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38節:逍遙東海,尊王攘夷成霸業(2)
劉緒義 Liu Xuyi
我個人的看法是取第二種說法,黃帝先是和炎帝聯合起來打敗了蚩尤,然後黃帝和炎帝之間又發生了爭戰,最後黃帝勝出。炎帝戰敗後,其一部分後裔就陸續東遷山東半島。
《古史考》稱姜尚"掌四嶽有功",封於呂,故以呂為姓;《史記·齊太公世傢》則說,姜尚的先祖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部分族人被封在呂,另有旁支被封在申。姜尚以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呂尚。
姜太公出道很晚,關於他的出道有多種說法,不管哪一種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一種說法如《說苑》所云:"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於齊'。望知其異"。這是說姜太公年七十纔出道。
一種說法是如《史記》所云"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這是說姜太公曾經一度非常貧睏潦倒,不得不先在商朝首都做殺牛的屠夫,又到孟津做小販。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史記》裏面記載的,太史公寫道:"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這是說姜尚原來是商紂之臣,見其無道,就背而棄之,轉去遊說諸侯,最後纔投奔周文王。
《史記》又載:"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裏,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這是說姜太公本是一個隱士,是周文王集團求賢求來的。按此說,姜太公還是歷史上較早策劃和實施美女計的人。所以《史記·齊太公世傢》載,當年周文王得到呂尚歸附,大喜過望,曾言:"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說,自從我的祖父太公那時開始,我西歧就一直盼望着先生的到來。所以呂尚又得了個"太公望"之名。
那麽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綜合上述數種說法來看,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指嚮周文王與姜太公的求賢得賢與合作。雖然這些說法不一定都很真實,但從其共同點來看,我們可以復原其中部分歷史真相。
早先商民族與姜太公本有着族源上的親屬關係,但來,商民族較早地跨入了文明門檻,衝破了原始氏族社會,建立了商王朝,在徵伐的過程中遂與東夷集團的其它部族發生衝突與矛盾,乃至於世代為敵。這裏面就包括與姜尚所在的部族的衝突與矛盾。於是,以姜尚為代表的這一支部族就極力尋找復仇的機會,正好與地處西岐的周部族一拍即合,周也正想推翻商的統治,早在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時期,周人就展開了通好東夷的外交功勢,以期用東夷牽製和消耗商王朝的強大的國力和軍力。他在那個時候就應該聽說了姜尚的才能,故一直想得到他的幫助或輔佐。而薑人正苦於勢單力薄,無力應對商王朝的壓力和攻勢。於是,姜尚便藉周之力,與周聯合攻商。周武王滅商之際,商軍主力恰好正在東方與夷人交戰,顧了東就顧不了西,措不及防的商紂王衹能匆促組織奴隸來慶戰,結果被周軍輕易擊敗。這可能就是周太王實施的"聯夷製殷"政策。而文王與姜尚之間的求賢用賢故事,其背後可能就是二者的合謀。強大的商王朝被文化落後很大的周民族所滅,關鍵原因就在於東西兩面同時遭到東方的夷族部落和西方的周人聯合夾擊所致。所以《史記》載,"周西伯昌之脫羑裏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即暗指此。
武王剋商之後,按照當年的約定,便封姜尚到原來的東夷部族建國,稱齊國。為什麽稱"齊"呢?《史記·封禪書》"齊之所以為齊者,以天齊也"。意思是齊國可以與天子相齊。姜尚就成了齊太公。這也就是為什麽周公可以不之國,留在鎬京輔佐朝政,而姜尚卻不能留在朝中的緣故。因為,武王剋商之後,強大的殷商王朝並沒有完全臣服,反抗仍然在持續,正需要作為軍事傢的姜尚。
姜尚離開朝廷,到齊國作諸侯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三監之亂,三監是周武王建國之初製定的以殷治殷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先是分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為殷侯,繼續統治原來殷都附近的地區。為了便於對武庚進行控製,又分封管叔、蔡叔、霍叔三位王弟,即為"三監",分居殷都周圍地區,以便監視武庚及殷人。後來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召公輔政,三監不滿,勾結武庚造反,於是周公東徵。周公不是軍事傢,他衹是政治傢兼思想傢,因而,周公東徵費了很大的勁,花了三年時間纔得以平定叛亂。而且這裏面還得力於姜尚和他背後的齊國的鼎力支持,要不然,衹怕更麻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