這廝押去,灑傢要去殺人,且出得這口鳥氣!」說罷,殺砍嚮前,衹見一隊自傢人馬,卻是解珍、解寶,奪得不少糧草,押着過來。不多路,又遇見韓滔、彭玘,引人馬得勝回轉。又撞到九紋竜史進,押着百餘投降的兵士,嚮自傢營寨走。智深叫道:「史大郎,因何不去殺那班撮鳥,卻自回兵?」史進道:「俺奉公明哥哥將令,去官軍中燒營劫寨,那廝們不曾提防,登時慌亂,俺們便趁火大殺,殺了足有一個更次。如今敵人軍馬,有的殺敗,有的逃奔入城,沒得對手,衹索回兵。」智深道:「這又是不爽快的事!」衹得轉身,跟了史進便走。待衆頭領一齊回營,人馬各歸隊伍,收拾起擺佈埋伏,早是天光大亮。這時分,宋江和公孫勝升坐大帳,一個個頭領都上帳參見,報功繳令。宋江因前日大敗,懷恨在心,除投降的不計外,所有拿到大小將官,吩咐一例開刀。拿獲的糧草馬匹,由軍政司盤查入册;各人功勞,卻有賞罰司分等記錄。
且說衆頭領繳令既畢,衹見徐寧押着九頭鳥呂振,上帳來嚮宋江請罪道:「小弟萬死!這廝狼心狗肺,反覆無常,當時冒昧,不合將他收錄,緻貽今日之患。若非兄長明察,爭些兒又中毒計,今請將俺治罪,以昭賞罰!」說罷,伏地不起。宋江道:「你自愛他武藝,一時失察,又誰知做出這等事。你今將他拿住,卻好將功抵過,恕你無罪,起來罷!」徐寧稱謝起身,站在一傍。宋江一拍案子,喝把這廝推上來,嘍囉齊聲答應,把呂振擡到帳上。宋江駡道:「你這昧良的賊囚!當日俺本要將你斬首,卻得徐教頭救了性命。你乃不思報答,反自勾通官軍,欲圖大舉,如今姦謀敗露,更有何說?左右與我拿去砍了!」嘍囉得令,擡了呂振就走;徐寧恨極,直跟到大帳外面,寶劍出匣,舉手一揮,把呂振砍做兩段。
原來呂振自到兗州,見官軍聲勢浩大,忽地變心,和小張良暗裏勾通,透漏梁山泊軍情;可是彼此不曾見面,消息雖通,卻不敢便行下手。那日,一想有了,衹消如此如此,包管宋江會得中計。這一班棍子手,平日裏因和呂振親近,漸漸受他蠱惑,大半變做了他的心腹。呂振定下妙計,便用甜言蜜語,將那班人哄得動心,大傢貪圖富貴,齊願出死力幫助。呂振大喜,便在徐寧前自告奮勇,要率部下前去劫寨,徐寧不察,竟自聽信。呂振到了官軍中,廝見過小張良,暗約日期,放火為號,教乘夜前來劫寨,裏應外合,若將宋江拿了,不是一件天大功勞!呂振臨走,官軍卻自舉起火把,高聲吶喊,彼此假廝殺一陣,遮人耳目。又恐宋江生疑,卻討李逵一對板斧,帶去獻功,以堅其信。不想宋江見呂振討令,已自生疑,及聞得時遷、白勝回報,又見李逵板斧,便决定其中有詐,人不曾看見,卻會搶得兩把板斧,不爭有此巧事?
