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 儒林外史   》 第三十七回 祭先聖南京修禮 送孝子西蜀尋親      吳敬梓 Wu Jingzi

  話說虞博士出來會了這幾個人,大傢見禮坐下。遲衡山道,“晚生們今日特來,泰伯祠大祭商議主祭之人,公中說,祭的是大聖人,必要個賢者主祭,方為不愧,所以特來公請老先生。”虞博士道:“先生這個議論,我怎麽敢當?衹是禮樂大事,自然也願觀光。請問定在幾時?”遲衡山道:“四月初一日。先一日就請老先生到來祠中齋戒一宿,以便行禮。”虞博士應諾了,拿茶與衆位吃,吃過,衆人辭了出來,一齊到杜少卿河房裏坐下。遲衡山道:“我們司事的人,衹怕還不足。”杜少卿道:“恰好敝縣來了一個敝友。”便請出臧茶與衆位相見,一齊作了揖。遲衡山道:“將來大祭也要藉先生的光。”臧蓼齋道:“願觀盛典。”說罷,作別去了。
  到三月二十九日,遲衡山約齊杜儀、馬靜、季萑、金東崖、盧華士、辛東之、蘧來旬、餘夔、盧德、虞感祁、諸葛佑、景本蕙、郭鐵筆、蕭鼎、儲信、伊昭、季恬逸、金寓劉、宗姬、武書、臧茶,一齊出了南門,隨即莊尚志也到了。衆人看那泰伯祠時,幾十層高坡上去,一座大門,左邊是省牲之所。大門過去,一個大天井。又幾十層高坡上去,三座門。進去一座丹墀。左右兩廊奉着從祀歷代先賢神位,中間是五間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爐、燭臺。殿後又一個丹墀,五間大樓。左右兩傍,一邊三間書房。衆人進了大門,見高懸着金字一匾“泰伯之祠”。從二門進東角門走,循着東廊一路走過大殿,擡頭看樓上,懸着金字一匾“習禮樓”三個大字。衆人在東邊書房內坐了一會。遲衡山同馬靜、武書、蘧來旬開了樓門,同上樓去,將樂器搬下樓來,堂上的擺在堂上,堂下的擺在堂下。堂上安了祝版,香案傍樹了麾,堂下樹了庭燎,二門傍擺了盥盆、盥悅。
  金次福、鮑廷璽兩人領了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瑟的、司管的、司鞀鼓的、司祝的、司敏的、司笙的、司鏞的、司蕭的、司編鐘的、司編磬的,和六六三十六個俏舞的孩子,進來見了衆人。遲衡山把簽、翟交與這些孩子。下午時分,虞博士到了。莊紹光、遲衡山、馬純上、杜少卿迎了進來。吃過了茶,換了公服,四位迎到省牲所去省了牲。衆人都在兩邊書房裏齋宿。
  次日五鼓,把祠門大開了,衆人起來,堂上、堂下、門裏、門外、兩廊,都點了燈燭,庭燎也點起來。遲衡山先請主祭的博士虞老先生,亞獻的徵君莊老先生;請到三獻的,衆人推讓,說道:“不是遲先生,就是杜先生。”遲衡山道:“我兩人要做引贊,馬先生係浙江人,請馬純上先生三獻。”馬二先生再三不敢當,衆人扶住了馬二先生,同二位老先生一處。遲衡山、杜少卿先引這三位老先生出去,到省牲所拱立。遲衡山、杜少卿回來,請金東崖先生大贊;請武書先生司麾;請臧茶先生司祝;請季萑先生、辛東之先生、餘夔先生司尊;請蘧來旬先生、盧德先生、虞感祁先生司玉;請諸葛佑先生、景本意先生、郭鐵筆先生司帛;請蕭鼎先生、儲信先生、伊昭先生司稷;請季恬逸先生、金寓劉先生、宗姬先生司饌。請完,命盧華士跟着大贊金東崖先生,將諸位一齊請出二門外。
  當下祭鼓發了三通,金次福、鮑廷璽兩人領着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瑟的、司管的、司鞀鼓的、司祝的、司敏的、司笙的、司鏞的、司蕭的、司編鐘的、司編磬的,和六六三十六個俏舞的孩子,都立在堂上堂下。
