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故鄉在紙上:一個村莊的歷史和命運 》
第38節:絶 招
潦寒 Lao Han
天說變就變了,民國也換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了,可是沒有變的是馬無理前妻的心和馬無理的處境。馬無理自覺對不起前妻,也從不主動找她。她見馬無理,總是從鼻子裏冷冷地吭一下,側身而過。
馬無理一個人操持着兩個孩子,馬無理的前妻一個人寡居,冷眼看着忙得焦頭爛額的馬無理,直到兩個孩子都長成大人,各自成了傢。
後來,我上小學時,常從馬無理傢門口過,看着這個留着白鬍子的老頭,仍是很樂觀的樣子,很是好笑。而馬無理的前妻就住在我們學校的後面第一傢。
好多年,我都不知道他們曾經是夫妻。
絶 招
原子彈放在倉庫裏,比施放出來時的威懾力大得多。
--卡特
寶德從伏牛學藝回來了。
劉傢四兄弟聽到消息之後,要給寶德一個下馬威,拎着棍子找到了寶德傢,對着張傢的大門駡:別看他媽的在什麽鳥地方學了幾招花拳綉腿,有種的出來跟爺比試比試。
張劉兩傢是世仇。三年前,張劉兩傢又一次械鬥,劉傢四兄弟將人丁不旺的張傢打得落花流水,寶德爹被打得在床上躺了兩個月纔有好轉,族長為此事調解好幾次,都沒有結果。至此,寶德爹一怒之下將獨生子用了兩車芝麻錢送到伏牛山學武。寶德坐在屋裏,聽着外面劉傢兄弟叫駡,一聲不吭。外面的人越圍越多,議論聲越來越大:
別看寶德在外面學了幾年,一對四還是要吃大虧的。
那不一定,學武學個兩三年,打個三四個人還不是稀鬆平常。
如果他能打四個人,別說他兄弟四個在傢門口駡了,回來就直接找上門教訓他們了。
說着說着,爭論的人也面紅耳赤地吵起了。劉傢兄弟見寶德不出來,越駡越有勁,越駡越難聽。寶德爹一會兒聽得臉都紫了,嘩的一下把傢裏茶壺摔了。"我養個兒子不如一頭豬。白花我兩車芝麻錢。"寶德的臉由白到紅,由紅到紫,由紫到緑,反反復復有兩袋煙的工夫,一聲斷喝,手起掌落,屋內的黑四方桌"嘩"一下四腿落地,堆在那裏了。
"這是拍在桌子上了,如果拍在人腦袋上,不把腦漿一下拍出來纔怪呢!看熱鬧的人哄一下子散了。劉傢四兄弟一聲也不敢吭灰溜溜地走了。
事後多年,人們纔知道寶德那天為什麽衹拍桌子。寶德到伏牛山學武的頭三年,老師什麽也沒有教他,衹讓他每天到河裏擔水,進出門在門口的拴馬石上拍三下。寶德在拴馬石上拍出一個手印時,剛好三年期滿。然而,也就是這一巴掌,不但鎮住了劉傢兄弟,連附近村的地痞流氓一聽到慄門張的寶德,都懼三分。
寶德第二次出手是在我們村的青苗會上。那年村裏唱大戲,從武威來一個耍九節鋼鞭的劉姓賣藝人。在戲臺後的小廟臺擺場子,鑼一敲,說了一通江湖客套話,開始掄九節鞭。賣藝的鞭的確耍得好,掄起衹見鞭影重重,虎虎生風。村西頭的張老二在酒鋪裏剛喝過,從那經過,看舞鞭的舞得好,順手拾起一塊小磚頭,擲了過去。磚頭被鞭封在了外面。舞鞭的劉師傅停了下來,看了一眼醉醺醺的張老二說:"別說扔一個磚頭,再讓你扔十個,也甭想沾到我身上的一根汗毛。"張老二哪能服,從小廟臺後抱來一堆磚頭瓦片,一個接一個地嚮劉師傅扔去,果真被一一擋開。劉鞭師的名聲隨着青苗會傳開了。
青苗會最後一天,劉鞭師狂了起來,在小廟臺放開話,別說有人嚮他扔磚頭瓦片,就是拎一桶水,衹要能潑在他身上,就拜師重學。擠在人群中的寶德先是沒有吭聲,直到聽劉鞭師越說越狂,實在聽不下去了,抄起腳下新買的竹籃子,一伸手,套在正舞鞭的劉鞭師的脖子上。羞得劉鞭師撲通一下給寶德跪下了。
寶德在伏牛山學了九年武藝。
據人們說,寶德有一個絶招--掃堂腿。一腿下去,能把碗口粗的小樹掃倒。然而,這一絶招,寶德一生衹用一次,卻死在了絶招上。
寶德四十一歲那年,從光山縣來兩個人,拜在門下。一試手,寶德發覺這兩個人都是學成的人,便沒有下工夫教,衹是平常的練練把勢踢踢腿之類的。那兩個人跟着寶德兩年,什麽也沒有學成,提出謝師回傢。寶德送兩個徒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春風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序一:為責任而寫作 | 第2節: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 第3節:高高的慄木門樓(1) | 第4節:高高的慄木門樓(2) | 第5節:高高的慄木門樓(3) | 第6節:高高的慄木門樓(4) | 第7節:高高的慄木門樓(5) | 第8節: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 | 第9節:紙上的痛苦(1) | 第10節:紙上的痛苦(2) | 第11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1) | 第12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2) | 第13節:傳統的覆滅(1) | 第14節:傳統的覆滅(2) | 第15節:忍耐與善良(1) | 第16節:忍耐與善良(2) | 第17節:與生俱來的高貴(1) | 第18節:與生俱來的高貴(2) | 第19節:家乡的人命案(1) | 第20節:家乡的人命案(2) | 第21節:家乡的人命案(3) | 第22節:在嬗變中沒落(1) | 第23節:在嬗變中沒落(2) | 第24節:在嬗變中沒落(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