次日,宋江假意犒軍,卻留心細點人數,三百人不缺一個。黑夜裏沖營劫寨,兩方廝殺,總有死傷,如何三百人去了,三百人好好回來,又是一個老大破綻。宋江一聲不響,暗裏與公孫勝、林沖、花榮商議。將計就計,卻把密札給衆頭領,教徐寧尤加意嚴防,切莫着了手腳,呂振見約期已到,便密遣心腹,去幾處營寨裏放火,官軍望見火起,一齊殺奔過來,不想這裏早經安排埋伏,官軍沒做手腳,反被殺得落花流水。宋江又預令幾枝人馬,抄襲到官軍側面,放火劫寨,逢人亂殺,官軍腹背受敵,不知高低,一片聲衹叫得苦。徐寧自接宋江密札,暗裏嚴防,昨晚火光起處,官軍真個殺到。徐寧道:「俺兄長也神奇,且自看來?」提槍上馬,出到營門外看時,早見四下裏都是火光,官軍分幾路殺到。徐寧暗裏喝聲采,卻待縱馬上前,衹見九頭鳥呂振,引數百人奔將過來,頭上都紮的白布條子,大呼小叫。徐寧會意,便高叫道:「不問是否敵人,但見頭紮白布條的,先與我着力的殺!」呂振一看不好,也大叫道:「欲圖富貴,快捉宋江,兄弟們反了罷!」數百人同聲應和,一齊轉身,嚮梁山隊中沖殺。呂振趁着混亂,舉起棍子,猛撲徐寧馬前,徐寧早有心提防,挺槍便鬥。此時火光沖天,殺聲動地,梁山泊人馬精神百倍,官軍大敗,叫苦連天。呂振見事機敗露,早自心驚,他又是徐寧手下敗將,如何抵擋得下,鬥到那裏,衹得跳出圈子,奪路逃走。徐寧火發,拍馬追趕,卻得魯智深幫助拿下,除了一害。
且說徐寧當下斬了呂振,提頭回入大帳,宋江便傳令道:「呂振伏誅,大快人心,所有附從兵卒,除殺死者不論外,其餘一概免究!」發落完畢,忽小校上帳報道:「官軍營寨燒得精光,兗州兵將都退入城去,四門緊閉,各路救應軍馬大半走了。」宋江便令拔隊起行,前進十裏,安營下寨,果見一片灰燼,營寨全無;兗州城四門緊閉,城頭上卻密佈旗幡號帶,槍刀劍戟,仍自威嚴。宋江看了一遍形勢,便引軍列隊而出,直逼城下,教史進出馬搦戰。史進橫刀躍馬,往來馳騁幾回,城上邊靜悄悄地,不見一兵一卒出城應戰。史進大怒,喝令衆兵士攻城,不想奔近城腳邊時,城頭上一聲梆子響,打下許多埋伏,傷人無數。宋江教史進且退,另撥一隊炮手,施放大炮轟城。怎知這兗州城垣堅固,一時攻打不開,便小有毀損,縣官府強督民夫,登城冒死修理,這邊毀壞,那邊早又修補完好,城外倒也沒做手腳。相持了大半日,梁山泊人馬疲勞無功,宋江衹得收兵暫退。
當晚,衆頭領齊集帳中計議。宋江道:「小張良這廝直恁可惡,他欲曠日持久,老我士心。」林沖道:「即今天寒地凍,兵士多苦,破了兗州,也好早日回山休養。」宋江道:「不是麽?天氣更冷,早晚要下大雪,雪中廝殺,更是苦事。」衆人議到三更左近,方纔歇了。次日,宋江引領人馬,再到城下搦戰,兗州城仍舊四門緊閉,無人出戰。半晌,衹聽得梁山隊中鑼鳴鼓響,擁出一隊步軍,約莫五六十人,當先一個嘍囉,身披彩衣,手執長竿,竿頭上挑起呂振首級,又是一輛囚車,車中裝着周謹,卻用一面號旗標明,插在車上,數十嘍囉簇擁了,朱仝、雷橫兩員頭領提刀監押,嘍囉推着車子,一路走,一路打轉。轉了幾回,衹聽得數十人一齊開口,唱起歌來道:有人枉號小張良,人要強時力不強;滿腹姦刁空使盡,從今不敢上疆場。
又唱道:兗州城上彩旗明,衹見槍刀不見兵。蓋世英雄聞統製,城門洞裏躲殘生!
數十人同聲共唱,顛來倒去,城頭上聽得十分清楚,大傢呆呆地不做一聲。聞達手仗寶劍,登城巡查,剛巧在城頭上轉過來,一聞此歌,心頭火發,大叫道:「快快開城出戰,俺須殺盡這班草寇方休!」此時小張良上城來觀望形勢,連忙勸道:「統製休惱,你若出戰,便中了賊人詭計也!」聞達好容易按下怒氣。哪知城下一唱百和,仍不斷地高唱,有些嘍囉更指手畫腳,做出許多醜態,嚮城頭上高聲嘲笑,聞達再也按捺不得,大叫道:「大丈夫受得恁般羞辱,俺今不問長短,且和賊人拚個死活!」小張良道:「統製定要出馬,俺教人好生接應。」聞達叫聲:「好」,將寶劍入匣,下了城頭,整束衣甲,上馬提刀,一聲炮響,引五百人殺出城關,那嘍囉見城門開放,一齊轉身,推了車子就走。