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離題萬裏的人生之道(5)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信”是出於《論語·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這是指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要胸懷坦蕩,對人守信。要信守諾言,不可言行相悖,答應他人的事盡力兌現。為人誠實,不弄虛作假,不糊弄他人。
“文、行、忠、信”,這四門學科是相輔相成的,它可以有效地扼製社會道德失範,教導人們做一個謙謙君子。
4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是儒傢的代表人物,這是衆所周知,然而,在五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的行為卻發生了某些微妙的變化,因為他讀到了一本書:《周易》。《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周易》的學問據說可以推算出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也即是一門究天、人兩者之間規律的學問。
“大易之數五十,天地萬物之理究矣”,意思是說,取五十根蓍草當做代表,就可以推算明白天地萬物的道理了。這個辦法流行至今,是中國民俗裏卜蓍算命的最古老方法之一。
孔子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含有雙關的意思。一是指五十歲的時候;一是指上面提及的,他用大易之數,推知了自己的天命。聖人的德行要能夠合乎天地的運行規律。孔子推知自己,能夠合乎天道,而且可以算是不負使命。“知天命”的意思是指知道自己是上天所命,而自己的德行,已經不會辜負上蒼的安排了。所以孔子給自己下結論說:無大過。即是沒有大的過錯。
《於丹〈論語〉心得》說道: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論語·憲問》)皇侃對這段話的解釋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見,‘知天命’關鍵在於一個‘知’字,要能夠瞭解什麽是自己的天命。當自己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麽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
總結一下,於丹說“知天命”即是要把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看做是自然而然的,無論是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很明顯,這是一種宿命論。這種宿命論的確能夠給人的心靈帶來安慰。但是,“知天命”有它比較固定的意思,正如《論語正義》所說:“是故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已有得於仁、義、禮、智之道,而推而行之,此聖人之知天命也。”簡單地說,意思是:那些知道有仁、義、禮、智這些大道理的人們,奉行它,這就是君子知道了天命。而那些知道天命的聖人,很清楚自己在仁、義、禮、智這些方面有成就,而且能夠到處推廣它,使這些道理可以通過實踐得到證實。
但是於丹教授的解釋是能夠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就如同莊子所說的: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於丹說:“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其實就是把學習的各種道理,最後達到了一種融會和提升。”(《於丹〈論語〉心得》第113頁)這樣的理解恐怕與《論 語》的本義“差之千裏”了吧。
5六十而耳順
“耳順,就是不論什麽樣的話都能聽得進去,都能站在發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於丹教授如是說:“在對天命有了透徹的瞭解,自己的內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後,孔子說,‘六十而耳順’。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並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上去瞭解他為什麽這樣說。”
這種說法也有多方面的偏頗。
在這裏,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孔子為何說“六十而耳順”?
孔子在六十歲左右時,周遊了列國,四處講學。他接觸的人多了,學說雜了,世界觀也寬闊起來。六十來歲時,他看淡了榮辱,無論任何人對自己的學說是否褒貶,他都能夠大肚能容了。所以,孔子做到了“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論語·述而》),即“能夠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