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两千年中国历史中的风云变局:喋血的权杖(精选)   》 三 用野心和梦想书写历史(2)      王觉溟 Wang Jiaoming

  哀帝刘欣一看,这也太快了点吧!?自己刚刚即位,毫无根基,你们故意作出这么漂亮的高姿态,不是陷我于不仁不义吗?谁不知道朝野上下都是你们的人?我要是现在准你辞职,定被千夫所指!你们这招虽然高明,可朕也不傻。这大司马你是肯定要辞的,但不是现在。刘欣有样学样,跟王莽打起了太极。他也下了道诏书,重新起用王莽。为表诚意,他特意派遣了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等四个朝廷重臣代表他去进见太皇太后,情真意切地说:“皇帝闻知太后的诏书,非常悲伤!大司马如不起用,皇帝就不敢治政1
  王老太后没想到这刘欣小小年纪玩起政治来也是一把好手。
  得!第一个回合,双方就算打了个平手。
  老太后就让王莽暂且拎着这顶大司马的帽子,看准机会再撒手不迟。
  不久后,皇帝准备在未央宫举行一次酒会,有关人员把傅太后的座帐陈设在太皇太后旁边,王莽一看,知道机会来了,便指着那人的鼻子骂:“定陶太后是藩臣之妾,怎么能和尊贵的太皇太后并列呢!?”随后便将其座位撤到一旁。
  傅太后闻讯后勃然大怒,拒绝赴会。
  王莽狠狠地得罪了一下傅太后,而后再度提出辞职。
  哀帝刘欣这回没辙了。
  傅太后现在恨不得一刀宰了王莽,这太极还怎么玩?
  于是皇帝不得不准奏,给了一大堆赏赐后把王莽送出了朝堂。绥和二年(前7)七月初一,火辣辣的太阳直射着长安城。缓缓步出朝堂的王莽最后回头望了一眼。
  他看见未央宫的琉璃瓦上一片热气蒸腾。
  而他此刻的内心却从容而清凉。
  他知道,他会回来的。
  哀帝刘欣是怀着重振朝纲的中兴之志登上帝座的,然而,他空有武宣之志,却苦无武宣之才。在他执政的六年之中,政令无常,举措乖张。前三年就接连更换了四个大司马、四个丞相,后来又以不学无术的弄臣董贤为大司马,搞得朝野上下人心离乱,怨声载道。
  在这乱象纷呈的局面中,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无不深深地怀念当年那个高风亮节主动辞官的大司马王莽。
  远离庙堂的王莽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然而他却不动声色。下野的这几年里,他深居简出,谦恭下士,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他的道德节操、保持着他的光辉形象。
  他很清楚,自己虽然淡出了权力中心,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还牵动着人们的目光和心弦。所以,当次子王获有一次杀了一个奴隶之后,王莽竟然大义灭亲,逼令儿子自杀。此举更为有力地博得了人们的崇仰。
  只是儿子王获恐怕到死也不明白,何以自己的这条命居然跟奴隶一样不值钱呢!?
  可在王莽看来,儿子毋宁说死得其所、死得重如泰山。
  因为,在缔造王氏宗庙的宏图大业中,他不愧为一件最有价值的神圣祭品。
  朝野上下都殷切期盼着王莽的复出,纷纷上书为他鸣冤叫屈。最后,哀帝刘欣不得不在舆论和民心的压力下复征王莽还朝。
  王莽还朝的第二年,壮志未酬的年轻皇帝刘欣就死了。中兴之业功败垂成,还扔下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等着王莽来收拾。
  当王莽重新站在汉室宗庙的门前时,他一定感到非常惊喜。在这短短的几年之中,傅太后死了,丁太后死了,赵太后也死了,只有最年长的太皇太后依然健在;而傅喜、丁明这些有实力的外戚也早已纷纷落马,朝堂上只剩下一个年仅23岁不值一哂的佞臣董贤。
  因此王莽有理由认为,自己不但是人心所向,而且是天命所归。
  刘欣死去的当天,在后宫中隐忍数年的王老太后就迫不及待地登场了。她亲自驾临未央宫,收取了天子玺绶,随即召见大司马董贤。
  “皇帝的丧事筹备得如何?”老太后锐利的目光直逼董贤。
  皇帝一死,董贤就知道自己完蛋了。他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来不及,哪有心思去想什么丧事啊!?他支支吾吾,忽然瞥见老太后刀子一样的目光,吓得摘下头上的官帽,伏地谢罪。老太后不屑地看着他,冷冷地说:“新都侯王莽,以前的大司马,曾经主办过先帝的丧事,很懂得规矩,我让他来帮帮你,你看怎么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絮言(1)序言·絮言(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1)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2)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3)
二 这一生,他只为一个目的而活(4)三 丧钟为谁而鸣(1)
三 丧钟为谁而鸣(2)三 丧钟为谁而鸣(3)
四 一语成谶(1)四 一语成谶(2)
四 一语成谶(3)五 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1)
五 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2)一 一个计划在缓缓酝酿(1)
一 一个计划在缓缓酝酿(2)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1)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2)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3)
二 吕雉的创意和手段(4)三 赵王府的上空晦气盘桓(1)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