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兩千年中國歷史中的風雲變局:喋血的權杖(精選) 》
三 用野心和夢想書寫歷史(2)
王覺溟 Wang Jiaoming
哀帝劉欣一看,這也太快了點吧!?自己剛剛即位,毫無根基,你們故意作出這麽漂亮的高姿態,不是陷我於不仁不義嗎?誰不知道朝野上下都是你們的人?我要是現在準你辭職,定被千夫所指!你們這招雖然高明,可朕也不傻。這大司馬你是肯定要辭的,但不是現在。劉欣有樣學樣,跟王莽打起了太極。他也下了道詔書,重新起用王莽。為表誠意,他特意派遣了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等四個朝廷重臣代表他去進見太皇太後,情真意切地說:“皇帝聞知太後的詔書,非常悲傷!大司馬如不起用,皇帝就不敢治政1
王老太後沒想到這劉欣小小年紀玩起政治來也是一把好手。
得!第一個回合,雙方就算打了個平手。
老太後就讓王莽暫且拎着這頂大司馬的帽子,看準機會再撒手不遲。
不久後,皇帝準備在未央宮舉行一次酒會,有關人員把傅太後的座帳陳設在太皇太後旁邊,王莽一看,知道機會來了,便指着那人的鼻子駡:“定陶太後是藩臣之妾,怎麽能和尊貴的太皇太後並列呢!?”隨後便將其座位撤到一旁。
傅太後聞訊後勃然大怒,拒絶赴會。
王莽狠狠地得罪了一下傅太後,而後再度提出辭職。
哀帝劉欣這回沒轍了。
傅太後現在恨不得一刀宰了王莽,這太極還怎麽玩?
於是皇帝不得不準奏,給了一大堆賞賜後把王莽送出了朝堂。綏和二年(前7)七月初一,火辣辣的太陽直射着長安城。緩緩步出朝堂的王莽最後回頭望了一眼。
他看見未央宮的琉璃瓦上一片熱氣蒸騰。
而他此刻的內心卻從容而清涼。
他知道,他會回來的。
哀帝劉欣是懷着重振朝綱的中興之志登上帝座的,然而,他空有武宣之志,卻苦無武宣之才。在他執政的六年之中,政令無常,舉措乖張。前三年就接連更換了四個大司馬、四個丞相,後來又以不學無術的弄臣董賢為大司馬,搞得朝野上下人心離亂,怨聲載道。
在這亂象紛呈的局面中,滿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無不深深地懷念當年那個高風亮節主動辭官的大司馬王莽。
遠離廟堂的王莽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然而他卻不動聲色。下野的這幾年裏,他深居簡出,謙恭下士,矢志不渝地堅守着他的道德節操、保持着他的光輝形象。
他很清楚,自己雖然淡出了權力中心,可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還牽動着人們的目光和心弦。所以,當次子王獲有一次殺了一個奴隸之後,王莽竟然大義滅親,逼令兒子自殺。此舉更為有力地博得了人們的崇仰。
衹是兒子王獲恐怕到死也不明白,何以自己的這條命居然跟奴隸一樣不值錢呢!?
可在王莽看來,兒子毋寧說死得其所、死得重如泰山。
因為,在締造王氏宗廟的宏圖大業中,他不愧為一件最有價值的神聖祭品。
朝野上下都殷切期盼着王莽的復出,紛紛上書為他鳴冤叫屈。最後,哀帝劉欣不得不在輿論和民心的壓力下復徵王莽還朝。
王莽還朝的第二年,壯志未酬的年輕皇帝劉欣就死了。中興之業功敗垂成,還扔下一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等着王莽來收拾。
當王莽重新站在漢室宗廟的門前時,他一定感到非常驚喜。在這短短的幾年之中,傅太後死了,丁太後死了,趙太後也死了,衹有最年長的太皇太後依然健在;而傅喜、丁明這些有實力的外戚也早已紛紛落馬,朝堂上衹剩下一個年僅23歲不值一哂的佞臣董賢。
因此王莽有理由認為,自己不但是人心所嚮,而且是天命所歸。
劉欣死去的當天,在後宮中隱忍數年的王老太後就迫不及待地登場了。她親自駕臨未央宮,收取了天子璽綬,隨即召見大司馬董賢。
“皇帝的喪事籌備得如何?”老太後銳利的目光直逼董賢。
皇帝一死,董賢就知道自己完蛋了。他擔憂自己的身傢性命還來不及,哪有心思去想什麽喪事啊!?他支支吾吾,忽然瞥見老太後刀子一樣的目光,嚇得摘下頭上的官帽,伏地謝罪。老太後不屑地看着他,冷冷地說:“新都侯王莽,以前的大司馬,曾經主辦過先帝的喪事,很懂得規矩,我讓他來幫幫你,你看怎麽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絮言(1) | 序言·絮言(2)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1)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2)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3)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4) | 三 喪鐘為誰而鳴(1) | 三 喪鐘為誰而鳴(2) | 三 喪鐘為誰而鳴(3) | 四 一語成讖(1) | 四 一語成讖(2) | 四 一語成讖(3) |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1) |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2) |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1) |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2)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1)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2)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3)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4) | 三 趙王府的上空晦氣盤桓(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