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綉雲閣   》 第三十八回輓道心勤施苦口 遊東嶽得遇神仙      魏文中 Wei Wenzhong

  七竅與文璽夜宿曉行,已抵都中。七竅落於館驛,文璽歸部。郝相先到部內,與七竅求情。文璽曰:“看丞相面,吾於復命之際,自然保奏,活罪恐不可宥也。”郝相稱謝數語,辭別回府。
  次早,文璽上朝復命,皇上嘉其忠勇,當傳旨意,轉升禮部尚書。至七竅以管轄不嚴,釀此變端,免官回籍。文璽謝恩退出,呼七竅入部而斥之曰:“吾不念郝相情面,應以斬决論。今聖上下旨,免官回籍,爾其速行,毋得濡滯在茲,緻幹罪戾。”言畢吼令驅出。七竅回到館驛,自覺無顔,因入嶽丈府中,告辭歸裏。郝相夫婦不捨珠蓮,乃勸七竅曰:“爾毋歸去,且在京都隱秘住之,吾自乘機與爾討一差事,將功折罪,原職不久可以復還。”七竅因郝相苦留,不忍拂情,衹得仍居館驛,杜門不出。
  韶光易逝,倏忽已至半載。雖有珠蓮朝夕惑以冶容,然住居甚久,不堪納悶,時時微服遍尋寺觀之幽深者,入乎其間,或住一日,或住半日而返,日以為常。紫霞得知,化作老道入都,將會仙閣化出一番幽深雅趣之象,靜坐以候之。七竅微服出遊,歷遍寺觀,總無一爽心豁目者。他日獨出都門之外,遙見一閣高聳凌雲。七竅驚曰:“是閣如此高爽,諒其中必幽雅可愛也。”於是麯麯折折,信步所之。街巷過餘,似一鄉村,入村而行,雞犬桑麻,儼若故鄉光景,七竅於此不禁忽起歸隱之志。村莊盡處,高閣在焉。
  剛到閣門,翹首望挂額題金字曰“會仙閣”。二重將到,又一額曰“別有天地”,旁挂一聯曰:“看淡了紅塵富貴,勤修些白手功夫。”及進三重門內,四面花墻,蕉梧圍繞,墻內盆花數百,或黃或紫,或白或紅,怪怪奇奇,名多不識,香風微拂,如入蘭麝之鄉。七竅不捨他遊,總在花間麯折周詳,緩緩細看。
  不知不覺轉出地外,千竿修竹覆着小溪,水潔無塵,遊魚可數。隨溪而上,露一大池,池中蓮開五色,鮮妍可愛。池岸之上,盡種異卉奇花。池左一亭,面面俱空,壁題詩句甚夥。
  七竅慵於記憶,惟中一絶下註“三緘”二字,七竅驚心誦之雲:“訪友徵車逐日遊,未停鞭處足難休,忽來仙地慵他適,願嚮名花靜裏修。”七竅睹是詩句,口不停吟,因而盤桓者久之。
  無何,蜂衙鬧午,饑火微熏。七竅暗自思曰:“如斯福地,豈無住持?”試由是亭望之,高閣尚在數重以上,忙忙踱出亭外,又入一重,仍然四面花墻,盆花濟濟,恍似前之所窺者。嚮左而望,池亭又相似焉。七竅捨此復入,乃一帶長廊,廊外名花較花墻之地更衆。七竅獨遊廊內,見廊之中壁有一聯雲:“到此應忘塵世事,來茲必是學仙纔。”七竅得此佳境,止止行行,由榭穿臺,由亭穿榭,非花即竹,愈走愈深。
  久之,行力已疲,意欲歸都,嚮外望之,萬巷千門,不識歸從何處。七竅異,愈嚮內面直入,誰知每入一重,必有一重景像,或花墻相似而亭不同,或亭相似而花墻不同,或亭墻相似而蕉梧花卉不同,變幻百般,莫名其妙。窮盡其地,始見高閣聳然。緣梯而登,上至三層,一道冠道服者,須眉古峭,坐於其中。見七竅入門,徐徐下座,驚而詢曰:“先生何來?”七竅曰:“閑暇無事,偶遊到斯耳。”老道曰:“何時來耶?”七竅曰:“今晨已至矣。”老道曰:“爾腹得毋餒乎?”七竅曰:“餒甚。”老道曰:“如是此有果焉,爾且食之,吾呼道童為黍食子。”言畢,予以一果,不知何名,入口生香,味甜若蜜。
  將幫食訖,黍藿呈案,舉箸而食,美逾海味山珍。黍藿既餐,老道導至閣之上層,其中牀榻精美,名字名畫高挂兩旁。
