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鬍錦濤執政理念初探:情係民生   》 第38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27)      伍鴻亮 Wu Hongliang

  如何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主要應從三個方面努力:一要千方百計轉變就業觀念,通過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積極鼓勵勞動者,特別是復轉軍人和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切實改變千軍萬馬擠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局面。二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製的中小企業,一方面要完善企業裁員機製,避免把富餘人員集中推嚮社會。三要千方百計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力求在市場信息、能力培訓、就業渠道、服務手段以及勞動者權益保護等各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培訓機製,加大職業技能的培訓力度、切實改變部分勞動者素質不高的狀況,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
  二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看病的問題,是關係到群衆生存質量和生命安全的問題,是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高度重視和着力解决這個問題,是事關千傢萬戶的老百姓反應強烈的民生大問題,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起碼要求。所謂看病難的問題,主要是當前的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集中在大醫院,而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普通老百姓看病很不方便。所謂看病貴的問題,主要是醫、藥不分,醫藥費用高得離譜,令普通老百姓難以承受,一些低收入者,通常衹能是小病拖着、大病等着,望醫院而卻步;許多人因病緻貧、因病返貧、因病失學失業,由此而引發一係列社會不穩定、不和諧因素。2005年11月18日的《中國青年報》登載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要內容是:四川省內江市永安鎮石板村村民尤國英一傢五口在浙江省臺州打工,全家一年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衹有一萬多元。2005年10月24日,尤國英突發腦溢血被緊急送到臺州醫院路橋分院治療。不料三天下來,就花了傢裏的全部積蓄,在無力支付醫療費的情況下,傢人衹好放棄對尤國英的治療,並哭求救護車司機將其送到了臺州市殯儀館,從而釀出了一幕大活人等待火化的人間慘劇。後來,幸虧被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和好心人的幫助,病人才被送到醫院繼續接受治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衛生資源總體不足,衛生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二是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和城市社區缺醫少藥的狀況沒有完全改變;三是醫療保障體係不健全,相當多的民衆靠自費就醫;四是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製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嚮,公益性質淡化;五是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産、流通秩序混亂,價格過高;六是社會資金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睏難,多渠道辦醫的格局沒有形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體的。它應當具體到每一個公民,特別是具體到每一個公民的身體健康問題。怎樣才能把高昂的醫療費降下來,怎樣才能讓普通老百姓看得起病,看病更方便一些,對此,我認為,應着力提高"四種能力":
  --堅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不能變,通過加大政府衛生投入,切實提高農村和城市社區的衛生服務能力。在農村,重點建好鄉鎮衛生院,有些地方還可考慮建立村級衛生站;在城市,重點建好社區醫院,以便為人民群衆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
  --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切實提高人民群衆抵禦疾病風險的能力。當務之急,是要把普及醫療保險作為為民造福的一項重大工程,盡快地、堅决地把44.8%的城市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醫療保險的問題解决好。
  --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切實提高對醫療機構的監管能力。醫藥行業不正當的利益攫取,主要是通過提高藥品、醫療器材和醫療服務的價格來獲得的,是通過掏病人的腰包來實現的。在這方面,各級衛生部門、藥品監督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從質量、價格、行風等方面,把該管的管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導 論 "以人為本":中華政治文明的精華第2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1)第3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2)
第4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3)第5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4)第6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5)
第7節:第一章 溯源與回望(6)第8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1)第9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2)
第10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3)第11節:第二章 內涵與特徵(4)第12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
第13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2)第14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3)第15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4)
第16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5)第17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6)第18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7)
第19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8)第20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9)第21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0)
第22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1)第23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2)第24節:第三章 探索與實踐(1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