  金東崖先進來到堂上,盧華士跟着。金東崖站定,贊道:“執事者,各司其事!”這些司樂的都將樂器拿在手裏。金東崖贊:“排班。”司麾的武書,引着司尊的季筐、辛東之、餘夔,司玉的蘧來旬、盧德、虞感祁,司帛的諸葛佑,景本蕙、郭鐵筆,入了位,立在丹墀東邊:引司祝的臧茶上殿,立在祝版跟前;引司稷的蕭鼎、儲信、伊昭,司饌的季恬逸、金寓劉、宗姬,入了位,立在丹墀西邊。武書捧了麾,也立在西邊衆人下。金東崖贊:“奏樂。”堂上堂下,樂聲俱起。金東崖贊:“迎神。”遲均、杜儀各捧香燭,嚮門外躬身迎接。金東崖贊:“樂止。”堂上堂下,一齊止了。
  金東崖贊:“分獻者就位。”遲均、杜儀出去引莊徵君、馬純上進來,立在丹墀裏拜位左右兩邊。金東崖贊:“主祭者就位。”遲均、杜儀出去引虞博士上來,立在丹墀裏拜位中間。遲均、杜儀一左一右,立在丹墀裏香案傍。遲均贊:“盥洗。”同杜儀引主祭者盥洗了上來。遲均贊:“主祭者詣香案前。”香案上一個沉香筒,裏邊插着許多紅旗,杜儀抽一枝紅旗在手,上有“奏樂”二字。虞博士走上香案前。遲均贊道:“跪。升香。灌地。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復位。”杜儀又抽出一枝旗來:“樂止。”金東崖贊:“奏樂神之樂。”金次福領着堂上的樂工,奏起樂來。奏了一會,樂止。
  金東崖贊:“行初獻禮。”盧華士在殿裏抱出一個牌子來,上寫“初獻”二字。遲均、杜儀引着主祭的虞博士,武書持麾在遲均前走。三人從丹墀東邊走,引司尊的季萑、司玉的蘧來旬、司帛的諸葛佑,一路同走;引着主祭的從上面走。走過西邊,引司稷的蕭鼎、司饌的季恬逸,引着主祭的從西邊下來,在香案前轉過東邊上去。進到大殿,遲均、杜儀立於香案左右。季萑捧着尊,蘧來旬捧着玉,諸葛佑捧着帛,立在左邊;蕭鼎捧着稷,季恬逸捧着饌,立在右邊。遲均贊:“就位。跪。”虞博士跪於香案前。遲均贊:“獻酒,”季萑跪着遞與虞博士獻上去。遲均贊:“獻玉。”蘧來旬跪着遞與虞博士獻上去。遲均贊:“獻帛。”諸葛佑跪着遞與虞博士獻上去。遲均贊:“獻稷。”蕭鼎跪着遞與虞博士獻上去。遲均贊:“獻饌。”季恬逸跪着遞與虞博士獻上去。獻畢,執事者退了下來。遲均贊:“拜,興;拜,興:拜,興;拜,興。’
  金東崖贊:“一奏至德之章,舞至德之容。”堂上樂細細奏了起來。那三十六個孩子,手持簽、翟,齊上來舞。樂舞已畢。金東崖贊:“階下與祭者皆跪。讀祝文。”臧茶跪在祝版前,將祝文讀了。金東崖贊:“退班。”遲均贊:“平身。復位。”武書、遲均、杜儀、季萑、蘧來旬、諸葛佑、蕭鼎、季恬逸引着主祭的虞博士,從西邊一路走了下來。虞博士復歸主位,執事的都復了原位。
  金東崖贊:“行亞獻禮。”盧華士又走進殿裏去抱出一個牌子來,上寫“亞獻”二字。遲均、杜儀引着亞獻的莊徵君到香案前。遲均贊:“盥洗。”同杜儀引着莊徵君盥洗了回來。武書持麾在遲均前走。三人從丹墀東邊走,引司尊的辛東之、司玉的盧德、司帛的景本意,一路同走;引着亞獻的從上面走。走過西邊,引司稷的儲信、司饌的金寓劉,引着亞獻的又從西邊下來,在香案前轉過東邊上去。迸到大殿,遲均、杜儀立於香案左右。辛東之捧着尊,盧德捧着玉,景本蕙捧着帛,立在左邊;儲信捧着稷,金寓劉捧着饌,立在右邊。遲均贊:“就位。跪。”莊徵君跪於香案前。退均贊:“獻酒。”辛東之跪着遞與莊徵君獻上去。遲均贊:“獻玉。”盧德跪着遞與莊徵君獻上去。遲均贊:“獻帛。”景本蕙跪着遞與莊徵君獻上去。遲均贊:“獻稷。”儲信跪着遞與莊徵君獻上去。遲均贊:“獻饌。”主寓劉跪着遞與莊徵君獻上去。各獻畢,執事者退了下來。遲均贊:“拜,興;拜,興;拜,興,拜,興。”
  金東崖贊:“二奏至德之章,舞至德之容,”堂上樂細細奏了起來。那三十六個孩子,手持簽、翟,齊上來舞。樂舞已畢。金東崖贊:“退班。”遲均贊:“平身。復位。”武書、遲均、杜儀、辛東之、盧德、景本蕙、儲信、金寓劉引着亞獻的莊徵君,從西邊一路走了下來。莊徵君復歸了亞獻位,執事的都復了原位。