  七竅賞玩一周,坐而詢諸老道曰:“動問道長,住此多年?”老道曰:“吾非是閣住持,原係初住於此者,緣海南太守叫什麽七竅,不知與道何仇,示禁甚嚴,捕捉亦厲。吾於黑夜將所用之物竊負而逃,暫藉此閣安身。近聞七竅遭了天厭,官階削去,吾道中人個個歡欣,拜謝天地,但願再加重報,喪乃孽障,吾道方行。”言猶未已,七竅顔為之赤,假易其詞而亂之曰:“聆道長言,似以七竅不應禁道也。以吾言之,則有可禁者焉。”老道曰:“其可禁者安在?”七竅曰:“吾思遊方野道,輒言道能成仙,究其所行,一無可取,兼之假結緣以斂財,誇仙道以惑世,行為種種,不惟當禁,亦且宜誅。”老道曰:“子言乃方外野道,傍道為生活者也。若夫真入大道,先敦五倫,五倫剋敦,然後加以清心寡欲,煉其精氣,而為長生不死之軀。自古仙真誰不由是而成者,子何執一格以相繩乎?”七竅曰:“如道長所說,人人習道,人人成仙,則見仙不久人矣,不幾全無人道耶?”老道曰:“天下至大,未必人皆習道。願習者宜由正孰,不落旁門,道自易於成之。願入人道者,亦不之強,酒色財氣隨其所好,無殊花開結實,大者大而小者小,因各培之,根有厚薄耳。”七竅曰:“天下事原各隨其所好,道長之言不差,然好道而習道者,亦未必成其道焉。”老道曰:“道在天壤,無不可成,視其習者之有恆無恆,猶之求名而習儒業者之時與與不時習也。”七竅曰:“以吾思之,人生斯世,不若富貴兩途。是二者,人人父母所樂在此,我而得富,父母享受豐盈,我之孝也;我而得貴,父母享受華榮,亦我孝也。以視習道者之清淨為高,棄父母而不親,絶血食而不悔者,其孝不孝,為何如也?”老道曰:“習道一事,無處不宜,即在家庭,又鬍不可,奚必入林惟恐弗密,入山惟恐弗深,而始稱習道哉?為是說者,皆野道之言也。爾言得富得貴,可以全孝,彼得道而七祖九玄亦可升仙,同享仙福者,獨不足為孝乎?”七竅曰:“依爾道傢所言,七祖九玄俱可同為仙品,但其事屬荒渺,誰得見之,究不若爵享朝廷,乃祖乃宗得受泥封紫誥,榮顯當世,以誇耀於鄉黨鄰里,明明朗朗,為衆人所矚目者,不亦愈於無憑之事乎?況大道之成,尤非易事,居今稽古,如鐘離、國舅以及藍、韓諸仙,尚且屬諸傳聞,未知果有其人否。彼言修道非難,成仙最易,是徒以動人聞聽,惑人心志之說耳。稍有識者,恐不取焉。”老道曰:“功名富貴,固為現在之物,人皆得而視之。
  吾問富者長富,貴者長貴而不失乎?”七竅曰:“由貧而富,由富而貧,由賤而貴,由貴而賤,轉移之理,自古如是,何足為榮辱耶?”所以似又超然世外。老道曰:“以富貴而貧賤,既不足為榮辱,而富者貴者,果能長生不死而享富貴乎?”七竅曰:“人世有生必有死,生死二字,亦屬天地之常道,又何足為喜,又何足為悲。”老道笑曰:“不足為喜為悲,君鬍存好生惡死之念而不置也?”七竅曰:“惡死好生,人情皆然,何猶於我?”老道曰:“既好其生,奚不求其長生?既惡其死,奚不求其不死?不生不死,道中至樂之境,得入其境而長生不死者,人但如有鐘離諸仙,安知後之入道而成仙者,代不乏人也。他如東晉之黃敬,王屋之王王餘,福州之劉長生,蒙山之劉道成,汝南之應夷節,武陵之龔元正,潁川之陳慧度,成都、蘇州之章訾、劉翊等,雖生不同時,要皆能誦《黃庭》、修大道而成仙者。且不獨男子為然也,若廣州增城之何二姑,九嶷女冠之魯妙典,任城之衛夫人,兗州之謝自然,汾州、河中之崔少玄、薛玄同等,皆女子之能修大道而成仙者。歷稽往代,班班可考。君何以為渺冥莫視而疑其人之有無哉?以君之疑,度君之心,殆謂天上無仙神也。如無仙神,則雷何以夏鳴而鼕斂,日月何以並行而不悖,雨日昒何以時若而不愆乎?以子言而惑及天下,吾恐大道為之隱矣。”七竅曰:“吾不與爾辯仙之有無,道之成否,然人各有志,不可強也。”老道曰:“苦口千般,不聽片詞,子可歸矣。”七竅剛辭老道,但聽山磬一聲,煙生野𠔌,掉頭而視,乃一小閣挺立,花木毫無。
