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正解金陵十二钗   》 第38节:自相矛盾      周思源 Zhou Saiyuan

  生活中的废太子并不是被废后没活很久,而是第二次被废后还活了足足十二年。这个元春"原型"被选入宫应该在十五岁左右,或者更大,这从第四回宝钗进京为了"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可以看出。次年宝钗十五岁及笄,那个生日特别,引起了不少误会。即使按照十五岁算,而十七、十八回明确交代,元春入宫前教过宝玉,宝玉三四岁时就已经认了几千字。所以元春入宫时宝玉不会小于三四岁,只会大于此数。而元春"原型"即使最迟是废太子临死(死于雍正二年即1724年)前不久才被分配到他身边的,那么元春"原型"在所谓乾隆元年(1736)省亲时至少已经在宫中十三个年头、整整十二年了。也就是说,元春入宫时宝玉还没有出生,这显然错了。
  确定元春入宫时间还有一个重要坐标,就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到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而说到元春时则说,"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冷子兴谈及元春时的"现",和介绍宝玉时的"如今",应该是同一年,至少应当是说话前不久元春才入宫,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否则就会说"去年"或某年。因此这时元春应在十五至十七岁的样子,太小了她不可能参加秀女的选拔;也不会太大,因为她这种出众的才貌,应当是第一次参选就被选中。因此小说中的元春比宝玉大八九岁的样子,她亲自教了宝玉好几年。按照这个文本数据,和那种说法就更加对不上了,因为如果元春"原型"在所谓乾隆元年(1736)省亲时至少已经在宫中十三个年头、整整十二年,那么,要么她入宫时宝玉还没有出生,要么她省亲时宝玉已经二十岁了。而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小说内容,我们应该以曹雪芹所写的文本为准。因此所谓元春"原型"在废太子和弘皙身边曾经待过的推测不能成立。
  至于说贾元春二十年来,一直在判断一个人究竟是谁……她所判断的,就是小说里面的秦可卿。据说元春比秦可卿大四五岁,从元春四五岁记事时起,她就发现自己家族中的一个"神秘女性"。她对这个"神秘女性"一直"辨"了二十年。这样就又出现了悖论,而且持此说者自相矛盾。
  因为据说藏匿在曹家的秦可卿不但可以跟自己的家族保持秘密联系,还可以和皇族里其他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而不予揭示的同情者,以及真以为她是曹家媳妇的、又还接纳曹家的王公贵族,比如康熙的二十一阿哥允禧那样的家庭中的女眷公开来往。另外,据说贾府不但是贾母、贾政等许多主子,就连焦大这样的仆人都知道秦可卿的"真实"来历。那么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了:这个在贾府早已成为公开秘密而且在相当大的社交圈子里都知晓的事情,十五岁以后才离家的元春怎么会不知道?哪里要为此"辨"二十年!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人都知道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秦可卿居然都可以和那个远在几十里外行动受到严格限制的家族保持联系,甚至短时间地或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到郑家庄的亲王府里去住;还与不少王公贵族的女眷公开来往。清史上从无类似记载。这种严重违制之事,在对政敌严密监视处置极其严厉而且一个比一个更厉害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决不可能发生。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很容易找到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史稿》第二册和第三册关于康熙、雍正、乾隆的几篇"纪",就明白他们是如何毫不留情地严厉地处置那些稍有违旨的高官了。
  据说:在允礽第二次被废(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前夕,允礽的家族曾经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把即将临盆的一个妇女生的孩子偷渡出宫殿,寄养到贾府。我们且不说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有没有这种"偷渡、寄养"的可能性,我们来算算这个"秦可卿"应该多大年纪。允礽第一次被废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四十八年三月复立。第二次被废是康熙五十一年(1713)十月,那么到所谓事情发生巨变的雍正暴死(1735)乾隆即位时,秦可卿应该二十三岁(古时都用虚岁)了。而十三回明确交代,贾蓉二十岁。贵族之家不兴民间"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八,家要发"之类的做法,秦可卿不可能比贾蓉大三岁。这个岁数已经超过二十岁左右的王熙凤了。再从秦钟的年龄来看,也对不上号。秦业当时将可卿从养生堂抱回家时,她只能是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不会超过一周岁。如果秦可卿已经好几岁了,那就不叫"抱"养而叫"领养"。秦业五旬之上才得了秦钟,而秦钟出场时是十二三岁,秦业年近七旬。所以秦业抱养可卿时应该不到五十,那么在秦钟十二三岁时秦可卿不会超过二十岁。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到宝玉七八岁,当时元春已经入宫。而第九回说宝玉和秦钟"一样的年纪",所以元春入宫时秦可卿还没有嫁过来呢。
  即使说元春"辨"了二十年才"辨"明白秦可卿的底细,那么她告密的动机是什么?难道她不怕这样做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么?
  据说她这样做有三个目的:一是要坚持原则,自己是皇家的人,有揭发的义务;二是要保护自己的家族;三是她有往上爬的愿望。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按照前面关于秦可卿的叙述,这么多人都知道秦可卿的来历,在告密成风的清代,皇帝早就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了,也就用不着元春告密了。即使皇帝不知道,据说由于皇帝喜欢元春,她的告密,体现了对皇帝的忠诚,于是皇帝对贾家藏匿皇家骨肉的事情就不予追究了;不但不追究,秦可卿自杀后皇帝考虑到家丑不可外扬,所以派大太监参与祭奠,以免社会上的人知道真相。有必要指出,"皇家骨肉"和"罪人之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皇家有难,那么藏匿皇家骨肉功莫大焉。而藏匿一再试图推翻皇帝的阴谋集团首领的女儿,则是灭门甚至灭几族之罪!皇帝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反对自己的阴谋集团借秦可卿出殡之机大聚会么?对任何一点冒犯皇家权威的言辞都格杀勿论的乾隆皇帝,居然能够容忍此事,岂非咄咄怪事!再说了,这个阴谋集团反对的不仅是他这个"今上",还有他的"皇考"即父皇雍正,而且那个废太子是被他祖父康熙皇帝两次废了的。乾隆怎么敢如此违抗父皇和祖父皇帝的旨意?他那样做岂不要背上不孝与违背祖制的罪名!元春何等聪明的人,她不会不明白,如果真有一个反对三代皇帝的首领之女藏匿在自己家中,那么她的告密就必将使整个家族彻底覆灭--那就不是抄家的问题了,而是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都将被杀掉,连她母亲、祖母也将远远发配为奴。所以即使元春"坚持原则",也不可能为了家族利益出此下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百家讲坛
第1节:前言第2节:误读造成许多谜
第3节:秦可卿艺术形象第4节:乳名兼美字可卿
第5节:不正常的男女关系第6节:给秦可卿看病的不是御医
第7节:混饭吃久惯行医第8节:用那棺木纯属偶然
第9节:真的假货第10节:存在着一个悖论
第11节:秦可卿出身的秘密第12节:某亲王之女的旁证
第13节:不以异姓相视第14节:怎样认定弃婴的出身
第15节:可以肯定秦业是个清官第16节: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第17节:秦可卿责任的两个关键第18节: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态度
第19节:红学中还有多少学第20节: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第21节:贾宝玉即是曹雪芹第22节:蛛丝马迹
第23节: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第24节: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