  金東崖贊:“行終獻禮。”盧華士又走進殿裏去抱出一個牌子,上寫“終獻”二字。遲均、杜儀引着終獻的馬二先生到香案前。遲均贊:“盥洗。”同杜儀引着馬二先生盥洗了回來。武書持麾在遲均前走。三人從丹墀東邊走。引司尊的餘夔、司玉的虞感祁、司帛的郭鐵筆,一路同走;引着終獻的從上面走。走過西邊,引司稷的伊昭、司饌的宗姬,引着終獻的又從西邊下來,在香案前轉過東邊上去。進到大殿,遲均、杜儀立於香案左右。餘夔捧着尊,虞感祁捧着玉,郭鐵筆捧着帛,立在左邊;伊昭捧着稷,宗姬捧着饌,立在右邊。遲均贊:“就位。跪。”馬二先生跪於香案前。遲均贊:“獻酒。”餘夔跪着遞與馬二先生獻上去。遲均贊:“獻玉。”虞感祁跪着遞與馬二先生獻上去。遲均贊:“獻帛。”郭鐵筆跪着遞與馬二先生獻上去。遲均贊:“獻稷,”伊昭跪着遞與馬二先生獻上去。遲均贊:“獻饌。”宗姬跪着遞與馬二先生獻上去。獻畢,執事者退了下來。遲均贊:“拜,興;拜,興;拜,興;拜,興。”
  金東崖贊:“三奏至德之章,舞至德之容。”堂上樂細細奏了起來。那三十六個孩子,手持簽、翟,齊上來舞。樂舞已畢。金東崖贊:“退班。”遲均贊:“平身。復位。”武書、遲均、杜儀、餘夔、虞感祁、郭鐵筆、伊昭、宗姬,引着終獻的馬二先生從西邊一路走了下來。馬二先生復歸了終獻位,執事的都復了原位。
  金東崖贊:“行侑食之禮。”遲均、杜儀又從主祭位上引虞博士從東邊上來,香案前跪下。金東崖贊:“奏樂,”堂上堂下樂聲一齊大作。樂止。遲均贊:“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金東崖贊:“退班。”遲均、杜儀引虞博士從西邊走下去,復了主祭的位。遲均、杜儀也復了引贊的位。金東崖贊:“撤饌。”杜儀抽出一枝紅旗來,上有“金奏”二字。當下樂聲又一齊大作起來。遲均、杜儀從主位上引了虞博士,奏着樂,從東邊走上殿去,香案前跪下。遲均贊:“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金東崖贊:“退班。”遲均、杜儀引虞博士從西邊走下去,復了主祭的位。遲均、杜儀也復了引贊的位。杜儀又抽出一枝紅旗來:“止樂。”金東崖贊:”飲福受胙。”遲均、杜儀引主祭的虞博士、亞獻的莊徵君,終獻的馬二先生,都跪在香案前,飲了福酒,受了胙肉。金東崖贊:“退班。”三人退下去了。金東崖贊:“焚帛。”司帛的諸葛佑、景本蕙、郭鐵筆,一齊焚了帛。金東崖贊:“禮畢。”衆人撤去了祭器、樂器,換去了公服,齊往後面樓下來。金次福、鮑廷璽帶着堂上堂下的樂工和俏舞的三十六個孩子,都到後面兩邊書房裏來。
  這一回大祭,主祭的虞博士、亞獻的莊徵君、終獻的馬二先生,共三位。大贊的金東崖、副贊的盧華士、司祝的臧荼,共三位。引贊的遲均、杜儀,共二位。司麾的武書一位。司尊的季萑、辛東之、餘夔,共三位。司玉的蘧來旬、盧德、虞感祁,共三位。司帛的諸葛佑、景本蕙、郭鐵筆,共三位。司稷的蕭鼎、儲信、伊昭,共三位。司饌的季恬逸、金寓劉、宗姬,共三位。金次福、鮑廷璽二人領着司球的一人、司琴的一人、司瑟的一人、司管的一人、司鼓鼓的一人、司祝的一人、司敏的一人、司笙的一人、司鏞的一人、司蕭的一人、司編鐘的、司編磬的二人,和俏舞的孩子共是三十六人。通共七十六人。
  當下廚役開剝了一條牛、四副羊,和祭品的餚饌菜蔬都整治起來,共備了十六席:樓底下襬了八席,二十四位同坐,兩邊書房擺了八席,款待衆人。吃了半日的酒,虞博士上轎先進城去。這裏衆位也有坐轎的,也有走的。見兩邊百姓,扶老攜幼,挨擠着來看,歡聲雷動。馬二先生笑問:“你們這是為甚麽事?”衆人都道:“我們生長在南京,也有活了七八十歲的,從不曾看見這樣的禮體,聽見這樣的吹打。老年人都說這位主祭的老爺是一位神聖臨凡,所以都爭着出來看。”衆人都歡喜,一齊進城去了。
