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3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8)      Ma Hanlin

  [4]《文选》著录了王融、任所拟的策秀才文共十三首。
  [5]秀才,也是由地方推举的人才,由州推举。注意:晋时所谓秀才与后代所谓秀才的含义不同。
  [6]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7]唐初考官由吏部考功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礼部侍郎缺人,由他官主考,称为权知贡举。
  [8]《新唐书·选举志》:"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9]正字掌管校雠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10]参看徐松《登科记考》凡例、卷五、卷七。
  [11]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
  [12]廪生是廪膳生员的简称,明初生员每人每月皆由公家给粮食,所以称为廪生。后来名额增广,在增广名额中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不廪粮。明代府学县学之外还有附学生员,简称为附生,清代沿用明代的旧称。
  [13]由捐纳而取得监生(国子监生员)资格的(所谓例监),也可以参加乡试。
  [14]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15]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
  [16]见《汉书·高帝纪》。
  [17]见《汉书·武帝纪》。
  (tuò)弛,放任无检束。
  [18]见《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
  [19]见《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就都以百姓(百官)与黎民对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第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第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
第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第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第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
第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第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8)第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9)
第1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第1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1)第1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2)
第1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3)第1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4)第1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5)
第1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6)第1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第1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8)
第1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9)第2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0)第2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1)
第2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2)第2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3)第2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