  七竅驚異久之,忙忙歸都,入於館驛。珠蓮詢曰:“郎君所遊何境,比至十旬弗返。妾命僕人尋訪四方,未見路跡,得毋聽外道之說,欲拋妻不顧乎?”七竅以所遊所遇,一一告之。
  珠蓮曰:“此必邪道迷人,障郎君眼目,意欲入彼陣內者。幸郎君識見超邁,志嚮不凡,乃能如斯,不然早為老道惑矣。”言已,遂命僕婢治酒,為七竅洗塵。七竅曰:“吾遊會仙閣,別無所思。惟良友三緘壁題四語,中心耿耿,恨不獲遇焉。”珠蓮含糊應曰:“緩緩尋訪,自有相會之期。”七竅曰:“前日吾欲回籍,爾父苦留復官,何至於今尚無消息?”珠蓮曰:“妾因郎君出遊不返,急歸相府,問及吾父,父言調停久矣,不日即有喜報,囑郎君忍耐候之。”七竅曰:“吾復居官,務必着人往請三緘來衙一晤。”珠蓮曰:“候到任後,再作理會。”七竅因思良友,以及所見所遊,力倦神疲,入榻而臥。
  且言三緘師徒南遊計定,一路之上奔走無停。時值六月炎天,烈日如火,師徒雖不畏暑,而行人來往,常倚傍鬆柏,解衣乞涼。三緘師徒見得鬆柏之下乞涼人衆,亦欲於是暫駐車駕而稍停步履焉。不意隨足所之,竟至葛花村前,瞥見村內門戶未啓者無數,不能炊煙者亦多。三緘謂其徒曰:“是村也,又似含雲閣之光景耳。”二狐曰:“含雲閣疫鬼作祟,師命弟子採藥救之。今又何如?”三緘曰:“是方之疫與彼不同。彼則由心所招,此則自口而入也。”二狐曰:“心口之招者何?”三緘曰:“滅五倫而迷四害,心招之而天厭之,其疫非改前愆而為後善者不能愈。所以先命悔過,然後治以藥餌,乃能應驗如神。
  是他好食牛犬,宰割慘毒,竈府惡之而疫生,加以牛犬之魂助其威而疫甚。欲除此癥,又不必採藥海島,衹要人能悔口,書名於册,焚之竈府,疫自除矣。棄海、三服自隨吾遊,求能造功,師命汝沿村講說,改一人自愈一疫焉。”二子領命,遂各持一册,分村勸諭,三緘與二狐住於村內之飛雲閣以候之。棄海二人日日講說,凡悔口者,其疾若失。足至彌月,是村化遍,人人改悔,疫疾全消。村人約集前來,欲報講說之德,遍閣尋覓,道士已渺,村人感激自不必言。
  三緘師徒行又數十日,所至一地,曰“紅月鎮”。鎮中煙火千傢,近於江岸。三緘到此,常見青黑之氣凝結不散,欲為明告,恐泄天機,欲不告之,又不忍數萬生靈厝於魚腹。故每日在鎮繞市言曰:“渺渺茫茫巷與街,波紋將到此間來;女男知覺宜先避,恐有魚蝦走不開。”繞說連朝,無人得解。三緘心甚不忍,乃復淺而告之曰:“人宜高處樂,休嚮江頭臥;欲得千金全,當先尋山郭。”鎮內一叟鬍鏡清者,傢有萬金,聞三緘言,謂子若孫曰:“此鎮不久必有水災,須先至丹鳳山多搭草篷,以救鎮中人命。凡吾傢財帛器物,盡遷之焉。”其子詢曰:“父何知?”鏡清曰:“道士連呼旬餘,知之無人,惟吾細思乃得。”子孫輩當即鳩工將篷搭畢,傢中婦女以及財帛貨物,刻日遷之。
  三緘師徒尚住鎮內,忽來力士晤之曰:“吾乃水神駕下催水神兵。因此鎮人民大鬥小秤,姦詐太過,邪淫之事,亦甚多多。自取之也,怪得何人?前日仙官在竜宮時,上天溺籍已下,命竜君照名編册,此鎮男女應死水册者三千七百有奇。仙官秘言,鎮人弗識,準於明夜水淹是鎮。因仙官在此,水神命吾告之。”三緘曰:“尚可救援否?”水神曰:“遲矣。”言罷不見。
