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古董 》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
宋朝初年
馬未都 Ma Weidou
凡事都得有人先定個調子。宋代官窯的這個調子,並不是開國皇帝趙匡胤定的。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在立國初期,對文化並未過多顧及。趙匡胤當皇帝可能不是經過深謀遠慮的,而是臨時的一個衝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歷史給了他一個機會當皇帝。所以,他一開始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治國上。
趙匡胤在當皇帝之前,雖然對讀書很有興趣,但是對藝術的感受並不很深。當時有這麽一個故事:趙匡胤平定四川以後,俘虜了後蜀國王孟昶,把後蜀皇宮裏的很多寶物運到汴梁。其中有一個黃金做成的盆子,上面鑲滿寶石,古書上記載是“七彩寶石”,都鑲滿了。趙匡胤就問:“這是幹什麽用的?”大臣說:“這是孟昶的便盆。”趙匡胤就說了:“他拉屎都用這個,吃飯該用什麽呀?使這種東西,不亡國纔怪呢!”說完他就把便盆摔了。趙匡胤顯然對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非常不感興趣。實際上,他內心對藝術還有一種抵觸或是排斥的情緒。我想,每個朝代的建國初期,皇帝的心態大致都是這樣,覺得藝術不重要,當不了飯吃。
鑒於南唐李後主和後蜀孟昶的亡國教訓,宋朝初年,全國範圍內對藝術品,以及生活中對藝術的感受,都不是很追求,尤其是統治者,對藝術的感受都比較淡漠。民間倒可能有一點兒追求。
宋朝剛建立時,趙匡胤並不認為江山穩固,所以憂心忡忡,就去找大臣趙普,徵求治國方略。趙普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大臣,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趙匡胤就問趙普,國傢怎麽去治理,怎麽才能避免五代十國那樣的戰爭頻繁,皇帝一朝朝地換。趙普就跟皇帝說,主要問題就是大臣兵權太重。我們知道,唐代對武力就比較推崇,尤其晚唐到五代十國時期,大傢都是誰胳膊粗誰拿下天下。針對這樣一個背景,最後趙匡胤定下的治國方略就是強幹弱枝。所謂“幹”,就是指中央集權。宋代的中央集權非常明確,所有事情都是中央說了算。“枝”,指地方勢力。趙普認為衹要削弱了地方的軍事勢力,天下自然就安定了,所以就有了後面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 甘肅彩陶 | 秦磚漢瓦 | 文物的證據—馬鐙 | 秦兵馬俑(1) | 秦始皇的貢獻 | 漢俑 | 市場上的陶俑 | 釉陶 | 唐三彩 | 唐人愛馬 | 唐三彩馬 | 陶與瓷的區別 | 瓷器的優勢 | 原始青瓷 | 三國兩晉南北朝 | 動物造型流行 | 虎子 | 唐朝盛世 | 南青北白 | 南青—越窯 | 北白—邢窯 | 長沙窯 魯山花瓷 | 法門寺秘色瓷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