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先以恢复乾隆皇帝效仿汉武帝在昆明湖训练水军旧制的名义,在昆明湖里建造了16艘旧式战舰,调福建水师官员担任教官,装模作样地训练水师。接着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检阅需要,大举修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毁坏的亭台楼阁。
1887年,李鸿章还布置天津机器局为慈禧太后特制了两艘钢质游艇,供慈禧太后泛游昆明湖。
清漪园动工修复的消息,逐渐传开,闹得沸沸扬扬。当时负责旅顺军港建设的袁保龄,在给一位军机章京的私信中讽刺说:“昆明(湖)习水战,赋绝好题目。借款得所藉手,挥洒较易。”
眼见纸包不住火,1888年3月13日,光绪昭示天下:三海修缮将次告竣,现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量加修葺,以备慈舆临幸。园中万寿山大报恩寺、延寿寺,为高宗侍奉宪皇后三次祝嘏之所。敬踵前规,尤臻祥治。恭逢大庆之年,朕恭率群臣,同伸祝嘏。颐和园工程于是转为公开。从此,朝廷内外敢怒不敢言。
1891年1月16日,紫禁城外贞度门发生火灾,火势延伸至太和门。宫廷内外,纷纷传言这是天心示警,为人怨天怒下的不祥之兆。御史群起谏阻,要求慈禧太后“居慈宇宫,节游观”,纷纷受到斥责,并革职永不叙用。
但生性迷信的慈禧太后却不得不有所收敛,发懿旨称:“遇灾知儆,修省宜先。所有颐和园工程,除佛宇及正路殿座外,其余工程一律停止。”
1891年6月4日慈禧太后首次巡幸颐和园之后,工程进度急剧加快,甚至为此冻结了全国海军添置舰炮的费用。
有史料称,颐和园工程的预算为一千万两。实际耗费情况则众说纷纭,从一千万两、三千五百万两、五六千万两到一万万两,莫衷一是,难以考究。【当时的中央财政年收入约为8000万两,购买定远镇远两艘最大型铁甲舰的花费约300万两,福州船政局的开办费约47万两。】
为了这个颐和园工程,慈禧太后至少挪用或占用了几笔巨款,并且这几笔款项都对甲午战争有重大影响:
1.国库存款七八百万两。历年查抄、罚没变卖所得的七八百万两非正项国库存款,是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的首选财源。户部尚书阎敬铭愤然辞职,也未能保祝
2.直奉铁路经费千余万两。当时铁路建设终于启动,“筹款三千万,先通直奉之路。甫至山海关,西后提其余款千余万筑颐和园,大工遂停”。
3.“海军报效捐”数百万两。由于颐和园工程经费严重短缺,光绪十四年,在慈禧示意下,李鸿章与奕寰等密谋策划,由户部和海军衙门出面,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同开“海军报效捐”,卖官鬻爵:两三千两卖实缺州县;四五千两卖实缺知府;七八千两卖实缺道台,“皆以特旨简放,不由吏、户两部”。由于生意不好,户部和海军衙门竞争卖官。户部减价促销,“以七千两银子折合一万”。海军衙门则“其成数既比户部减数倍,于是趋者云起,皆不入户部而入海军焉”。因腾笑中外,遭到御史和张之洞等大臣的强烈弹劾,“海防捐”被迫取消。卖官所得几百万两,全归颐和园。
4.正规海军经费不计其数。光绪十四年,慈禧要求奕寰和李鸿章每年从海军经费中拿出200万两用于颐和园。1891年海军阅兵之后,暂停购买船炮,海军经费大肆用于颐和园,并且“即以海军之人以督大工修颐和园”。有人估计颐和园所挪用海军经费约3千万两。
5.李鸿章以海军建设的名义代为募集、代为储蓄的二百六十万两“生息款”。
当时,“宫中兴作,以三成到工为正例”。也有人说,“吏胥辗转克扣,到工者十得二成而已”。 内务府官吏和太监上下,纷纷借颐和园工程中饱私囊,大发其财,更不在话下。
此外,颐和园建成初期的每日开支约银一万至一万二千两。仅一年花费就超过镇远、定远两艘大型铁甲舰价款之和。
【1.曾国藩以“屡败屡战”闻名于当时,并被今人推崇。慈禧太后的“园子”工程,何尝不也是屡败屡战并最终心满意足呢?“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精神,既可能救亡图强,也可以祸国殃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