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第3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8)      馬漢麟 Ma Hanlin

  [4]《文選》著錄了王融、任所擬的策秀纔文共十三首。
  [5]秀纔,也是由地方推舉的人才,由州推舉。註意:晉時所謂秀纔與後代所謂秀纔的含義不同。
  [6]見李肇《唐國史補》捲下。
  [7]唐初考官由吏部考功員外郎擔任,開元中改由禮部侍郎擔任。禮部侍郎缺人,由他官主考,稱為權知貢舉。
  [8]《新唐書·選舉志》:"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辭,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中者即授官。"[9]正字掌管校讎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10]參看徐鬆《登科記考》凡例、捲五、捲七。
  [11]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
  [12]廩生是廩膳生員的簡稱,明初生員每人每月皆由公傢給糧食,所以稱為廩生。後來名額增廣,在增廣名額中的生員稱為增廣生員,簡稱增生增生不廩糧。明代府學縣學之外還有附學生員,簡稱為附生,清代沿用明代的舊稱。
  [13]由捐納而取得監生(國子監生員)資格的(所謂例監),也可以參加鄉試。
  [14]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15]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
  [16]見《漢書·高帝紀》。
  [17]見《漢書·武帝紀》。
  (tuò)弛,放任無檢束。
  [18]見《唐摭言》捲一《述進士上篇》。
  [19]見《唐摭言》捲一《散序進士》。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薑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這暗示先民曾經經歷過母權社會。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幹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例如舊說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後來分為殷、時、來、宋、空同等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聯繫。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正因如此,上古時的"百姓"即百官。《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
  就都以百姓(百官)與黎民對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第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第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
第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4)第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5)第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6)
第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7)第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8)第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9)
第1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0)第1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1)第1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2)
第1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3)第1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4)第1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5)
第1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6)第1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7)第1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8)
第1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9)第2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0)第2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1)
第2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2)第2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3)第2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