  又過了幾日,季萑、蕭鼎、辛東之、金寓劉來辭了虞博士,回揚州去了。馬純上同蘧驗夫到河房裏來辭杜少卿,要回浙江。二人走進河房,見杜少卿、臧荼又和一個人坐在那裏。蘧驗夫一見,就嚇了一跳,心裏想道:“這人便是在我婁表叔傢弄假人頭的張鐵臂!他如何也在此?”彼此作了揖。張鐵臂見蘧驗夫,也不好意思,臉上出神。吃了茶,說了一會辭別的話,馬純上、蘧驗夫辭了出來。杜少卿送出大門。蓮驗夫問道:“這姓張的,世兄因如何和他相與?”杜少卿道:“他叫做張俊民,他在敝縣天長住。”蘧驗夫笑着把他本來叫做張鐵臂,在浙江做的這些事,略說了幾句,說道:“這人是相與不得的,少卿須要留神。”杜少卿道:“我知道了。”兩人別過自去。杜少卿回河房來問張俊民道:“俊老,你當初曾叫做張鐵臂麽?”張鐵臂紅了臉道:“是小時有這個名字。”別的事含糊說不出來。杜少卿也不再問了。張鐵臂見人看破了相,也存身不住,過幾日,拉着臧蓼齋回天長去了,蕭金鉉三個人欠了店賬和酒飯錢,不得回去,來尋杜少卿眈帶。杜少卿替他三人賠了幾兩銀子,三人也各回傢去了。宗先生要回湖廣去,拿行樂來求杜少卿題。杜少卿當面題罷,送別了去。
  恰好遇着武書走了來,杜少卿道:“正字兄,許久不見,這些時在那裏?”武書道:“前日監裏六堂合考,小弟又是一等第一。”杜少卿道:“這也有趣的緊。”武書道:“倒不說有趣,內中弄出一件奇事來。”杜少卿道:“甚麽奇事?”武書道:“這一回朝廷奉旨要甄別在監讀書的人,所以六堂合考。那日上頭吩咐下來,解懷脫腳,認真搜檢,就和鄉試場一樣。考的是兩篇《四書》,一篇經文。有個習《春秋》的朋友,竟帶了一篇刻的經文進去。他帶了也罷,上去告出恭,就把這經文夾在捲子裏,送上堂去。天幸遇着虞老師值場,大人裏面也有人同虞老師巡視。虞老師揭捲子,看見這文章,忙拿了藏在靴桶裏。巡視的人問是甚麽東西,虞老師說不相幹。等那人出恭回來,悄悄遞與他:‘你拿去寫。但是你方纔上堂不該夾在捲子裏拿上來。幸得是我看見,若是別人看見,怎了?’那人嚇了個臭死。發案考在二等,走來謝虞老師。虞老師推不認得,說:‘並沒有這句話。你想是昨日錯認了,並不是我。’那日小弟恰好在那裏謝考,親眼看見。那人去了,我問虞老師:“這事老師怎的不肯認?難道他還是不該來謝的?’虞老師道,‘讀書人全要養其廉恥,他沒奈何來謝我,我若再認這話,他就無容身之地了。’小弟卻認不的這位朋友,彼時問他姓名,虞老師也不肯說。先生,你說這一件奇事可是難得?”杜少卿道:“這也是老人傢常有的事。”武書道:“還有一件事,更可笑的緊!他傢世兄賠嫁來的一個丫頭,他就配了姓嚴的管傢了。那奴才看見衙門清淡,沒有錢尋,前日就辭了要去。虞老師從前並不曾要他一個錢,白白把丫頭配了他。他而今要領丫頭出去,要是別人,就要問他要丫頭身價,不知要多少。虞老師聽了這話說道:‘你兩口子出去也好,衹是出去,房錢、飯錢都沒有。’又給了他十兩銀子,打發出去,隨即把他薦在一個知縣衙門裏做長隨。你說好笑不好笑?”杜少卿道:“這些做奴才的有甚麽良心!但老人傢兩次賞他銀子,並不是有心要人說好,所以難得。”當下留武書吃飯。
