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7.盐路(下)(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十二圩,地处仪征市东南长江边,自汉代至明、清,仪征均为盐运、漕运要道,两淮产盐在这里集散,江南的粮食也都从这里转运北方。十二圩由于是重要的江湾码头,清同治十二年(1873),淮盐总栈设在十二圩。此后数十年,十二圩一直作为淮南盐运的中转站并由此兴旺起来。
汉口有条淮盐巷
汉口汉正街有一条300多米长的小巷,名叫“淮盐巷”。这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在清代却是贩卖淮盐的商人集中居住和交易的场所,曾经盛极一时。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6),建立了商人垄断公盐运销的“纲法”,由商人运销的盐叫“纲盐”。据《汉阳县志》所说,万历初年,盐商的巨大盐船在一般码头无法停泊,便“群聚武昌之金沙洲,此汉口盐行之始也”。汉水沿汉正街一带的码头便于停靠大型盐船,从此淮南纲盐就由长江船运至汉口停集,然后再分销湖北省各州县口岸。汉口的淮盐经销业务,逐年不断兴旺。
据乾隆《汉阳府志》记述,至清代乾隆年间,户部明确规定湖北、湖南两省淮盐在汉口分销,汉口镇的“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上,十五省中,亦未有可与匹者”。淮盐巷因地处汉正街中段,又靠近汉水的各大码头,很自然成为淮盐贸易中心。
清代额派淮盐的办法是发行“引凭”,每“引”可贩盐364斤。雍正、乾隆年间,湖北额派淮盐557092引,后又加至559618引,合2.03亿斤。
汉口盐业在嘉庆、道光年间更盛极一时,至咸丰元年(1851),运销淮盐达4亿斤,各地盐商纷纷集居汉口,形成“十里通津驻盐艘”的盛况。
这个时期,也是淮盐的鼎盛时期,盐价不断上涨,盐商们都发了大财。康熙年间,每引盐价银四两四钱(《续辑汉阳县志》),而到了清末,每引盐卖至银三十余两。飞涨的盐价,让时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楚中数百万生灵之膏血,无不输于淮上。”
盐商们发了财,便大肆挥霍,在汉口盖起了许多园亭,《汉口丛谈》记载江苏丹徒盐商包云舫经营淮盐“手致数万金”,他修建的怡园,为“汉上胜地”。
辛亥革命以后,“纲盐”制度废除。经营淮盐的盐商们有的改业,有的回原籍,汉口的淮盐巷也就冷落下来了。
盐津皤滩
皤滩古镇,位于浙江仙居中部的河谷平原上。
皤滩是五溪汇合点,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在黄榆坑同点汇入永安溪,故皤滩有夜观五月(指五个月亮倒影)之景。皤滩又是水陆交通交汇之地,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滩拢岸,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也在皤滩起步,是古代浙东南山乡的一个著名商埠和古代食盐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码头,是一颗灿烂的盐路明珠。
在长期的食盐交易中发展起来的皤滩古镇,清代中期已是颇具规模,长达2公里的主街道呈“龙”形,鹅卵石铺嵌,弯曲有致,誉为“浙江第一古街”。
古镇拥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留下的丰富的历史遗迹,现存古建筑1500多间,古街两旁古店铺林立,茶楼、酒肆、书院义塾、祠堂庙宇、电话局等应有尽有,各种装饰图案意境幽古,老字号招牌流金溢彩。
街面柜台多以石板砌成,是别具一格的景致。古街内还有桐江书院,它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两度讲学的地方。
皤滩古镇旧时是食盐贸易的中转站,通过水路将盐场生产的食盐运至皤滩,然后通过苍岭古道运往内地。现存的永康埠、丽水埠、武义埠、缙云埠和官埠五处遗址,是皤滩曾作为盐路重镇的重要证明。这些埠址并无严格的界线,也不是一般的水陆交换码头,它是古代不同地域居民在皤滩设立的食盐采购中心。从保存至今的石垒盐仓前,仿佛还可以听到往日运盐工匆匆的脚步声。
因盐兴盛的皤滩,也出现过许多因盐发家的富商巨豪。富商们气派的建筑、宽敞的庭院、精致的牛腿雕刻、精美的鹅卵石镶嵌图案,无不显示着昔日的荣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