聞達大怒,飛馬殺奔過來,美髯公朱仝挺槍便刺,當路截住。衹七八個回合,朱仝轉身就走,聞達勒住馬匹,卻不追趕。早又搶到插翅虎雷橫,舉朴刀直撲馬前,重又戰住。又是七八個回合,雷橫跳出圈子,叫道:「你敢追趕麽?」聞達住馬喝道:「不趕何妨?」衹見又是兩條好漢飛馬而上,第一個手舞三尖兩刃刀,對準馬頭直劈下來道:「認得梁山泊九紋竜史進麽?」聞達舞刀架過。第二個早又一馬沖到,叫道:「俺是豹子頭林沖!」蛇矛一起,兜心刺來,聞達抖擻神威,把那兩個敵住,三匹馬丁字兒轉着。不到十個回合,聞達猛聽得背後起了殺聲,慌忙逼開林沖、史進,回馬看時,卻是杜遷、宋萬、韓滔、彭玘四條好漢,引數百人掩到城下,欲思乘勢搶關。不料小張良有心提防,城腳下預伏弓弩手,聞達又回馬過來;杜遷等恐怕兩面受敵,衹得倒退而回。聞達收兵入城,卻自說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今日險中了賊人姦計!」自此再不出戰,閉城死守,晝夜提防,憑恃城高墻厚,梁山軍馬雖衆,卻也奈何不得。宋江見一計不成,回入營中,便令楊林、鄧飛、杜遷、宋萬四人,各引三百嘍囉,如此如此,四人得令而去。又令時遷、白勝、石勇、鮑旭,各引精細嘍囉五十,如此如此,四人得令而去。又令劉唐、解珍、解寶,各引能言有膽的嘍囉數十人,如此如此,三人得令去了。衹見小校報道:「兗州有人下書到此。」宋江便教喚他進來。衹見兩個老軍走到帳上,呈上書信。宋江看時,聞達因部將周謹被擒,願將李逵換取,衹教當日答話。宋江便對兩人說道:「統製既要走馬換將,俺就遵照,回書不寫了,鐵鎚一柄,且拿去作為信物。」兩個老軍退下大帳,扛了那柄大鐵鎚自去。宋江便令取出周謹,反剪兩手,騎在一匹馬上,自引軍監押着,出到陣前,衹見城門開處,聞達引兵而出,排下陣勢。當下兩方再答了話,聞達喝令推過囚車,把李逵從車中取出,也教他騎上馬背,兩手反剪了。兩邊一聲炮響,各用鞭子打着馬屁股,衹見周謹一馬嚮官軍中跑去,李逵那匹馬卻對梁山隊裏跑來。李逵本是步下,不慣乘馬,又兼反剪兩手,使不出勁兒,那馬負疼,連奔帶跳直沖過來,卻把李逵攧下馬背,合撲着地,磕了沒頭沒臉泥沙。李逵沒做手處,衹在地上打滾。嘍囉看見,連忙將他扶起,鬆了兩手,衆頭領見他那副嘴臉,不由大笑。李逵大叫道:「幹鳥!卻把鐵牛好笑?俺吃了好大的虧,怎能不報!」一伸手就搶把刀,大踏步出去要殺官軍,不道聞達早退入城中,四門依然緊閉。李逵無奈,在城下大駡一陣,衹得回來。宋江收兵回營,叫李逵上來,交還給他雙斧。李逵告道:「俺此番受盡薅惱,當日聞達這廝,幾次要將俺開刀,小張良卻替俺求情,衹教暫行監押,不知何意?」宋江道:「他自有意思,你這兩日也吃苦,休多說,好好養息去罷!」李逵自去吃酒尋樂,不在話下。
且說聞達回入城中,見換還愛將周謹,好不歡喜,便賞賜酒食與他吃,教他去好生休養。半晌,忽有人報入州衙道:「今有男女老幼數百人,齊集北門城下,口口聲聲要見太守,不知何事?」府尹聞報,便和小張良來到北門,果見城下聚集許多百姓,扶老攜幼,哭哭啼啼,衹叫太守救命。府尹就立在城頭上問道:「你們從何處到此?如此狼狽。」衹聽得有人答道:「俺們都是附近村坊上人,因近日梁山泊強人常來打劫,鬧得村坊裏雞犬不寧,十分苦惱。不想這兩天內,強人更兇,劫了財物不算,又要拉人去充當苦役,你若不依,便傷了性命。我等此刻無路可走,衹得逃嚮城裏來,伏望太守開城救命!」府尹道:「衹也可憐!」卻待下令開城,小張良忽叫:「太守且住,衹怕其中有詐。」太守一唬,就此住了。次日,城外百姓鬧得更響,府尹再上城頭看時,衹見幾個年老的,已都凍僵在城頭下面。許多人卻對着城門哭拜道:「天氣恁般寒冷,再不開城,大傢都要凍死!」不多一回,半空中飄飄灑灑,竟下雪了,那百姓越聚越多,哭聲和呼聲鬧成一片。聞達聞訊,登城來觀看一過,說道:「太守明鑒,他們如此苦楚,怎說是詐,萬事生疑,還能行兵出戰麽?」