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38节:论法语(2)      Li Xian

  进德修业,是可以从践履这些善言展开的。
  (一)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③乎?绎④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第九·二三)
  章旨
  孔子勉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告诫与劝导,而迁善改过。
  注释
  ① 法语之言严正的告诫。
  ② 巽与之言委婉的劝导。巽,音xùn。
  ③ 说音yuè,通"悦"。
  ④ 绎音yì,抽引丝绪,引申有仔细思考省察的意思。
  ⑤ 末与"弗"、"莫"、"无"通。
  析论
  过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即使圣贤也不例外。但圣贤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知错能改,不作掩过饰非的无谓之举。颜渊"不贰过"(《雍也》篇)、孔子忧"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篇),清楚地告示人:不怕有过,就怕有过不能改(《学而》篇)。所以,孔子对"过"有个说法,即"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
  一旦有过而被发现,旁人或许会以严正的辞气加以纠正,或许会以委婉的言语从旁规劝,这应该都要心存感激,虚心接纳的,因为他们找到我们行为、智虑、情性的盲点,还指引可行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改过、寡过,完善德行。可是,往往因为自尊心作祟,我们会不愿意承认自己作错、犯过。所以对于别人严正的指教,表面上虽满口唯诺,心里却不以为然,甚至还嫉恨恚怒;而对于别人和颜委婉的劝导,却只庆幸没有受到苛责,保住了颜面,而不思考其人劝说的微言,发现自己真正的错误所在。这两种态度,都无法改善自己的行为。
  孔子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有的毛病,真值得再三玩味。
  (二)
  有子曰:"信①近于义,言可复②也;恭③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学而》第一·一三)
  章旨
  有子示人:言行交际当以礼、义为依归。
  注释
  ① 信与人约定。
  ② 复践履。
  ③ 恭敬顺。
  ④ 远音yuàn,远离。
  ⑤ 因亲近、依靠。
  ⑥ 宗宗主、效法。
  析论
  任何一个社会,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言说、怎样的人格是合理合宜的,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共识。人只要生活其中,朝夕濡染学习,都会熟悉这些共识,和因此生成的规范。只是,行为规范虽然清楚,但不遵守的,还是不乏其人;而自认遵守却又拘泥不通的,也大有人在。
  就以说话要守信、对人要恭顺、交友要互相信赖这些平常的道理来说吧,有些人便不能做得很好。有人一味要求"说到做到",一旦做到了,反倒造成伤害自己、也连累他人的后果。因为那些话是不应该付诸实行的。毕竟人非绝对完美,平时的说话,往往会受情绪、环境、局势以及自己知识的有限性影响,而违背了理性,其中如果是属于预先承诺的话,怎么能真的去做呢?有人则一心一意对人恭顺,客客气气,却不知道表现过度,极有可能泯灭是非,不辨善恶,风骨尽丧而沦为乡愿,成为人家瞧不起的烂好人。有人则对于朋友全讲义气,不论如何都支持他、信赖他,以为那才够"朋友",有亲切感。却不知道朋友应该互相切磋德行,规劝是非。举凡这等人,都是太固执习见了,以致失去道德判断的自由,拘固不通,似是遵循规范,却残害了规范的真精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序第2节:论道德(1)第3节:论道德(2)第4节:论仁爱(1)
第5节:论仁爱(2)第6节:论仁爱(3)第7节:论仁爱(4)第8节:论仁爱(5)
第9节:论仁爱(6)第10节:论孝友(1)第11节:论孝友(2)第12节:论孝友(3)
第13节:论孝友(4)第14节:论孝友(5)第15节:论修养(1)第16节:论修养(2)
第17节:论修养(3)第18节:论修养(4)第19节:论修养(5)第20节:论修养(6)
第21节:论修养(7)第22节:论修养(8)第23节:论修养(9)第24节:论修养(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