  三緘師徒遂移至鎮左之魚鱗閣焉。果於次夜三更,雨如傾盆,水聲洶涌,片時之際,鎮內男女已在夢中隨流逐波而死者,不知凡幾,騎柱呼救者,不知凡幾。三緘忙命棄海以木化舟,沿江救之。候到天明,三緘見其慘切情景,痛於心而發諸口曰:“一生姦詭說他能,劫到頭來命不存;藉問沿江波浪裏,何人與爾吊歸魂?”棄海曰:“師命弟子所救人民,溺册中俱有名姓,弟子之父如何繳旨?”三緘曰:“上天好生,愛人改過,吾將爾救之男女,勸其改過遷善,自使上天除名。”棄海曰:“師勸改過人名,須焚文稿,吾父之責方能免之。”三緘然其言,於水平後,傳集所救男女,詳言勸戒,人人信從。復命具疏一通,對天焚化訖,然後師徒辭了紅月鎮,又嚮前行。
  行至宿鸞莊,日已西斜,無所歸宿。正值倉皇莫措,遙見一少年男子忙忙奔走,對面而來。三緘問曰:“先生何往?”少年曰:“歸吾莊耳。”三緘曰:“貴地可有寺觀乎?”少年曰:“有。但歷此甚遠,難以至之。”三緘曰:“如是,吾等今夜下榻無所,敢藉貴莊歇宿一宵,明日速行,不知先生其肯見納否?”少年曰:“何人不出庭戶,若道長陋室弗嫌,即請隨吾入莊,以蔽風露。”三緘曰:“先生厚情如此,吾師徒感激多矣。”少年遜謝數語,前導欣然。不過四裏之遙,已至門首。
  少年迓入,稟之老母,母甚賢淑,即命其媳烹茗煮酒以待之。
  師徒餐餘,少年送至鬥室安宿而出。
  三緘正坐榻上,運用氣機,忽聽“呀然”一聲,從門直過。
  三服目嚮外視,知是野鬼入此宅內,遂出戶擒入,跪於三緘榻前。三緘舉目視之,乃一女娘,披發吐舌,形容醜惡,入目難看。視已而謂三服曰:“爾將此鬼擒來,有何所謂?”三服曰:“此鬼必尋代於主人之傢者,弟子擒至,師宜開道,以免害及沿村。”三緘於是轉詢野鬼曰:“為鬼當守陰律,爾何擅入人室乎?”野鬼泣曰:“主人之媳與吾有冤耳。”三緘曰:“何冤?”野鬼曰:“吾乃張姓,與主人比鄰而居。主人之媳失巾一幅,為鄰居宋姑所得,彼嚮吾索要。吾婆朝日辱駡,因之忿氣自縊,心實不甘,故入室中索彼之命。”三緘曰:“冤宜解釋,不可結也。如結而不解,則循環相報,必無了期。如願解之,吾於他年隨緣度爾。”野鬼曰:“仙官之諭,敢有不遵,但要主人多焚楮財,吾方樂解。”三緘遂命狐疑呼少年入室。少年至,突見野鬼,駭然曰:“此鬼何來?”三緘將尋代之由與解釋之道,詳細告之,少年事事依從。三緘命鬼速出,許以明日來此領楮。
  次日,少年焚楮後,苦留三緘師徒再宿一宵。三緘固辭,復駕徵車前行。半月許,見得一山高立,不知何名。訪諸行人,告曰:“東嶽,其內多仙子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聚仙臺諸真論道 虛無子四境遊神第二回遵師言投生擇地 遊冥府奉命提魂
第三回三緘觀劇遇狐狸 七竅乘舟見毒竜第四回訪友人誤入仙莊 遇蘇子巧生魔障
第五回背福海三妖喪命 遇不情七竅迷心第六回迷女色師提入夢 臨渤海怪亦充仙
第七回望紅燈誤認蘭若 遊緑野忽遇仙亭第八回率野鬼石村排陣 遇柳精泥郭為神
第九回朝元洞六魔擾世 靈根寺三道傳功第十回黃河島赤鯉為害 泥丸國白鳳銜珠
第十一回盜電光三緘負疾 遊白馬萬裏思親第十二回奉父母誠感天地 讀詩書道易功名
第十三回查良緣三請月老 得王爵四失雲卿第十四回謫遼陽情傷毒役 過秦嶺念切慈親
第十五回遇杜公山亭養疾 逢匈奴塞外看羊第十六回羊奔澗得逢仙友 虎出穴又仗神威
第十七回轉後洞折磨苦甚 訴前言贖取情深第十八回化仙府憑空試法 出遼陽選地為傢
第十九回集諸仙洞中議道 化田翁郭外談玄第二十回冒三緘題詩訪友 引七竅入閣言情
第二十一回過裙山邀入洞府 離沐水錯認歸途第二十二回棄道心皆由巧辯 崇儒學幸服青衿
第二十三回純陽觀求桃卜卦 聚陰臺遇鬼問神第二十四回仙緣莊夢友談道 盤澗𠔌有怪為鄰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