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38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7)      Peng Lin

  周公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周公制礼作乐,使得中国社会从崇尚鬼神的时代解放出来,进入了民本主义时代,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这原本是史学界多数学者的一个共识。可是,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史的分期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理论,人类历史先后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形态。古代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是在什么时候?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有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乃至南宋封建说等形形色色的说法。大多数史学家,包括翦伯赞先生、范文澜先生等在内,都是主张西周封建说的。这原本是学术问题,是允许争鸣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还在讨论之中。
  但是,按照当时的人物评价标准,战国封建说对于孔子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按照这种分期,西周和春秋都属于奴隶制时代,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正当社会向封建制转换的关键时刻,孔子却希望回到周公那里去,这不就是开历史倒车吗?孔子不就是要复辟奴隶制吗?孔子最推崇的周公不就是奴隶制的总头目吗?历史就是这样被某些政治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了可以任意打扮的婢女。“批林批孔”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被策划起来的,但是,受害最深的却是儒家思想。举国上下,不管念过没念过《论语》,也不管有文化没文化,人人都要“拿起笔做刀枪”,写批判“孔老二”的文章。直到今天,民间还有不少人保留着“孔老二”的口头禅。只要你一提孔子,有人马上就会说:“喔!孔老二克己复礼,复辟奴隶制!”所以今天要提倡儒学的阻力,有一部分就是那个时代形成的。
  百年以来,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不断摧残,使文化承传陷于困境,随之而起的,是两代、甚至是三代对于民族文化相当隔膜、相当无知的青年。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无知而造成的种种笑话。这种无知,表明年轻的一代对于传统的冷漠,它的严重性在于,民族文化的承传将会出现障碍。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失落,是由于外敌的入侵所造成的,而我们今天并不存在这种危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缺乏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而实行文化自戕,长此以往,将会变成毁灭性的文化自杀。
  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一旦失去了它,国民就没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民族的离心力就会增大。这是非常令人忧虑的。经济落差造成的文化自卑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当时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人民是世界上生活得最幸福的,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肩负的任务,是要解放全人类。
  可是,改革开放之后,国人开眼看世界,才发现自己的经济有多落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记得那时,我们单位有一位同事的孩子到香港定居,不久,我们看到他从香港寄来的彩色照片,都觉得非常的惊讶,因为这样好看的照片,我们在挂历和画册上才看到过。那个时候,谁要是提着一个四喇叭的三洋牌收录机在街上走,机器里面放着流行音乐,那他就是大家最羡慕的人。这种巨大的经济反差,是国人从来没有想到的。错愕之余,很多人再次归咎于传统文化,并加以激烈的抨击。80年代,社会上出现过两次文化大讨论,核心的问题是: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传统文化还要不要?大学里的争论尤其激烈,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腐朽的,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那时我正在读研究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位风头很足的人在演讲时说:“近代中国最大的悲哀,是没有成为美国或者日本的殖民地!现在穷成这样,想要给别人做殖民地,人家都不会要!”这种渴望去做人家奴才的无耻言论,竟然还博得了一些学生的喝彩!当时一些民众盼望富裕的心态,由此可以想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华书局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