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学者 》 女兒眼中的父親——大師顧隨 》
第38節:第四章 苦水詞人(14)
顧之京 Gu Zhijing
父親對抗日戰爭必然勝利的信念,在詞中同樣以麯折幽隱的形式表露出來。如1938年的《臨江仙》:"春風何日約重還。好將雙翠袖,倚竹耐天寒。"春風重還象喻故土的光復;後兩句用杜甫《佳人》詩末二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詩本意即以"佳人"形象寓堅貞的操守與氣節,父親化用杜詩,承繼杜詩的情意,使古代人的詩句有了現代人的情思。1939年《臨江仙》有句:"蒹葭風起正蒼蒼,伊人知好在,留命待滄桑。"用《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以心中的"伊人"象喻懷思中的故國,堅信"伊人好在",自己要"留命"以待如滄海變桑田一樣的光復前景。直到1943年,抗戰已進入第七個年頭,父親對勝利的"佳期"必然到來的信念絲毫不衰--"佳期縱後是佳期。乘風來過我,縹緲載雲旗"。《臨江仙》。
父親在1938年有一首《鷓鴣天》,正是操守與信念的集中表現:
不是新來怯憑欄,小紅樓外萬重山。自添沉水燒心篆,一任羅衣透體寒。凝淚眼,畫眉彎。更翻舊譜待君看。黃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爾許難。
上闋開頭兩句是說,他不忍再看萬重山內被敵人侵占的土地。接下二句說,衹有自己用"沉水"(香名)添"心篆"(心形的香),即憑自己的苦心用力,點燃內心的火焰,不怕周圍透體的嚴寒。下闋重又使用美人畫眉的象喻,以不渝的心志期待故國的光復。最後兼用"黃河千年一清"的傳說與《易經》以河清喻太平盛世兩個典故,寫抗戰必然勝利的信念。
"霰集"、"濡露"兩詞集,全是北平淪陷時期所作,沒有一首不融註着深沉厚重的傢國情思。僅有的兩首敘歡情的詞--《霰集詞》中一首《定風波》、《濡露詞》中一首《清平樂》,在兩部詞集中似有一些"別調"的情味。我想,那定是偶或傳來了抗日戰爭局部戰役勝利的消息,喜而有作,君不見,詞中不是有"南國書來消息好"之句麽?可惜我不知道當時的背景,又無知於抗日戰爭史的細節,不能做出具體的闡釋。
"霰集"、"濡露"兩詞集,應該說較之前此之任何一部詞集,都更具有時代意義,但讀來卻不如前此之作那麽明白曉暢,這是迫於所處時、地的限製,是父親創作時一番苦心用意的體現。
六、"無病"到"濡露",六種詞集所使用的形象
文學作品總是要通過形象來傳達作者的情意。父親的六種詞集所使用的形象,一是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是人世間的事象,一是想象中的幻象。
文學作品離不開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父親詞作取象於大自然中的形象,以之為象徵喻托者前文各詞集已略有所述。而直接以自然景物為描寫對象的詞作中,大自然的景象在父親的筆下也是生動鮮明、充滿了生機與情趣。先看父親筆下的秋日黃花:
黃華好似前年,折來插嚮窗間。窗外一株紅樹,教他與我同看。《荒原詞·清平樂》。
毫無秋日的衰颯冷落,窗間黃花,窗外紅樹,絢爛多彩,鮮明耀目,交映生輝,人與花與葉融為一體,構成了極富生命感發力量的秋情之賦。再看父親筆下的秋日牽牛:
底事悲秋,試倚樓閑眺,一院秋光。牽牛最無氣力,引蔓偏長。疏花數朵,待開時,又怕朝陽。渾不似、葵心嚮日,一枝帶露嬌黃。《味辛詞·漢宮春》上片。
父親極愛花草,但他卻不喜那些沒有骨氣的攀附植物,這正如他反對詩人在作品中"表現多麽沒出息、多軟弱的人生"《駝庵詩話》。,也正如他之不喜豆芽菜,"豆芽菜根本不在泥中,可憐淡而無味"。同上。這樣一番心思情志,在"閑眺""秋光"之時,為牽牛之"無氣力"、之"引蔓偏長"、之"怕朝陽"所觸發,遂藉牽牛這一眼前景物吐露出來。"秋華"、"紅楓"、"牽牛"、"葵心",寫的是自然之景,藴的是人生之情,極富感發的力量。
取象於自然景物是中國舊詩詞傳統的道路,大詩人人人拿手,而"人世間的事象",恰是歷代詞作所欠缺,父親在這方面的取象有着突破傳統的開拓創新意義。人間事象,除"味辛詞"一節所舉示的《木蘭花慢·贈煤黑子》《木蘭花慢·卜者午夜吹笛……》以外,還有極豐富的展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
|
|
| 第1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1) | 第2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2) | 第3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3) | | 第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 | 第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2) | 第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3) | | 第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4) | 第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5) | 第9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6) | | 第10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7) | 第11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8) | 第12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9) | | 第13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0) | 第1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1) | 第1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2) | | 第1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3) | 第1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4) | 第1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5) | | 第19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1) | 第20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2) | 第21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3) | | 第22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4) | 第23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5) | 第24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6)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