  武書辭了出去,纔走到利涉橋,遇見一個人,頭戴方巾,身穿舊布直裰。腰係絲縧,腳卞芒鞋,身上掮着行李,花白鬍須,憔悴枯槁。那人丟下行李,嚮武書作揖。武書驚道:“郭先生,自江寧鎮一別,又是三年,一嚮在那裏奔走?”那人道:“一言難盡!”武書道:“請在茶館裏坐。”當下兩人到茶館裏坐下。那人道:“我一嚮因尋父親,走遍天下。從前有人說是在江南,所以我到江南,這番是三次了。而今聽見人說不在江南,已到四川山裏削發為僧去了,我如今就要到四川去。”武書道:“可憐!可憐!但先生此去萬里程途,非同容易。我想西安府裏有一個知縣,姓尤,是我們國子監虞老先生的同年,如令托虞老師寫一封書子去,是先生順路,倘若盤纏缺少,也可以幫助些須。”那人道:“我草野之人,我那裏去見那國於監的官府?”武書道:“不妨。這裏過去幾步就是杜少卿傢,先生同我到少卿傢坐着,我去討這一封書。”那人道:“杜少卿?可是那天長不應徵闢的豪傑麽?”武書道:“正是。”那人道:“這人我倒要會他。”便會了茶錢,同出了茶館,一齊來到杜少卿傢。
  杜少卿出來相見作揖,問:“這位先生尊姓?”武書道:“這位先生姓郭,名力,字鐵山。二十年走遍天下,尋訪父親,有名的郭孝子。”杜少卿聽了這話,從新見禮,奉郭孝子上坐,便問:“太老先生如何數十年不知消息?”郭孝子不好說。武書附耳低言,說:“曾在江西做官,降過寧王,所以逃竄在外。”杜少卿聽罷駭然。因見這般舉動,心裏敬他,說罷,留下行李,“先生權在我傢住一宿,明日再行。”郭孝子道:“少卿先生豪傑,天下共聞,我也不做客套,竟住一宵罷。”杜少卿進去和娘子說,替郭孝子漿洗衣服,治辦酒餚款待他。出來陪着郭孝子。武書說起要問虞博士要書子的話來,杜少卿道:“這個容易。郭先生在我這裏坐着,我和正字去要書子去。”衹因這一番,有分教:用勞用力,不辭虎窟之中;遠水遠山,又入蠶叢之境。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藉名流隱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周蒙師暮年登上第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纔 鬍屠戶行兇鬧捷報
第四回 薦亡齋和尚契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第五回 王秀纔議立偏房 嚴監生疾終正寢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傢 寡婦含冤控大伯第七回 範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裏遇貧交第九回 婁公子捐金贖朋友 劉守備冒姓打船傢
第十回 魯翰林憐纔擇婿 蓬公孫富室招親第十一回 魯小姐製義難新郎 楊司訓相府薦賢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鶯脰腹溯 俠客虛設人頭會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賢問業 馬純上仗義疏財
第十四回 蘧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纔山洞遇神仙第十五回 葬神仙馬秀纔送喪 思父母匡童生盡孝
第十六回 大柳莊孝子事親 樂清縣賢宰愛士第十七回 匡秀纔重遊舊地 趙醫生高踞詩壇
第十八回 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業橫遭禍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牛布衣客死蕪湖關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親戚老夫臥
第二十二回 認祖孫玉圃聯宗 愛交遊雪齋留客第二十三回 發陰私詩人被打 嘆老景寡婦尋夫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