府尹說:「是」,小張良不及開言,聞達早令兵士啓城,衆百姓一擁而入,口裏衹叫:「青天老爺,重生父母。」不多時,又來一起,一共不下數百人。直到酉初時分,又有數十人入來,其中十多個壯健男子,綁了一條大漢,簇擁着直入州衙裏,卻有兩個男子朝上稟道:「我們都是善良百姓,衹因今日有一起強盜,來村坊裏四下劫掠,臨走時分,卻遺下這條大漢,獨自在雪地裏亂撞,我們見他孤身可欺,大傢冒死上前,把他拿下,解來請太守發落!」府尹喝令推到當面,衹見凜巍巍一條大漢,紫黑闊臉,鬢邊一搭朱砂記,上長一大撮黑黃毛,眼射兇光,滿身殺氣。府尹一拍案子,喝令:「左右與我拖下去打!」那漢子瞋目叫道:「老爺是梁山泊赤發鬼劉唐,俺自晦氣,着了你們手腳。今日壞了俺一個,後日俺宋公明哥哥前來,把這裏大小村坊都洗蕩了。」府尹大怒道:「左右快些動手,與我着力痛打這廝!」衆公人一聲呼喝,把劉唐倒拖下去。劉唐大叫道:「你們這班鳥人,衹管用力打,俺若叫了一聲,不算梁山泊好漢!」剛打得二三十下,衹見小張良轉上廳來,嚮府尹耳邊說了幾句,府尹便喝:「住手,且將這廝押入大牢,卻再理會。」府尹退堂,衆百姓也自散出,嚮各處找所在安身。當晚閤城嚴防,徹夜梭巡,竟沒有事變發作。聞達因說道:「小張良這廝自負多智,一派疑神疑鬼,俺今再不相信他!」次日,陽光匿景,地上積雪更厚,山巔樹杪,皚皚一白,好個銀裝世界。兗州守城衆軍士,都因天冷難當,手僵足凍,大傢縮做一團,躲下城垛子下去,主將也自禁壓不得。
是日黃昏時分,宋江升帳,令秦明、楊林、鄧飛做一隊,魯智深、李逵做一隊,朱仝、雷橫做一隊,呼延灼、韓滔、彭玘做一隊,徐寧、史進做一隊,林沖、黃信做一隊,六隊一十四員頭領,各引馬步軍兵,如此如此。又令軍政司分發下火酒,牛肉,人各一份,一更飽餐,二更進發,大傢得令而去。其餘幾員頭領,鎮守中軍。將近夜半,宋江、公孫勝、花榮三騎同出大帳,衹見寒氣彌天,雪花滿地,兗州城頭上號燈黯淡,夜景淒寂,衹有刁鬥之聲,風傳入耳,十分清晰。三人立馬有頃,正對着城頭遠望,猛聽得一聲霹靂,一個流星炮飛入半天,接着兗州城中紅光燭天,幾處起火。
不因這場大火,怎教衆好漢攻開偌大一座城池,殺傷數千百條性命。直教:刀光影裏人頭滾,火焰叢中大廈傾。正是:除惡鋤姦豪傑喜,橫屍濺血鬼神驚。畢竟兗州城中何故起火,且聽下回分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梁山好漢 |
|
|
古本序 盧俊義梁山驚惡夢 嵇叔夜草堂執長弓 | 第一回 及時雨論功讓馬 青眼虎奉命築亭 | 第二回 丁九郎真誠款客 段孔目假話欺人 | 第三回 燕青失陷大名城 史進氣走玄通觀 | 第四回 九紋竜大鬧黑風岡 玉麒麟親下梁山泊 | 第五回 高沖漢中槍殞命 欒廷玉奉召興兵 | 第六回 劉唐索超同被擒 李逵關勝雙中箭 | 第七回 黑旋風劫寨遇張清 宋公明詭言斬孫立 | 第八回 布疑陣叫反出林竜 設奇謀大敗欒廷玉 | 第九回 鄆州城刁奴陷主 梁山泊義僕鳴冤 | 第十回 忠義堂點將分兵 鄆州府反牢劫獄 | 第十一回 碎剮衙內李應報仇 撞破頭顱韓忠殉主 | 第十二回 林教頭病臥梁山泊 花和尚誤走富安莊 | 第十三回 富太公有意擒僧 魯智深無心遇盜 | 第十四回 除強暴火燒截雲嶺 報冤仇屠洗富安莊 | 第十五回 朱笏山英雄設計 沂州府惡少亡身 | 第十六回 聞統製大戰朱笏山 高太守生還沂州府 | 第十七回 宋公明夢入東京 公孫勝神遊北嶽 | 第十八回 白虎神劫糧捉周通 黃竜道鬥法敗樊瑞 | 第十九回 入雲竜破陣收吳角 黑旋風避席鬥閻光 | 第二十回 混江竜重臨舊地 分水犀追訴前情 | 第二十一回 揭陽嶺李俊祭亡靈 黃流村穆弘遘警變 | 第二十二回 癩頭黿鄉裏逞豪強 油簽子山村傳密信 | 第二十三回 沒遮攔誅酆都黑煞 癩頭黿鬥浪裏白跳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