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7.????路(下)(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十二圩,地處儀徵市東南長江邊,自漢代至明、清,儀徵均為????運、漕運要道,兩淮産????在這裏集散,江南的糧食也都從這裏轉運北方。十二圩由於是重要的江灣碼頭,清同治十二年(1873),淮????總棧設在十二圩。此後數十年,十二圩一直作為淮南????運的中轉站並由此興旺起來。
漢口有條淮????巷
漢口漢正街有一條300多米長的小巷,名叫“淮????巷”。這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在清代卻是販賣淮????的商人集中居住和交易的場所,曾經盛極一時。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6),建立了商人壟斷公????運銷的“綱法”,由商人運銷的????叫“綱????”。據《漢陽縣志》所說,萬歷初年,????商的巨大????船在一般碼頭無法停泊,便“群聚武昌之金沙洲,此漢口????行之始也”。漢水沿漢正街一帶的碼頭便於停靠大型????船,從此淮南綱????就由長江船運至漢口停集,然後再分銷湖北省各州縣口岸。漢口的淮????經銷業務,逐年不斷興旺。
據乾隆《漢陽府志》記述,至清代乾隆年間,戶部明確規定湖北、湖南兩省淮????在漢口分銷,漢口鎮的“????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上,十五省中,亦未有可與匹者”。淮????巷因地處漢正街中段,又靠近漢水的各大碼頭,很自然成為淮????貿易中心。
清代額派淮????的辦法是發行“引憑”,每“引”可販????364斤。雍正、乾隆年間,湖北額派淮????557092引,後又加至559618引,2.03億斤。
漢口????業在嘉慶、道光年間更盛極一時,至鹹豐元年(1851),運銷淮????達4億斤,各地????商紛紛集居漢口,形成“十裏通津駐????艘”的盛況。
這個時期,也是淮????的鼎盛時期,????價不斷上漲,????商們都發了大財。康熙年間,每引????價銀四兩四錢(《續輯漢陽縣志》),而到了清末,每引????賣至銀三十餘兩。飛漲的????價,讓時人發出了這樣的慨嘆:“楚中數百萬生靈之膏血,無不輸於淮上。”
????商們發了財,便大肆揮霍,在漢口蓋起了許多園亭,《漢口叢談》記載江蘇丹徒????商包雲舫經營淮????“手緻數萬金”,他修建的怡園,為“漢上勝地”。
辛亥革命以後,“綱????”制度廢除。經營淮????的????商們有的改業,有的回原籍,漢口的淮????巷也就冷落下來了。
????津皤灘
皤灘古鎮,位於浙江仙居中部的河𠔌平原上。
皤灘是五溪匯合點,朱姆溪、萬竹溪、九都坑溪、在黃榆坑同點匯入永安溪,故皤灘有夜觀五月(指五個月亮倒影)之景。皤灘又是水陸交通交匯之地,沿靈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灘攏岸,通往浙西的蒼嶺古道也在皤灘起步,是古代浙東南山鄉的一個著名商埠和古代食????之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碼頭,是一顆燦爛的????路明珠。
在長期的食????交易中發展起來的皤灘古鎮,清代中期已是頗具規模,長達2公裏的主街道呈“竜”形,鵝卵石鋪嵌,彎麯有緻,譽為“浙江第一古街”。
古鎮擁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留下的豐富的歷史遺跡,現存古建築1500多間,古街兩旁古店鋪林立,茶樓、酒肆、書院義塾、祠堂廟宇、電話局等應有盡有,各種裝飾圖案意境幽古,老字號招牌流金溢彩。
街面櫃臺多以石板砌成,是別具一格的景緻。古街內還有桐江書院,它是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兩度講學的地方。
皤灘古鎮舊時是食????貿易的中轉站,通過水路將????場生産的食????運至皤灘,然後通過蒼嶺古道運往內地。現存的永康埠、麗水埠、武義埠、縉雲埠和官埠五處遺址,是皤灘曾作為????路重鎮的重要證明。這些埠址並無嚴格的界綫,也不是一般的水陸交換碼頭,它是古代不同地域居民在皤灘設立的食????採購中心。從保存至今的石壘????倉前,仿佛還可以聽到往日運????工匆匆的腳步聲。
因????興盛的皤灘,也出現過許多因????發傢的富商巨豪。富商們氣派的建築、寬敞的庭院、精緻的牛腿雕刻、精美的鵝卵石鑲嵌圖案,無不顯示着昔日的榮耀。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