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疏证 》
第38节:里仁篇第四(8)
杨树达 Yang Shuda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尽心上篇》曰: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义之间也。
《汉书?董仲舒传》曰:仲舒对策曰: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淮南子?缪称篇》曰: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
又曰: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荀子?修身篇》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孟子?滕文公上篇》曰: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又《离娄下篇》曰: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同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说苑?杂言篇》曰:昔者南瑕子遇程大子,大子为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大子曰:“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也。《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岂敢自以为君子哉?志向之而已。”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国语?晋语七》曰: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子曰:“事父母几谏,
《礼记?祭义篇》曰: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篇》曰:君子之孝也,微谏不倦。可入也,吾任其过。不可入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荀子?子道篇》曰: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慤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又曰: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礼记?内则篇》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树达按:朱子云: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事父母几谏,即《内则》所谓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即《内则》之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也。劳而不怨,即《内则》所谓挞之流血,不敢疾怨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前 言 | 第2节:陈寅恪序 | 第3节:自 序 | 第4节:学而篇第一(1) | 第5节:学而篇第一(2) | 第6节:学而篇第一(3) | 第7节:学而篇第一(4) | 第8节:学而篇第一(5) | 第9节:学而篇第一(6) | 第10节:学而篇第一(7) | 第11节:学而篇第一(8) | 第12节:学而篇第一(9) | 第13节:学而篇第一(10) | 第14节:为政篇第二(1) | 第15节:为政篇第二(2) | 第16节:为政篇第二(3) | 第17节:为政篇第二(4) | 第18节:为政篇第二(5) | 第19节:为政篇第二(6) | 第20节:为政篇第二(7) | 第21节:为政篇第二(8) | 第22节:八佾篇第三(1) | 第23节:八佾篇第三(2) | 第24节: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